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79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07-12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历节/证治/桂枝芍药知母汤(风湿厉节)

   第4 - 7 条,及第9条“过食酸咸”,整个论述了厉节病的病因、病机,以及鉴别诊断,这个鉴别诊断,一个是要和外湿的疾病进行鉴别,都是关节疼痛,历节病有“独足肿大”“身体羸瘦”,甚至于不可屈伸如掣痛,这在这些条文里面全都给说出来了。
   鉴别诊断,主要是厉节病和黄汗病的鉴别,包括厉节病局部的黄汗出,怎么
个意思我也说出来了。

   下面讲证治,风湿厉节辩证施治部分实际是讲了两种证型,
* 一种是风湿厉节,“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 一种是寒湿厉节,“乌头汤主之”。
   这两张方子在临床上,仍然是基础方,常用方,而且就现在从基础实验和临
床研究上,也都是在基础方上,临床在变方,起名,从经方辩证或者化裁成自拟方,都是以这两个方子为基础的。

   下面看第8条,
《金匮要略》“8.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两,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这一条是一类条文,要重点掌握的,是对风湿厉节的证治。

“诸肢节疼痛”- 这个“诸”和上次讲外湿病的“尽”字,同属于范围副词。

“诸肢节”就是肢体的各个关节,和我刚才讲到那个感念,遍历关节、递厉关节,多个关节,相符合。以疼痛为主证。
   先说范围,然后再说病位在骨关节,疼痛为主症。
   这在病因、病机上,我刚才通过这个解释大家也能够理解,“枯泄相搏”风
水相搏,再加上风、寒、湿邪的搏结,在关节处阻遏了气血的流通,筋骨失养,因为它伤肝肾,肝肾先虚。

   为什么疼痛剧烈?
   有的书上说,“白虎厉节”,形容疼痛如虎咬,叫“白虎厉节”。我们老师
开玩笑说,谁叫虎咬了,什么滋味,谁也没有被虎咬,但是证明疼痛的难忍,疼痛剧烈。
   作为风湿厉节,它毕竟得有风湿性特点,那就是游走性,它叫“掣痛”,所以,风湿厉节和寒湿厉节的区别,一定得是疼痛剧烈不说,还得有游走性。
   另外一个既然是风湿厉节,它是在关节的局部,症状非常突出,局部也有肿
胀感觉,因为是风、湿合邪,关节不仅疼痛,而且有肿胀感,这个在临床上,我觉得,尤其在没有关节变形的情况下,疼痛为主症的时候,这个病人因为他行动上也受局限了,他也感觉有肿胀感,这是临床常见的。

“身体魁羸”-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指的身体的羸瘦,第二,“魁”字,是指大了,是指关节的肿大变形。请大家看《讲义》的词解:魁羸,形容关节肿大,关节肿大叫“魁”。

   另有,沈梦南、尤在泾、《医宗金鉴》吴谦等人,把这个,他不是写的魁羸,而是写“尩羸”。
   这个“尩”字也是形容,关节肿大的意思,因此,我在讲《绪言》的时候,
我讲到,象“尩痹冲剂”辽宁本溪出产的,就是桂枝芍药知母汤化裁而来的,他们把它做成冲剂,因为类风湿也不是一天,两天的,得长期服药,为了服用方便,他把它做成冲剂,实际冲剂的含量就很小了,因为它赋形剂占一半,影响疗效,所以临床反映,它那个冲剂不如汤剂好使。
   另外,因为推销是中成药,
大家也不会辩证,什么证型都去吃,结果把我们这个好方都给糟践了。这个一定是得辩为风湿性厉节才有效,对于寒湿性厉节就不好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招标课题,它就写的是“尩痹”,你拿出你的研究计划来
,拿出你的标书来,这就是指厉节病,或者说类风湿性关节炎。

  “羸”字,就是指身体羸瘦。在刚才我们复习的病因、病机,那几条原文里面,已经说出了,不仅“身体羸瘦,独足肿大”是厉节病的特征,在这他再一次重复,“身体羸瘦”的问题,“独足肿大”也应该加进来。关节肿大的话,也就是出现了足独肿大的征象。独足肿大伴随这身体羸瘦,就是我前面我形容我见到的那些青少年,因为已经在家里好多年了,不能够运动,所有的肌肉都萎缩了,就象一个骷髅一样,你一看,他那手脚就象猿似的特别长大,细长细长的,我觉得他这个形容,太真实了。
   你比方说,关节肿大变形的问题,西医里面叫“梭状指”,象织布机用的梭子,中间大,两边细,这是一个,他讲,脚趾变形是“竹节趾”象竹子那样,又是中间肿大。
   在我们历代的中医文献上,它对这个病也有认识,比方说,形容关节肿大变
形的病证,为“鼓槌风”,鼓槌,敲鼓用的鼓槌,直观的看,那个末端是大的。称膝关节肿大为,“鹤膝风”,象鹤的腿,关节那个地方是粗大的。另外,形容肿大变形的话,我觉得我念书的时候《西医基础诊断学》,它后面有照片,一看,叫,“鹰爪”,形容肿大变形以后,屈伸不利了,而且,形状变异了,象鹰爪子一样。

   咱们原文里面,它提到,不可屈伸,不可屈伸是一点也动弹不了,僵直的一种表现。这个情况在西医学里面,它也非常注意,病人能告诉你,你问他疼痛到什么程度,他早晨起床以后,得多长时间才能站起来,或者才能迈开步,轻的话,也得半个小时,得慢慢挪,痛的不得了,这才叫“不可屈伸”屈伸不利,痛啊,得一点点挪,不能象正常人,一骨碌就起床了,一站起来就开始走路,他办不到。
   所以,西医在“晨僵”的标准上,有三级分类,就是说,超过,两、三小时
,那晨僵就严重了,那病人真就是残废了,生活自理都有困难,怎么参加劳动和工作,因此这个病,不应该说它不能私人,就比中风轻多少,它致残率很高的,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生活水平低的国家,这个病的发病率比较高,因此,值得重视,值得研究。

   下面来讲,
“脚肿如脱”- 这个认识,我认为也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
第一,外观上的确是肿胀,关节肿大,再加上风湿,湿邪如果偏盛,就是外观
上肿大。
第二,就是自觉症状,肿胀到好象这个脚,和自己身体都脱离了一样。肿胀的
严重程度到了,他感觉上也不那么灵了,他自己形容象脱离了一样。实际上你要是去问病人,他就是觉得肿胀,感觉不那么灵,实际上是这样的。

   这个关节影响到整个下肢,大家看《讲义》的[词解]:它说“形容两脚肿胀,且又麻木不仁,似乎和身体要脱离一样”,我认为从两个方面,
第一、不管是医生看,还是他本人看外观上确实是肿胀了。
第二、就是他自觉,一种麻木和肿胀感。
​ 
  
还有就是,
“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为什么会出现头眩短气,温温欲吐呢?
   短气和欲吐都是影响到脾、肺,都得从湿邪上来考虑,认为湿邪下注,风湿
相搏的话,特别是慢性病程以后,湿邪为重,而风邪是外因诱发,这样一个情况比较多见。所以,当天气变化了,或者过度劳累了,他得风湿(历节病),关节疼痛,而且随着气候也有变化的。
   所以,风湿相合的时候,湿邪上犯就会出现“温温欲吐”。湿邪中阻,清阳
不升,则头晕。胃气上逆或者影响到肺胃的气机,就出现“短气”和“欲吐”

   学原文也有好处,有一次我也很惊讶,来了个女患者,大约40岁,她得类风湿病已经长达8年之久了。
   我一想她这个老患者,她也是第一次到我这来看病,我还当一个初得病的病
人一样对待她,我就特别要注意它关节肿大的问题,她就是腕关节变粗,再就是踝关节变粗,疼痛的时候,她说她确实行走困难,早晨起来得半天才能起的来。
我就问她:“你头晕不晕啊?有没有想吐,胃不好受的感觉?”
她说:“大夫,你怎么知道的呢?” 
我说:“我就想问问你这个临床表现,和我们讲课的原文所讲的有没有相吻合
的地方。”
她说:“我看了这么多年病,接触那么多西医大夫,没有人问过我这些症状的
。”
   就是说,在西医学里面,它研究类风湿,它就注意了关节,比方X线,他的
那个骨骼的情况,从局部上去观察,从来没有注意过身体整体的变化。
   这个原文它讲了,局部是关节的肿大变形,甚至于身体羸瘦了,现在比方说
“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是兼有症,还是由于这个疾病整个的病因、病机引起的全身性的变化。

   我觉得,在这一条原文里面,它给的启示是很大的,这也是中医和西医在观念上根本的区别就是,中医是从整体入手,四诊合参,要从整体观念出发。西医呢,它就注意局部,而且特别是在找到阳性的诊断依据,才能够来确定应该是什么治法。我说的意思就是,咱们中医是整体和局部相结合,更能发挥优势,这是很重要的,这是在观念上,一定要确立的。

   下面看,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的组成:桂枝、芍药、甘草、麻黄、
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

   它为什么是其主方,这个方子的功效是什么?
   为了帮助记忆,我想提出,这个方子的组成里面,有甘草附子汤的成分,我
们上次为了方便大家记忆,就把它有关的药物全都列在一起,以甘草为主药就是甘草附子汤了,这里有甘草、炮附子、白术、桂枝。(笔记者附:甘草附子汤方:甘草、附子、白术、桂枝。)

   甘草附子汤,我当时我讲的是表里阳气俱虚,风湿并重,风湿俱盛,这儿讲的是风湿历节,因此,取甘草附子汤,祛风除湿,兼走表里,扶正达邪的作用
   这样的话就容易把桂枝芍药知母汤,这个主要功效,为什么能够治风湿厉节
病就把握了,
* 取甘草附子汤祛风除湿,兼走表里,扶正达邪的作用。
* 再要说的就是,多出来的是麻黄和防风,麻黄配防风,这个祛风而温散表湿
的作用。
* 芍药和甘草配合,缓急止痛,但是这里面要突出
* 芍药和知母,益阴清热的作用,如果说有芍药和知母,要益阴清热,显而易
见,有风湿化热的倾向,或者说为了预防湿邪化热,病情加重,因此,桂枝芍药知母汤里有芍药配知母,益阴清热,尽管这个方子,没有说,它是不是有化热、化燥的倾向。

   我们说,它这个方子,为什么对风湿厉节病有效,既有甘草附子汤的祛风除湿,兼走表里,扶正达邪,它这个实际上又是从脾论治的,祛湿为主的。兼表的话,就是麻黄、防风,祛风、温散表湿。
   为了防至化热,或是说化热以后,这个方子也有,芍药、知母益阴清热。芍
药和甘草在这里面,又有缓急止痛的作用。
   因此,这个方子对于化热伤阴,就是防止风湿渐次化热,或者已经化热,它
都是基础方。

   桂枝芍药知母汤,在临床上,我觉得,还应该考虑,它不是有“温温欲吐”吗,有胃失和降,因为湿阻中焦以后,气机不利,胃失和降,就呕,肺失和降,肺失宣发就短气,根据这些兼症,它有
* 生姜配合甘草来和胃止呕。这个方子里面功效分析的话,他说,是祛风除湿
、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我为了帮助大家记忆,就是将桂枝芍药知母汤里,有甘草附子汤的作用。咱们已经再三强调,他是由正虚而受邪,因此,这个正虚是肝肾先虚,但是,这里并没有补益肝肾的药物,那就是说,桂枝芍药知母汤,是从脾化湿这个方面去考虑的。还是从脾、肺来温散化湿,你看它有炮附子、桂枝、麻黄。这个方子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因为风湿最容易化热,所以对于早期疼痛为重,而且又兼有湿邪,对上、中、下三焦的阻遏的问题,不仅是看到在关节上,也要看到对周身的影响。这个方子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那么,
* 当急性期,或者是风湿化热的倾向时,是选用这个方子的时机。
* 当缓解期的时候,按照我们的分析的,应该以补益肝肾为主。

   临床的时候,我觉得配合西药的抗菌素加激素的疗法,或者是对激素疗法敏感的人,副作用反应大的,要以这个方为主,代替它的激素治疗法,就是中药里的穿山龙,注意不是地龙。
   穿山龙,根入药,它在生长过程中,根是蔓延的,一下能长成一片,而且是
匍匐的,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它有激素样的作用,却没有激素那种副作用,因此,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我都是原方打底,就加上30克的穿山龙。
   再介绍一味药,徐长卿,这是药名,它对于关节疼痛,不管是风湿性和是类
风湿性关节炎,我认为这两个药配合在一起,对于止痛效果很好,徐长卿的用量是20克- 30克之间,少了也不行。加进去以后,很有作用的。

   现在《中医杂志》是2001年的(8、9、10)三期,连续介绍了徐长卿的临床治疗作用,举了许多的病例,使我感到我从学了中药以后,我就觉得,徐长卿就是一个通络止痛的作用,叫《中医杂志》一说,全身啥病都能治,那个分析的可好了。 所以我建议你们,就是从对关节疼痛的疗效上,请大家去看看。徐长卿在,内科、妇科、包括口腔科,它应用的很多。所以,徐长卿这个药,我在这里讲它对于风湿、类风湿,这两个药都应该用,加进去以后,很有作用的

   看《讲义》的[按语]它说,风湿厉节反复发作,多出现身体的瘦弱,关节肿大或变形,剧烈疼痛,或者发热不解等症。
   治疗方法,需要祛风除湿,温经宣痹,滋阴清热并用。风湿去、虚热除、阴
血生、则病自愈,这还是进一步来强调桂枝芍药知母汤,在配伍上切中病机,考虑比较全面。但是我认为,真要达到身体魁羸的话,这个方子作用力不够。

为什么他要把这个条文说完了以后,说的是“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但是,我认为,它这是“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包括全身兼有的脚肿如
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这是厉节病的典型证候,是厉节病发展到了什么主症都体现出来了的时候,这是一个具体描述。
​   而这个方子,最适合是初起,就
是你看他得了这个厉节病了,而且又风湿偏重,也影响到全身,有湿邪上犯,有中阻和下注的情况,马上就用这个方子,或者再加上我说的一些有效药物。
​  
在它症状缓解之后,可以用补益肝肾、调畅气血,或者通络止痛的药,这才是治疗厉节病的有效方法。

   就是说这个方子,不是说针对,身体魁羸这样严重的证候,就象有的病人3
个小时都站不起来的,你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不行。因为,它不是从肝肾治。
​  
到了严重的时候,这个方子不适宜,因此我说尩痹冲剂一定得辩证,是属于风湿厉节,而且是初起、渐次化热这种厉节病,才是有效方剂。

   下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