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游记(5):千锤百炼

 369蓝田书院 2018-07-12

话说观音菩萨不远千里从南海到天庭赴宴,来到后却被告知不仅宴会搞不成,玉帝还对凡间用兵。观音菩萨得知是一只妖猴破坏宴会,立即派同行的徒弟惠岸(即托塔天王的二儿子木叉)助战。不过,惠岸也不是孙悟空的对手,观音菩萨是成名大仙,不愿意自己出手,也怕有闪失,但是徒弟败阵下来不作表示又很没面子,于是推荐了玉帝的侄儿二郎神出战孙悟空。观音菩萨认为这样一来,如果二郎神得胜,自己不仅挽回面子,除妖也有一份功劳。

二郎神被边缘化很久了,现在有这么一个好机会立功,当然欢喜地答应了。正所谓棋逢敌手、将遇良才,二郎神与孙悟空大战三百个回合仍然不分胜负。二郎神与孙悟空力又斗变化。二郎神也会七十二变,他与孙悟空变做“法天象地”的规模,也是平分秋色。所谓法天象地,属于七十二变的一种,即使身体变大。法天象地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是指天地运行由“道”所推动,因而人们应该效法天地从而发挥人之性去帮助万物的化育。可见,法术暗含着哲理。


在宋明理学史上,于明代中叶,有湛若水与王阳明各立门户、公开论学,使天下学子不学于王便学于湛的现象。二郎神与孙悟空的相斗,特别是法天象地的规模,与当年王湛两家的同时讲学并造成极大影响相似。二郎神额头上有一天眼,能看破伪装,所以孙悟空怎么变化也骗不过他。从这一点来说,当时二郎神是胜孙悟空一筹,后来孙悟空炼得火眼金睛,两人可谓各有千秋了。王阳明在初遇湛若水时,湛若水的学问也比王阳明高,也有随处体认天理的学术宗旨,直到王阳明经过龙场悟道,创立了自己的学说,才使一时学者分为王湛之学。天眼,正如湛若水所讲如明镜的中正之心,所有偏颇邪伪都能照得出来。火眼金睛,即有如王阳明所讲知善知恶的良知,能分清善恶真伪。

 

正当二郎神与孙悟空打得难分难解,在天上观战的观音菩萨急了,他对身旁的太上老君说:“我所举荐的二郎神如何?果然厉害吧。现在他与手下已经把那个大圣围困了,我现在助他一臂之力,定可抓住那个大圣。”

看来,观音菩萨还是挺爱面子的,太上老君也不说破他,于是问:“菩萨用的是什么兵器,怎么帮助二郎神?”观音菩萨告诉太上老君,他是想用手中的净瓶抛下去打猴头,就算不能打死也能打猴头一个跌倒,让二郎神捉住。太上老君想,这不是所有功劳你拿去了,妖猴偷吃我的仙丹的仇还未报呢,于是说:“你这个瓶是瓷器,如果打不中他或者碰着他的铁棒就碎了,你还是不要动手了,让我来吧。”观音菩萨无奈,说:“老君用的是什么兵器?”太上老君怕观音菩萨反悔,于是连忙说:“有、有、有。”太上老君挽起衣袖,从左膊子上取下一个金属圈子,骄傲地说:“这讲兵器,材料是优良的锟钢,加上我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变化、水火不侵,还能套物,名叫‘金刚琢’,也叫‘金刚圈’。当年我过函关,化胡为佛,也是靠它防身。等我丢下去打他。”


”什么是“化胡为佛”?话说,在道教中,把老子尊为太上老君。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中人编造了一个老子去了印度化身为佛并创立了佛教的故事,还作了部《老子化胡经》。之所以编造化胡为佛这个故事,是为了宣扬道教对佛教的优势。老子化胡为佛的故事,也促进了佛、道一家之说。金刚琢果然厉害,孙悟空被打中头后跌倒,被二郎神手下捉住。


在中国历史上,从汉末到唐初,由于佛、道两教的得势与联合,儒家也跌了一跤,到中唐时才站起来,在宋明两代大步前进。 话说孙悟空被天兵押去斩妖台,绑在降妖柱上,受刀砍斧剁、雷打火烧也丝毫无损。太上老君于是请求玉帝要把孙悟空放在八卦炉里锻炼,玉帝准许。此时,观音菩萨早已离去,二郎神也受了赏赐回去。

 

孙悟空在八卦炉锻炼了七七四十九天,不仅没有死去,还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出来后,更是以开挂状态拿着金箍棒横扫天庭。

这是个暗喻,天地万物不外于八卦,八卦炉象征着这个世界,孙悟空在八卦炉锻炼即是比喻人在事上磨练。


王阳明当年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当驿丞,在苦闷、困难、安静的环境下,忽然有了顿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之理。之后,王阳明更经过千死百难而得出“致良知”的心学宗旨(上一章已经讲过火眼金睛是暗喻致良知)。孙悟空在八卦炉锻炼也是暗喻王阳明的经历。孙悟空出来后的威武,比喻心学的威力。那为什么是七七四十九天呢?这是因为,七在儒、释、道三教中都是重要数字,如儒家讲七教、七情、七事,道教讲七星、七魄、七门,佛教讲七众、七宝。值得一提的是,七在犹太教、基督教、印度教中都是圣数。

 

有诗为证: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岂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

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这首诗有着丰富的心学道理,并明确指出道体与人心的统一,孙悟空正是心的隐喻。“大圣齐天非假论”是说心学讲的道理都是实在的,大圣官封弼马是暗喻意出于心,是心的声音。猿和马只是心和意的象征,意之所在便是物,因而求理“莫外寻”,而应该在心中求。心即理、心外无物,所以说“万相归真从一理”。最后一句的“如来”指万事万物,“同契住双林”即殊途同归之意。

 

在玄装心中,佛祖是最法力无边的尊者,因而最后收复心猿的任务交给佛祖了。佛祖很快就从西天来到天庭,他先礼后兵,询问了孙悟空的来历及本事。佛祖告诉孙悟空,说玉帝是经历了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十二万九千六百年(129600年)才获得玉帝的位置的。孙悟空却说:“他虽然劫修长,但是也不应该长久占着这个位置。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孙悟空的话表达的意识是很超前的,现在大多数国家都规定政府官员的连续任期都不能超过两届,不论是有多大功劳。“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也是一个很有内涵的口号。儒家认为有才德的人才有资格治理国家,即治理国家的人不应该是按出身、不应该是不变的,虽然在封建社会不可能实现,但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政治理想。

 

佛祖得知孙悟空会筋斗云,于是与之打到,如果孙悟空一个筋斗能飞出他的手掌就算孙悟空赢,把天宫相让,如果不能飞出,孙悟空还是继续下界为妖,不要再惹事。大家都知道孙悟空飞不出佛祖的掌心,那为什么飞不出呢?所谓“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孙悟空的筋斗云无论飞得多快、多远,都不能超出宇宙,因为佛祖的修心比孙悟空高,所以孙悟空不能超出佛祖的结界。另外,在我们的一生中,即使觉得自己走得很远、很快,或许都是在一个地方打转而已。

 

孙悟空见自己输了,急忙要走,被佛祖翻掌一扑,把他打到下界,五指化作“五行山”把他压住。五行是构成大自然的五种元素,心猿被五行山压着暗喻本心被物质欲望所压抑。孙悟空在山下挣扎,还把头伸出来,这说明本心不可能完全被压抑,心有冲破物质欲望压抑的本能。佛祖似乎早有所料,他让徒弟把写有“唵、嘛、呢、叭、哞、吽”六个金字的帖子贴在五行山山顶的一块四方石上,孙悟空便不能再动摇五行山了。“唵、嘛、呢、叭、哞、吽”是梵语“莲花珠”的音译,这也是有喻意的。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很爱莲花,还写了一篇传诵千古的《爱莲说》,“莲花珠”其实是指明代朝廷的统治哲学——程朱理学,“莲花珠”助力五行山压心猿,即暗喻明朝廷打压心学。另外,我国民间把“唵、嘛、呢、叭、哞、吽”说成是“俺把你哄了”,真有讽刺意味。佛祖这个帖子或许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帖子,常浏览贴吧的朋友应该膜拜一下。

  图注:上图为周敦颐,周敦颐是我国理学(北宋)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百度百科

 

注:

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

七情: 喜、怒、哀、惧、爱、恶、欲。

七事:祭祀、朝觐、会同、宾客、军旅、田役、丧荒。

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七魄:天冲、灵慧、气、力、中枢、精、英。

七门:天门在泥丸、地门在尾闾、中门在夹脊、前门在明堂、后门在玉枕、楼门在气管、房门在心窝。   七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

七宝:金、银、琉璃、水晶、砗磲、珊瑚、琥珀。  


公众号:天枢本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