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津五周年,看掌门人王振良如何“把他乡作故乡”(下)

 汐钰文艺范 2018-07-13


直把他乡作故乡

记天津问津书院掌门人王振良


陈德弟


谁知学者是诗人

少年书痴,立志坐拥书城,成为藏书家,在学术上、事业上有所成就。振良在课堂上,会全神贯注听老师授课,做好笔记;读书时,心无旁骛,钻入书中,反复琢磨,学问日有长进。求学期间,他就在《文史知识》《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发表过关于“说话”的论文。

2011年8月,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稗谈书影录》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一部工具书,著录了1949年以前问世的有关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研究的论著单行本72种,包括木刻本、石印本、油印本等。由于振良深谙古典目录学,故是书融辑录、叙录、传录于一体,并附书影,细节考证创新之处甚夥。

2014年8月,振良又出版了《荏苒芳华:洋楼背后的故事》一书。本书为文章结集,所收均撰于十年前,共25篇,另有四篇附录,图文并茂,将天津小洋楼与其主人事功情景再现。他为“码”这些文字所付出的辛劳,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而其为找寻历史建筑主人摸索出的“三重证据”法,更是研究方法的一大创新,诚如著名学者罗澍伟先生在该书《序》中所言:“振良先生认为,穿过历史的尘埃,对‘小洋楼’进行身份确认,寻找‘小洋楼’ 曾经的主人,不但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环节,而且对深化相关历史人物的研究,对天津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也有积极的意义。为进行这项工作,十数年来振良先生布衣蔬食,安步当车,几乎跑遍了整个天津,查遍了相关史料,访遍了知情人士,相互叠加,相互参照,相互印证,经过冥想、觉悟和整理,总结出一套‘三重证据’法,这就是一幢名人故居的确认,要经过相关联者的指认、文献资料的定位、实地考察的补充,即人证、书证和旁证的结合。长一分见识,增一分阅历。本书所述的二十多个案例,很多就是‘三重证据’的结果,是明白无误的信史。”

近十年来,天津城市发生巨大变化,很多振良采访过的当事人已经作古,所涉及的建筑物有的已拆,而振良把它们留在文字和相机之中。

2016年12月,振良推出《记忆的碎片:津沽文化研究的杂述与琐思》,亦为文章结集,收录了他2008年至2013年为《天津记忆》所撰写的序跋类文章84篇。振良在《后记》中写道,这些文章“权充作个人经历的一种回顾,虽然谈不上太多的意义,但若想了解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艰辛,这里或深或浅的背景还是能聊备参考的。另外,从天津地方文化挖掘保存的角度讲,或许也有些微尘芥子可供采撷”。

振良不仅是藏书家、报人和学者,而且还是诗人。我读过他的少量旧体诗,觉得诙谐而温雅,很有些意境。他参编专论毛边书的民刊《参差》时,所作编后记皆以同韵绝句结束:“云舒云卷各由之,操管弄文有所思。丽日东风花万树,更添碧柳郁参差。”“读书大雅易俗之,苍狗白云幻异思。豆腐青蔬人各爱,神闲气定校参差。”“花开叶落信听之,故纸神游骋妙思。沽上秋深风景异,捉刀把卷阅参差。”“三长五短但因之,裁读随心蕴雅思。一盏清茗常入定,由他且自笑参差。”“秋云秋月两凭之,节近团圆动客思。辽水风霜新入梦,高轩独坐改参差。”“居津若素久安之,偶望关山泊远思。知命乐天真快事,舒心静气悟参差。”何为文化底蕴?这就是。

振良在《记忆的碎片》的《后记》中,曾引其自寿诗《四五初度》:“坐困书窝老蠹斋,年来痛病渐萦怀。王侯有种藤牵树,霈露无言藓绕阶。码字问津疏禄利,褒袁美项愧朋侪。鸡林远塞常侵梦,信有乡园骨可埋。”此诗固然有些悲观,当为一时之感慨,现时中的振良,仍一如既往加油干呢!


为天津文化尽心

世人说起天津,只知它是一座直辖市,一座老工业城市,毗邻首都北京,然天津知名度、重要性似乎远不及北京,偏颇者甚至以“文化沙漠”视之。事实果真如此吗?

大沽炮台遗址。

振良认为,天津被视作“文化沙漠”,天津学人难辞其咎。他说:“中国近代史上的所有重大事件,包括五次反侵略战争、三次革命运动、两次改良运动,除中法战争外,天津都是直接的发生地和影响地,并保留有大量相关历史文化遗存,这样的城市在全国找不出第二个。”他还说:“比如大沽炮台,发生过四次反侵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也有足够知名度。再如杨柳青木版年画,在高桐轩、钱慧庵、阎至阳等文人参与下,在近代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即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还有霍元甲故居,霍元甲开创的精武体育会组织目前遍布世界一百多个国家。”他认为这些都值得很好地挖掘研究。振良又提到,李鸿章和袁世凯先后在天津开创洋务新政和北洋新政,天津的相关历史文化遗存,都可整合到这两条线路上来为旅游服务,如与李鸿章有关的利顺德饭店、大清邮政津局、天津海关、望海楼教堂等;与袁世凯有关的小站练兵、户部造币总厂、袁氏宅邸等。振良还进一步说:“包括五大道、解放北路在内的天津九国租界也是一个重点。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单霁翔认为天津九国租界有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潜质’。天津可以就此提出响亮的宣传口号:看近代天津,品万国风情。”振良认为,站在全国乃至全球视角,天津具有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非常多。他做了现实与历史的调查之后,要彻底否定天津“文化沙漠”之说,把天津历史文化宣传出去,让其为更多的人所了解。

杨柳青年画。

怎样才能把天津历史文化宣传出去呢?振良有一套完整的方案。2013年6月,在天津市河北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振良完善规划、企业家李云飞倾力赞助下,一个综合性的文化类社会服务机构——问津书院于巷肆创意产业园内(四马路158号)诞生了,振良出任理事长。

天津的问津书院初创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由长芦盐运使卢见曾倡导建立,盐商査为义襄助而成。书院由卢见曾取“泛海问津”之意命名。光绪二十六年(1900),书院毁于八国联军炮火。如今书院重新恢复,振良作为掌门人,看看他是如何将这横空出世的问津书院,打造得“一骑绝尘”的!

问津书院双槐书屋局部。

新的问津书院是在民政部门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属于公益性非盈利机构,办院宗旨是“追寻津沽记忆,守望文化家园”。振良作为理事长,他事事亲为,将每件事情都办得有声有色。在全国书界,“问津”已成品牌,不仅注册了图形商标,而且获得了多项荣誉:2014年,天津市新闻出版局评选首批示范“津城书吧”,书院名列榜首;2015年,书院被中国阅读学研究会授予“华夏书香地标”称号,又被旅游部门确定为文化旅游目的地;2017年,书院成为天津市首批11个“视障阅读体验中心”之一,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职工书屋”铭牌。最近几年,天津注册的带有“问津”字样的公司已近十家,这也足见书院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迄今已有上百位全国知名文化人士,莅临书院主持或参加文化学术活动。通过天津乡邦读物的阅读推广,让更多天津人和外埠人了解天津、热爱天津、宣传天津。

五年来,在振良的精心规划下,以他为主的书院同仁做了如下事情:设立公益书吧和地方文献中心;举办问津讲坛和问津学术年会;编印《问津》《开卷》《参差》等多种内部交流资料;编印《问津文库》和《天津文献集成》;举办天津历史人物学术讨论会……另外,书院还不定期举办读者沙龙、新书发布及其他学术会、纪念会等活动。

各地书友在问津书院愉快交流。

五年来,问津书院逐渐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民营企业赞助,志愿者组织策划,参与者无偿付出,每一方的角色都是在发展中通过自觉“遴选”出来的,因此动力机制很足。书院没有冗杂的架构,核心团队做起事来精干高效,规划项目明确分工后,执行者都积极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而其根本动力则是人人受益,各方共赢。

人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生物,是因为人有思想,而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团队,思想就更复杂了。一个人能让大家服气,愿意在他的带领下心情舒畅地工作,那是需要组织艺术和个人魅力的。振良谦和、厚道、沉稳、干练、细致、有远见,与他共事者皆交口称赞。

王振良在第四届问津学术年会上。

振良从不把钱看得很重。2003年,振良应老领导之邀,为迎接天津建城600年(2004年),在报纸上开辟了“图说天津600年”主题专栏,专载天津历史文化内容,这是振良爱上天津历史文化之始。一年之后,该领导又让他撰写与天津小洋楼有关的文章,这促使他最终成为天津历史文化的研究者。写稿兼编版期间,振良每月最多有3200元额外收入,超过了他的工资和奖金。但不到一年振良职务晋升,为避嫌他主动放弃了这项工作。2008年,振良与友人自掏腰包创办《天津记忆》,这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他后来创办书院事业的开端。平日里,振良与报社同事、书院成员交往,因工作而自掏腰包的事例很多。他认为只要有利于事业,能够宣传天津历史文化,这些都算不得什么。振良还善于组织协调和聚拢人气。2015年书院主办第十三届全国读书年会,上百人的会议,振良运筹指挥,有条不紊。南京学者徐雁教授,非常了解振良的为人与能力,曾赞叹道:“真乃河北玉麒麟再现也。”前不久,振良又主持百余人出席的问津书院揭牌五周年纪念会,仍是井井有条,与会者赞不绝口。

振良常说,做事于己要有趣,于人要有益。故此,他对待有趣和有益的工作总是兢兢业业。他还拼命地记工作记录,这从《记忆的碎片》中每篇文字后面所附“纪事”可以略窥一二。从这些琐屑的文字中,可以看到振良做事很周到,并且任劳任怨,自己吃亏也要成就别人,这实在难得。

振良是东北人,然居津已近三十年。他已经把天津当作故乡了!

(完)


上篇点击阅览


专注藏书文化18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