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枋得《曹氏宗谱书后》辨伪

 曹氏文昭堂书馆 2018-07-13

谢枋得《曹氏宗谱书后》辨伪

 

湖北阳新  曹裕义

 

  要:对曹氏宗谱所刊谢枋得《曹氏宗谱书后》进行了辨析,认为这是一篇假托之作。

关键词:谢枋得;曹氏宗谱;辨伪

 

《曹氏大成宗谱》(主编曹裕雄,山东菏泽曹国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兼湖北分会副会长和秘书长)共收录有三篇南宋时期名人谱序,其一为谢枋得的《曹氏宗谱书后》,其二为朱熹《朱文公赠曹昌谷谥文简公宗谱序》,其三则为文天祥《曹氏图像谱跋》。在与曹裕雄先生共同考辨过文天祥、朱熹两位名人的“谱跋”和“谱序”后(见“文天祥《曹氏图像谱跋》佚文辨伪”和“朱熹《朱文公赠曹昌谷谥文简公宗谱序》考辨”),深感裕雄先生有敢于担当和实事求是的严谨作风。他谦虚地对我说:“二00五年所修之曹氏大成宗谱谱头是在广泛收集同宗宗谱资料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作为主编,由于能力有限,难免有把关不严,缺乏对相关史料考证的缺陷。希望大胆辨析考证,错的以后就要改正。”基于此,某不才,现再对名人谢枋得的《曹氏宗谱书后》进行考辨,不对之处敬请方家赐教!

 

一、谢枋得《曹氏宗谱书后》与文天祥为《会昌县赖氏族谱》题词及张栻《题蒋氏世谱》比较

  

 1、谢枋得的《曹氏宗谱书后》:

曹氏宗谱书后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以纪得失,而谱则系昭穆。昭穆之既明,则谱派安得而紊哉?

曹氏谱牒,历数百年守而无失,祖宗功德,开卷一览,以上见其渊源,以下见其嗣续,非善继善述而能若是乎?

书此,为万世勉。

江西抬谕使知信州迭山谢枋得书

 

2、文天祥为《会昌县赖氏族谱》题词: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以纪事实,谱以序昭穆,昭穆之能明则家派曷得而蒙哉,今赖氏谱牒历历有源守而勿失,开卷一览上以见先人之勋业,以下见后人之嗣绪,非善继善述者能之手,书此为观。

——文天祥为《会昌县赖氏族谱》题词

   

3、张栻《题蒋氏世谱》: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之有史以纪存亡,家之有谱以统昭穆,昭穆之能明,宗支焉得而紊哉。蒋氏谱牒历千年守而勿失,开卷一览,祖功宗德忠节凛然,非善继述者能之乎!

 

三位不同作者均系南宋名人:张栻(1133915日~1180322)南宋理学家;谢枋得(12261289)南宋文学家;文天祥(123666日-128319日)南宋文学家、民族英雄。他们都深受南宋理学思想的影响。

 

不难看出,以上除了作者和家族姓氏(曹氏、赖氏、蒋氏)的不同之外,文字内容基本相似,显然除了真正的外,必有其二为假托之作。在网上输入“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搜索,发现仅有文天祥为《会昌县赖氏族谱》题词和张栻《题蒋氏世谱》,而作为谢枋得的《曹氏宗谱书后》网上根本就没有。

 

奇怪的是:无论是谢枋得的《曹氏宗谱书后》,还是文天祥为《会昌县赖氏族谱》题词和张栻《题蒋氏世谱》均无落款时间,除《曹氏宗谱书后》外,后两者连落款都没有。这都是不合常理的。

 

从内容上也无法分别出孰是孰非。下面仅就谢枋得的《曹氏宗谱书后》落款作一辨析:

 

二、谢枋得的《曹氏宗谱书后》落款辨析

 

谢枋得的《曹氏宗谱书后》落款为“江西抬谕使知信州迭山谢枋得书”共十四字。看这十四个字不难发现有两大疑点:

 

1、“迭山谢枋得”

 

是“迭山谢枋得”,还是“百迭山谢枋得”?抑或“叠山谢枋得”?

 

我们不妨先来说说“迭山谢枋得”。“迭山”系山名,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南部迭部县北部,西南与四川若尔盖、南坪接壤,北与卓尼为邻。按此理解,就是“迭山人谢枋得”,谢枋得成了甘南迭山人了?

 

而实际上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为信州弋阳(今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四也对谢枋得有文字介绍:“谢枋得,字君直,信州弋阳人也。为人豪爽。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性好直言,一与人论古今治乱国家事,必掀髯抵几,跳跃自奋,以忠义自任。”谢枋得与“迭山”八竿子也打不着呀!显然,无知者无畏,闹出了乌龙笑话!

 

《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四记载:“(宝祐)五年(1257年),彗星出东方,枋得考试建康,擿似道政事为问目,言:「兵必至,国必亡。」漕使陆景思衔之,上其稿于似道,坐居乡不法,起兵时冒破科降钱,且讪谤,追两官,谪居兴国军。咸淳三年(1267年),赦,放归。”

 

这里记叙了谢枋得被贬谪古兴国军(即后来的兴国州,现今的湖北阳新县)的史实。当时谢枋得奉命去南京主持科考,他以贾似道卖国政事为背景,出题“兵必至,国必亡”,指出贾似道“窃政柄,害忠良,误国毒民”的社会现实。为此被贬到阳新的百迭山。《兴国州志》有“百迭山,(州)东南四十里,在古石田驿。东坡有‘溪上青山三百迭’之句,谢公寓郡因以为号”的记载。

 

假若谢枋得此时确实为曹氏宗谱题写过“书后”,就算他此时能把自己当成兴国军(现在阳新县枫林镇石田村古石田驿)所在的百迭山人,那也只能是“百迭山谢枋得”呀!就算是漏写了“百”字,那么他又是应哪位曹氏之约而写呢?显然“迭山和百迭山”都不能自圆其说。

 

那是否是因为同音字误写,错把“叠山谢枋得”写成了“迭山谢枋得”呢?

 

好,就算是吧!可这“叠山”并非地名或山名啊!古兴国军只有“百迭山”,并非网上所说有“叠山”山名。实际上“叠山”是谢枋得的自号。谢枋得贬谪兴国军后,追慕先贤苏东坡“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的洒脱风度,为自已的读书堂写了—块“叠山”二字的匾额,自号“叠山”。咸淳三年(1267年)谢枋得离开兴国军后,当地民众在谢枋得读书处(今阳新东湖堤谢公墩),建一座叠山祠,以纪念这位廉洁爱民的谢先生。

 

如此一来“叠山谢枋得”就是号与名重复了。通常情况下应是“叠山”“谢叠山”“谢枋得”或“谢枋得号叠山”才可信。

 

2、“江西抬谕使知信州”

 

这句错在哪?错在“知信州”三字,“江西抬谕使知信州”的“知”是主管的意思,意思是任江西抬谕使之职主管信州。谢枋得确实在江西任过抬谕使之职,《宋史》谢枋得传记载:“德祐元年(1275),吕文焕导大元兵东下鄂、黄、蕲、安庆、九江,凡其亲友部曲皆诱下之,遂屯建康。枋得与吕师夔善,乃应诏上书,以一族保师夔可信,乞分沿江诸屯兵,以之为镇抚使,使之行成,且愿身至江州见文焕与议。从之,使以沿江察访使行,会文焕北归,不及而反。

 

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明年正月,师夔与武万户分定江东地,枋得以兵逆之,使前锋呼曰:「谢提刑来。」吕军驰至,射之,矢及马前。……”

 

显然这里落款中的“江西抬谕使知信州迭山谢枋得书”前八个字“江西抬谕使知信州”是完全抄袭《宋史》谢枋得传中的“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中的后半句。抄袭痕迹如此明显,只能说是谱匠的疏忽大意,让我看出了端倪。

 

综上所述,谢枋得的《曹氏宗谱书后》只能判定是假托之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