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9.陶渊明《饮酒》

 wunianyi 2018-07-13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田园诗的代表作。


田园诗人中后世公认的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就是东晋最著名的辞赋家、散文家,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为古典诗歌开拓了崭新的田园诗境界的陶渊明。朱自清先生也曾说过“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连李白都不在其中,由此可见,陶诗和陶渊明在中国史诗上的地位是多么重要。


今天我们品读的是他最有名的20首《饮酒》系列组诗的第五首。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是陶渊明最出名的一首诗。要读懂这样一首诗,必须要了解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他的曾祖父是东晋初期的名将,为东晋王朝的建立立下过汗马功劳。但他不是贵族出身,也不是门阀制度的士族,所以他们还是庶族。他的外祖父孟嘉也是东晋的大名士。出身这样的世家,其实陶渊明有一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而这种雄心壮志在他的一生中都不曾真正地熄灭过。


到了陶渊明的时候,家境已经衰微,再加之他出身庶族寒门,在门阀森严的社会环境下,其实他的理想是难以实现的。他一直到29岁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所做的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之类的芝麻小官。


他曾经加入桓玄、刘裕等人的幕府,而这些人都有篡权之心,更让他心灰意冷,看尽了世间的险恶与悲凉。一直到他42岁的时候,因为他的叔父推荐,他做了彭泽令。


在上任不过80多天之后,恰好郡中督邮来巡视,属僚告诉他应该束带迎之。他长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然后解印挂冠而去,作《归去来兮辞》,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归田之路,当然也为后人留下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饮酒》这一类的组诗,就是陶渊明在归隐田居之后,所体现出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我们来看这一杰作所蕴含的深刻意境。第一句到第四句是一个整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是说我在人们聚居的地方结庐而居,结庐就是建造房屋。但是我并没有人世间的纷繁杂陈,没有车马的喧闹,没有往来的忧烦。别人可能会问了,“你如何能做到这样呢?”陶渊明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只要你的心境到了,你就可以像托马斯·哈代说的那样,做到真正的远离尘嚣。


我觉得陶渊明在千百年前,就解答了梭罗在《瓦尔登湖》里的疑问。梭罗为什么要走进瓦尔登湖,他说他要寻找自己的内心,他说“既然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也要证明,这个世界也不能改变我”。因此,他一个人去瓦尔登湖开荒、种植,过内心安宁的生活。其实对比一下,好像陶渊明的境界更高一些。


陶渊明的智慧首先要让自己的内心达到远离尘嚣的宁静,心境超脱了,然后我再去开荒、种菊、耕作,因为有这样的心境,所以接下来有了名传千古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然诗眼是“悠然”,但是有一个关键的字“见”。我曾经看见过有些课本上把它解释成通假字,通“现”,我个人是不同意这个观点的。好在现在我看到大多数课本取消了这种注释。


如果是“现”,那么就是南山突然出现在前面,主宰者这个场景的其实不是人,是南山。而人和人物的内心,被不知不觉地边缘化了。你看另一个极端就是古代曾经有一个版本,写成“悠然望南山”,苏东坡就认为如果是“望”,同样这诗也会变得兴味索然。“望”属于纯主观,有意识注视,这个时候,人主宰了这一切,而南山就被边缘化了。


要体现悠然的情味,必须是主客观完美地统一,只有“见”。我们常说“看见”,看是纯主观的,而见是看的结果。所以,在“见”这个字里头,既有主观的参与,也有客观的浮现。因为见南山,所以南山和诗人无意间达到了一种平衡,达到了一种毫无痕迹的融合,而这种融合才是真正的悠然之境。因为“悠然见南山”就好似在无意识之中南山闯入了诗人的眼帘,接下来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显得自然而然了。


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山峰之间,而暮归的鸟儿相伴回巢,归隐山林。此句与前一句相合,不仅写出了诗人无意中见南山进入了物我两忘的情态,而且描摹出一种自然的图景,把主体的情感和客观的景物完全融为一体,到此境界,最后一句呼之欲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全诗的总结,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人生之理,造化之趣,呼之欲出,让人全然领悟到生命的美和真谛所在。可是语言却无法体现它的微妙,和它的系统性,整体性,所以诗人在物我两忘之间,体验到一种忘言的真意。这种真意到底是什么呢?是不是远离尘嚣就是内心宁静,就是简单地忘却一切,甚至有逃避之嫌呢?


说到这个真意,要回头看最有名的那一句,我们漏下了一种意象,就是诗人在“悠然见南山”的过程中他在做什么呢?他在采菊。菊花的意象在这里不可小觑。陶渊明非常爱菊花,当然首先是因为菊花的美丽,所以他有诗说“秋菊有佳色”,而且他认为菊花酒可以健身,可以养生,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古人认为,菊花具有五美,其中一美是“纯黄不杂,后土色也”,纯黄色是后土之色,所谓皇天后土,其实后土代表的是国家社稷。


所以所谓菊花的颜色“纯黄不杂,后土色也”,其实隐藏着一种报效家国的理想,建功立业的志向。当然,菊花更重要的是能体现人的高风亮节,。所谓梅兰竹菊四君子,黛玉咏菊说,“孤标傲世偕誰隐,一样开花为底迟”,菊是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也是诗人内心情致的象征,所以范成大说,“名圣之士未有不爱菊者”,到元明尤甚。


可是陶渊明最爱菊,恐怕也体现了他内心那份坚守与执着。所以这种真意既抒发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悠闲,恬静,乃至心悦,但更深一层我想也包含了诗人对社会,对人生,对宇宙的思索和不放弃的憧憬。诗人因此心境淡泊,但背后依然有一种静穆的伟大。



在陶渊明之前,两晋流行玄言体,虽然语句也超然洒脱,但思想内容空虚狭隘,肤浅乏味,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找回内心的自我,但同时也关注社会的变迁。陶渊明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诗”,这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地飘然,这“猛志故常在”和“悠然见南山”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情。我认为鲁迅先生对陶渊明的认识是深刻而又全面的。别人大多数外儒内道,而陶渊明,陶靖节,五柳先生,外道内儒。正是由于有一种内在的坚守,有一种静穆的伟大,他的悠然才不是生命中难以承受之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