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天祥《江西信州叠山谢先生谱序》注释

 微风中的绿叶 2017-10-12

文天祥《江西信州叠山谢先生谱序》注释

谢燕颉

南宋江西的文山、叠山,时人称之为“二山”。文山即文天祥,叠山即谢枋得。他们既是同榜进士,又是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情深谊长,志同道合,然而在纂修族谱的问题上却发生了分歧。

南宋灭亡前夕,谢枋得似乎忘却了社稷存亡大事,尚在积极纂修族谱。经过一番开诚布公的交谈以后,文天祥消除了疑虑,欣然为其族谱秉笔撰文作序,并将交谈的内容记录在序中。他在《江西信州叠山谢先生谱序》中说:

乙亥之春二月望后三日,招谕使谢君枋得以公入觐。天祥適廁直院,对晤间,求欧苏二家谱法。天祥笑且曰:“虏骑充斥不问所以,萃民集众而谈宗乘,此一姓之事,非当今势务之急。公固识时俊杰,与言及此,得非无意于朝廷乎?”枋得亦笑且泣曰:“予之询宗乘者,正公之兴国事也。祖彬,祥符中官尚书,簪缨世胄。三百年来族非一家,家非一人,分布宇内、皆籍皇灵,饮者本朝之水,食且寝居且行者本朝之土,冕且带圭且组者本朝之爵禄。而枋得又荷主眷,业既数载,一旦腥膻蹂躏,忍见衣冠而推结哉?万一不测,义与君俱,故讲求谱法,令子孙对。生于赵,卒于赵,葬于赵,子女岳婿于赵,名字行号于赵。受恩既厚,报德宜深,富敦论愉。序勉励忠孝,恢复中原,扫除绝漠,以报高厚于将亡尚存之际。必如先世之淮淝奏捷,瑯渤清尘,乃可即安,岂是无意朝廷乎?”天祥不觉泣且笑曰:“君之志此,不但为家之孝子,直且为国之忠臣。愿宗宝一线,俾国脉家统与天并丽,庶不负今日讲谱之意”。若夫修纂凡例谱载详矣,余复何赘。峕大宋帝德祐元年乙亥岁二月十八日,赐进士状元及第直院学士左丞相吉水文天祥拜撰。

注释:入觐,诸侯于秋季入朝进见;指地方官员入朝进见帝王。适,正好。厕,参与,混杂在里面。直院,宋代入翰林学士院而未授学士职者称“直院”。《宋史·职官志二》:“凡他官入院未除学士,谓之直院。” 晤,遇,见面。欧苏二家谱法,指“欧苏法式”,即欧阳修、苏洵所创立的谱法模式。充斥,多得到处都是(含贬义),不过也有充满的意思。萃,聚集。宗乘,族谱。彬,同斌,文武兼备。簪缨世胄,指世代作官的人家。簪、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皇灵,指祖先、天帝、皇帝。冕,冠冕,帽子。圭,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组,装饰性丝带。爵禄,官爵和俸禄。腥膻,腥而膻的味道,旧指入侵的外敌,贬称。衣冠,指古代士以上戴冠,亦指士以上的服装;指世族;士绅。推结,推诚结交。敦,厚道,笃厚。绝漠,同“ 绝幕 ”,横渡沙漠。淮淝,淮河、淝水。瑯渤,瑯琊、渤海。俾,使。庶,也许,或许。峕,时的异体字。

译文:大宋德祐元年(1275)春二月十八日,江西招谕使谢枋得以公事进京朝见天子。文天祥正好兼职到翰林院值班,交谈之间,他正在寻求欧阳修、苏洵二家的修谱法式。文天祥笑着说:“敌人的骑兵到处横行,不问而其所以然,而聚集民众大谈什么纂修族谱,这只是一姓之事,并不是形势严峻的当务之急。您本来是为识时务的俊杰,却参与议论这些活动,难道心中并不在乎朝廷吗?”谢枋得也笑着而且又着流泪说:“我之所以会询问怎样纂修族谱,就如您的兴趣在于国家大事一样。我们的祖上文武兼备祥符中(1008——1016)曾任尚书,也算是官宦世家。三百年来,族已不是一家,家也不是一人,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大家都是依靠着皇上,饮用的是本朝的水源,食用、居住、行走的都是本朝的土地,就是帽子、玉圭的带子都是本朝的官爵俸禄。特别是谢枋得又得到了皇上的眷顾,已经几年了,一旦爱到和外族的蹂躏,能忍心看着士人与他们推诚结交吗?万一有个什么不测,我义不容辞与您患难与共,所以才寻求修谱法式,以让子孙知道其中道理。我们生于赵宋,死于赵宋,葬于赵宋,子女、岳婿于赵宋,名字、行号于赵宋。受到的恩宠既然厚实,那么报答盛德则应当深远,丰富敦厚也当论及愉悦。作序可勉励忠臣孝子,要他们恢复中原,扫除隔绝沙漠,以报答大宋的高恩厚德于这将亡尚存的时候。必须象先祖一样奏报淮河淝水大捷,清除瑯琊渤海尘埃,从而可以立即安邦定国,这岂是无意于朝廷吗?”文天祥不觉也流泪而且笑着说:“您的长远大志正在此,不但在家是个大孝子,而且为国也是个大忠臣。祝愿您宗亲族人连成一线,使国家命脉和家族法统与上天一样美丽无边,这样也许不会辜负今日所谈论的关于修谱的意义”。至于修纂、凡例之类,已在族谱上记载详细,没有必要在这里重复累赘。时值大宋德祐元年乙亥岁二月十八日,赐进士状元及第直院学士左丞相吉水文天祥拜撰。

从上可知,谢枋得正在忧虑着国家的存亡大事,他已充分认识到当时形势非常严峻,于是从最坏的方面考虑,如何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维持中华传统文化和血统的生存。他认识到通过纂修族谱,可从而让民众牢牢记住自己的本源,永远是大宋的臣民,中原华夏炎黄子孙。文天祥也完全理解了谢枋得的意图和纂修族谱的积极意义,于是在序言中阐明了其中的道理。

 “文化不灭国不灭,百姓尚存国尚存。”家庭或家族是国家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国家形成的物质基础,而文化则是国家形成的精神基础。族谱与方志一样,是正史的补充和组成,如何纂修好族谱,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传统,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唐宋此前,只有朝廷为帝王、诸侯和士大夫家族纂修家谱。这种家谱相对比较单一,人口也不多,只需“一辈一辈”地记述就行。

晋末南北朝、唐末五代十国、二宋金辽,国家分裂,骨肉分离,为了维系家族的联系,百姓开始纂修家谱。宋代以降,民间修纂家族谱牒盛行。后来相约俗成,即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

统观家族谱牒,虽然叙述的语言非常精炼,但反映的信息却非常重要。从一个人出生到去世时间、从其婚姻、子女到殁葬地点,采取白话通俗语,简明易懂。该记的必记,不该记的不记,并淡化了其生前的荣华富贵,而对于姓名、字、号、生卒时间、殁葬地点,却记得非常详尽,突出人的基本生存信息。对于妻子,只记有姓氏,也记有生卒时间和生育情况。对于子女,则只记儿子姓名,没有记女儿姓名,出嫁的记有夫家姓氏。

然而当家谱流入民间以后,世系人口越来越多,给编撰带来了困难。为此,欧阳修和苏洵创制了欧体和苏体,从而解决了这方面问题,并一直沿用至今。欧阳修和苏洵在家谱编撰体例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欧阳修所创立的是“五世一提”谱图法,即分阶段图列宗族世系的变迁,强调不同辈分之间的亲疏之别和承传关系;苏洵所创立的是“大宗谱法”,即谱记以世代为主线,阐明直系、旁系有别。

欧苏谱法在唐末以后作为家谱修撰所效仿的范例,引导了谱学新时代的潮流。其修谱的重教功能,成为后世修谱的主导思想,从而使谱修撰的义例和原则真正具有了独立性。

苏体适合于房份不多,人口较少的情况。方法是从第一世起,将所有同一辈分的人进行先后排列,再记第二世、第三世,以此类推。

欧体则适合于房份人口较多的情况。其原则是“五世一提”,具体方法是,在齿录之前先画出世系图,以备检索;在编排时,根据房份支派,典型示范将某房的某一支派五代安排为一个段落,编完了这一支,再编另一支的五代,编写了这五代,再编下一个五代,以此类推。

我们纂修中华谢氏族谱,也应当在研究欧苏谱法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用发展的眼光积极创新,争取纂修出一部承前启后、内涵丰富的族谱来,以引领子孙后裔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较大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