分享

锲而不舍 系统设计 秉轴持钧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合作项目采访手记

 谷雨燕泥 2018-07-12

德国的职业教育被誉为二战后德国崛起的秘密武器,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中学习、借鉴的样版。中德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热门项目之一,但由于国情不同,德国职业教育的本土化实验成功的并不多。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中德合作项目是其中成功的一个案例,他们在四川省教育厅和泸州市政府的支持下,通过三年坚韧不拔的努力,出人才、出成果,交出了一张满意的答卷。

我曾和泸州职院贺元成院长于今年春天在同济大学樱花大道上就中德合作项目进行过交谈,并有幸参加了泸职院第二届中德合作论坛,亲身感受到泸州职院中德合作项目的“魅力”。

一、中德合作项目的主要内容

1、搭建中德合作项目结构。组建“四川中德培训学院”,对办学方向和项目实施进行决策;成立教学委员会和考试委员会,前者负责制订教学标准和教学运行,后者依托“德国HWK四川考试中心”,按照德国职业标准和考试标准开展质量评价。

2、开发学习领域。引进德国HWK“机电一体化师”和“精密机械加工师”的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结合我国实际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教学计划和学习领域。

3、设计专业模块。参照德国学校的标准,建立专门的HWK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室,设计专业载体模块,完成从基本单元、简单项目教学到综合性较强的项目教学。

4、组建中德班。通过选拔程序,组建中德机电一体化师和精密机械加工师班,全面引入德国职教模式。

5、成立跨企业培训中心。以跨企业培训中心为平台,对职业培训内容通过对接企业流程进行传接,把以学校为导向、知识为主体的职业培训转到以企业为导向、能力为主体的轨道上。

6、开展双元制师资培训。学院先后选派25名骨干教师赴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学习,帮助教师的观念由学科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突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

二、项目开展三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

1、初步完成德国双元制本土化改造。中德合作制订了具有双元制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引入HWK教学计划,按照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教学领域结构设计课程内容,选择了具有典型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载体,教学案例,编制了教学工作页,形成并开始执行行动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2、探索建立跨企业培训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是德国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产物和载体,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系统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泸职院将实训车间和教学工厂分离出来,引进和实施德国相关职业标准,统筹规划,建设跨企业、跨专业的综合技能培训中心,实施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培训模式,其主要功能是代表企业从事学员的技术培训。培训中心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企业化管理,独立核算制度。在中德合作班,前两学年的基础实践教学如车削、铣削、钳工、焊接、测量、钣金、气动与液压、电气控制等培训模块全部在跨企业培训中心基础实训部开展,第三学年参与的生产、设计、核算、质保、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在跨企业培训中心专业实训部和合作企业开展。学员的实习产品采用合格与不合格评价标准,即产品的尺寸精度、产品质量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两种,不合格者需要重修,直至合格。

3、基本形成具有中德双资格证书的教学团队。24名赴德学习的教师获得德国HWK“机电一体化师”“精密机械加工师”职业培训资格证书和德国HWK考官证书,形成了一支具有中德双资格证书的教学团队。教师团队双师比例由80%提高至100%。

4、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5届学生的HWK期中考试和结业考试全部合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20项,累计获奖30余项。由中德班学生负责技术开发的2017年第11届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获得FUNTEC科技与创新大奖全国第四名。一批毕业生被成都富士康公司录用,享受助理工程师待遇。

5、大大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项目团队共完成项目开发、技术咨询、成果转化等服务100余项,完成科技部、省、市重点科研项目30余项,承担横向项目20余项,提供新技术咨询和服务60余次。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0项。获市科技进步奖3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和费斯托(中国)有限公司合作,承办四川省技师学院联盟主办的全省机电一体化师资(教练)培训。

三、职教课程理念的全面提升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证

三年来,中德合作项目团队在积极探索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本土化实践过程中,在职教课程理念及实践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课程设计理念得到了更新。传统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内容,是按学科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的,采取了各门分科课程平行展开的方式。对学生来说,学到的知识体系虽然是完整的,但对于所要从事的职业行为来说,却是碎片化的,导致学生毕业后,企业不得不重新进行上岗培训。德国框架教学计划是以学习领域为单元组成的,学习领域的主要内容源于企业的生产领域,学习领域的总和基本涵盖了生产领域的全部内容。每个学习领域里规定了教学目标、教学参考课时、教学内容,要求老师以行为导向的方式进行授课,使学生经过学习后在自己的行业领域内有能力独立计划、实施和检测其工作任务。学生经过前1.5年的学习,完成学习领域1-6的内容,然后参加期中考试,再经过后1.5年的学习,完成学习领域7-13的内容,在第3.5年学习完成后参加结业考试。教学计划里对教学内容主要进行概括性的要求,每个学校根据与培训企业的合作情况,自己确定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行动体系课程对每一门学科可能是不完整的,但对于每一个职业行为来说却是完整的,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突出了职业教育的技能性。教学团队根据德国的课程设计理念,全面整合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既能体现企业工作流程,又能实现知识的综合应用学习,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努力使教学目标的实现达到最优化。

2、课程教学方法得到了改进。传统职业院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一直存在教学过程缺乏与工作情境联系的问题,教学方法往往采用灌输方式,整个教学过程空洞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往往偏重于单纯技能的演练,忽视工作过程的整体性,致使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难以获得提高。德国的精密机械加工师和机电一体化师职业培训规则主要在企业中实施,以实践操作为主,将主要的培训内容划分为了11个时间框架,分布在3.5年的学习过程之中,并与13个学习领域都有对应关系。学习内容中每个框架都有重合之处,但是遵循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层层递进。教学团队借鉴德国经验,修订精密机械加工师和机电一体化师两个专业的培训内容,制订精密机械加工师和机电一体化师两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在预先设置的真实或虚拟的职业环境中,组织学生通过“明确工作任务、制订工作计划、选择最佳方案、实施工作方案、检查工作过程、评价工作和学习过程”六种手段,亲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并完成一些在所学职业中最具典型意义的综合性工作任务。教学方式则由知识讲授转变为以教学互动为主,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对以单纯的以课堂教授和技能训练为主导的教学手段做出调整,通过运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项目教学及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使职业的要求与教学目的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课程评价方式得到了转变。传统职业院校的评价体系中,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是大大小小近百场考试,其中很大一部分考察的是需要记忆的概念性知识,学生经常是考试前突击,考完试就忘记,教学效果不理想,也不能起到客观综合评价学生的作用。德国职业教育的考试很少,评价方式灵活而实用,较少考察记忆性质的内容,要求考核内容具有创新性和趣味性,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笔试、口试、机试、现场操作考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模式,注重过程性考核,记录每个项目的成绩,最终成绩由几个分项目的综合来确定。考试分为期中考试和结业考试两种,由经济界的自治机构(IHK、HWK)以及类似的单位组织,按照全国统一要求在统一时间内进行。考试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期中考试一般安排4到6小时,结业考试一般安排18-30个小时。经期中和结业考核都合格后,发给学校结业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如考试通不过,学生就不能从事所学行业的工作,须来年再参加一次考试,再不合格则需要分流。这种教考分离的考核办法和严格统一的管理机制,使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德国职业教育实施的是“宽进严出”制度。学员入学相对简单,但要获得国家统一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不容易。学员不仅平时成绩要好,获得企业的首肯,毕业前还要进行口试、笔试、技能操作的多项考核。教学团队全面引入了德国职业资格证书和考试的模式,实质性地改变了传统职业教育的“应试教育”模式。

四、中德合作项目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认准目标,锲而不舍。泸职院在中德合作的三年中,从顶层设计开始,抛弃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始终坚持学习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职业标准,始终坚持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效率的培养和进修,始终坚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德国“双元制”本土化的探索和实践,始终坚持对接企业需求、满足地区经济发展,“三年磨一剑”,使中德合作项目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第二,系统设计,“原汁原味”。在教学设计上,泸职院没有采取很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通行的“学院课程 若干门国外课程”的做法,而是通过中德合作项目,全面引进德国HWK的职业培训课程,参照德国学校标准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按照德国职业标准和考试标准开展质量评价,取得了优于一般中外合作办学的效率和效果。

第三,秉轴持钧,突破瓶颈。泸职院紧紧抓住教师这个合作项目最关键、也是最薄弱的环节。为了培养出一支能够满足中德合作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市政府投资600万元作为教师赴德学习资金,专款专用。学院在三年中几乎停止了其他一切出国活动,全力以赴确保25名教师成功赴德学习和培训,并获得德国HWK的职业培训资格证书和考官证书,从而形成了学院在相关专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还有一些值得总结、凝练的经验,我觉得这三条是最主要的。

泸职院中德“政府、行会、企业、学校”的合作教育项目,已经连续招收了三届学生,进行了理论的探索和教改的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学院《德国“双元制”本土化探索与实践》论文集。论文集中的论文分为三个层次:顶层,即论文集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提纲挈领的综述性文章,力图对中德合作项目进行全面的研判和总结;中层共8篇文章,分别讨论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欧洲化及对我国的启示、基于德国“关键能力”视角开展学生素质培养工作的探索、“基于工作过程六步教学法”的实践、“双元制”职教模式下“过程性”评价体系研究、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设备管理模式的借鉴、中德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的研究等问题;基层是18个基于德国HWK“机电一体化师”和“精密机械加工师”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案例,着重于“学习领域”的设计和课程的开发。

《德国“双元制”本土化探索与实践》论文集所体现的研究成果包括: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本土化的研究,基于德国“关键能力”视角进行学生素质培养的研究,基于“双元制”的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模式研究,“双元制”职教模式下评价体系改革的研究,中德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的研究。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创新性,在实践中已证明其先进性,反映了中德合作项目的成果,提供了一个基层院校开展国际化合作的样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