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颢仅一首《黄鹤楼》就足以流传后世,可是李白偏不服!

 玉稻筱麦坊米 2018-07-12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崔颢《黄鹤楼》

李白登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写出流传千古的诗句。原因很简单,因为崔颢先于李白题了一首《黄鹤楼》诗在上面,而这首诗也让我们的大诗人李白,由衷发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感叹。因而,“谪仙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崔颢仅一首《黄鹤楼》就足以流传后世,可是李白偏不服!

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符合李白的性格。《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它们可谓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李白虽然很少写格律严谨的律诗,但是《登金陵凤凰台》一出,便赢得众人称赞,被尊为七律之极品,诗仙的实力还是有目共睹的。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和崔颢的这两首诗,虽然都是触物兴感、登临抒怀之作,但却各有兴会,各抒其情,各擅胜境。《登金陵凤凰台》呈现出诗人关注现实、注意国家命运、渴望对国家有贡献的忧国伤时的心情。此时的李白己年迈,现实生活中又遭受种种磨难,穷愁潦倒,生活十分凄凉,而他却在屡受挫折中依旧表现出执着的政治热情。与崔颢相比,李白抒发的既是个人的、又是时代的、历史的感受。尤其是“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之句,带给人的是阔大深沉的思索和感怀。

崔颢仅一首《黄鹤楼》就足以流传后世,可是李白偏不服!

而崔颢之诗突出的是乡愁,其对乡愁的抒写动人情肠,将中国人普遍具有的怀乡情结表现得气概苍莽、出神入化,特别呈现出一种突破格律、“不法而法”的奇崛之美。不过,李白这首诗伤时忧国,指斥谗谄之徒,其气象与寄托,和崔颢的诗作客之愁、乡关之恋的境界两相比,高下还是有别的。

崔颢仅一首《黄鹤楼》就足以流传后世,可是李白偏不服!

另外,这两首诗表现诗人的精神状态也是不一样的。崔颢的诗在精神上是消极、悲观的。黄鹤楼上半首强调盛事难再,渗透无常之感,下半首则由此自然地引伸出世事不足为、不如归去的结论。但时日已暮,乡关何处?因而虽有美景当前,却仍哀愁难禁。

崔颢仅一首《黄鹤楼》就足以流传后世,可是李白偏不服!

李白的诗在精神上则是奋发、乐观的。其前六句强调的是:人事虽然短促,宇宙却是永恒的,因而虽然凤去台空,但长江却丝毫无损,仍自流动不息,孙吴、东晋虽均已成为陈迹,但青天、三山、长江、白鹭洲却并未消失。这两首诗的结尾虽都是“使人愁”,但前者是勘破世事者的愁,后者是积极入世者的愁。

崔颢的《黄鹤楼》是一首游子的绝唱,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则是一曲志士的悲歌。

张锋编撰 戊戌夏写于成都翠彧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