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氏族谱》

 临泉书屋 2013-04-10

《安氏族谱》欣赏

(2013-03-23 15:02:07)
标签:

杂谈

 

白保迎

 

借得一套《安氏族谱》,外观令人为之一惊。该谱装帧精致,卷帙繁伙,摆在案头,宛如一套范文澜的《中国通史》。打开一看,呀!工笔小楷,清秀端庄,铁钩银划,力透纸背,让人拍案叫绝,顿感如坐光风霁月,心旷神怡,直觉得自己是在欣赏一件书法作品,沉浸于艺术享受之中,不禁发出连连赞叹!

《安氏族谱》共有16本,即16卷。全谱胶装影印,毛边纸对折,大16开,竖行抄写,不加标点。第一卷为从明朝至中华民国历次修谱的序言,第27卷为安氏世系图。第8卷为安氏碑文,第9卷为卓有政绩的祖先的画像,第1011卷为太康安氏前人坟茔方位图,第12卷为安氏家范,即家族行为规范。从第13卷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续修的族谱,由手写小楷改为铅字印刷。该卷把前面手写的记述性和议论性文字变为简体铅字,便于不认识繁体字的人阅读,用意是不错的。但长长的竖行排版,又不加标点符号,还时有错别字夹杂其中,预期的效果能否实现就不得而知了。本卷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4年和2010年两次续修族谱的序言。第1416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世系图,每页都标明世系,页眉上标明居住地,清楚明白,一目了然,值得今后的修谱者学习。

《安氏族谱》供续修过8次。

1、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由现在安氏公认始祖安钰的9世孙安合、安定第一次修谱。

2、明朝宪宗成化年间,由安钰的17世孙安吉等第二次续修。

3、明朝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第三次续修,编纂人安魁、安文聚。

4、清朝康熙年间第四次续修,编纂人安成华、安明道。

5、清朝咸丰五年(1856)第五次续修,安起坤写序。

6、民国七年(1918)第六次续修,马锡祺、王特立各写一篇序言。

71984年第七次续修。牛学孔、白明月、安熙德作序。

82010年第八次续修。安霞光编纂,安杰、安熙臣作序。

《安氏族谱》以太康县安氏为主,迁徙至西华、扶沟、淮阳、睢县、杞县、郑州等地的也在谱中。全书2174页,从一世续到42世。一世祖姓安名钰,只记述其“配黄氏,生二子,建茔侯陵西岗南300步余”,未记述生卒年月。他原是何时何地人?得姓始祖是谁?均未写清,这是该族谱令人遗憾之处。

那么安氏是什么时候迁入太康县的呢?《安氏族谱》中有4种说法:

1、秦汉说。安钰的第17世孙安吉(太学生、大同府推官)在《明重修家谱序中》说:“我安氏籍康(即入籍太康),自秦汉迄唐数百余载,其始原有谱以志之。然代远年湮(yān音烟),已失于无迹。”好像秦朝时就有太康安氏,但此说应属讹传。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黄帝有子名昌意,昌意的长子名颛顼(zhuān xū音专虚),继承了帝位次子名安,被封于西戎,后建立安息国(古安息国,在中原的西方,距离长安一万多里,汉书称其为西域大国)。汉武帝时,派使者到安息国,始有往来。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息国太子清,字世高,其父驾崩后,不愿继承王位,欲削发为僧。于是主动让位于叔父,出家到河南洛阳,专门从事佛经翻译,曾为中国早期佛学做出巨大贡献。时与太子清一同入汉者皆以国(安息国)为氏,称安氏,后世安姓奉安清为安姓的得姓始祖。当然安姓还有其他多种来源,此说是较为权威的一种。这说明东汉末叶才有安姓。安氏入籍太康,绝对不能与秦汉扯在一起。

2、靖康说。清朝咸丰五年(1856)岁贡士李濬写的《清重修族谱序》云:“安氏为知枢密院事焘之后,靖康间子孙有自开封徙太康,历三朝之乱不失故业,土著几近千年。呜呼!难矣!”(按:《宋史》中确实有安焘其人,开封人,宋仁宗嘉佑四年进士第三名,确实曾“知枢密院事”,但《安氏族谱》中无记载)。族谱中记载的重要人物有任巩昌知府的,任七品散官的,任大同推官的,任湖州教授的,任知县的(4人),任永成教谕的,任寿官的,任王官的,任主簿的,任典膳官的,任经历的,还有太学生、府庠生、邑庠生、廪膳生等等,唯独没有知枢密院事的。族谱中也没有叫安焘的,靖康间(北宋末年)迁徙说不能成立。

3、存疑说。安钰的20世孙、嘉靖壬午(1522)进士、思南知府安九思写的《安氏祖茔追远志》云:“吾族著于太康最久,不知上世所从来,昉于何代。”就是说,不知道“吾族”从哪来,不知道“吾族”起于什么朝代。昉(fǎng音访),天刚亮。引申为开始。

4、唐末说。2010年《安氏家谱序》云:“昔我始祖自唐末宋初迁太康安岗,有千余年的历史。”唐末宋初的说法不够严谨,中间还隔着53年的五代十国时期呢。不过这一说法比较接近事实。理由如下:读《安氏族谱》世系图,发现首修族谱的9世孙安合、安定是南宋初期人。在安定的名字后边,记有小字:“字艮止,宋绍兴举人,授潮州教授。族正……”(第一卷说安定为湖州教授,第二卷又说为潮州教授,我无法考辨,只得照抄)9世孙安定是南宋高宗绍兴年间举人,而绍兴年间在公元11311163年,共32年。按照中国古代公认的1世为30年计算,那么,9世就是270年。从安定所处的绍兴元年(1131)上溯,1世祖安钰所处的朝代应是1131-270=861,而公元861年正是唐懿宗咸通二年,离唐朝灭亡还有46年。如果说有的家族一世只用20多年,好,姑且按125年计算,9世只用225年,从1131年上溯225年,是公元906年,唐哀帝尚未被逼“禅让”,唐朝离灭亡还有1年时间,正是唐朝末年。

由此观之,安氏远祖应是在唐朝迁入太康县的,族谱中所称的始祖安钰却并不是始迁祖。安钰的第17世孙安吉在《安氏祖宗茔墓记》中写道:“谨按:吉,世家为太康人。远祖茔在北关,派系之分曰城西门内、曰城北门内。唐末黄水渰没数年,水患息丘,墓淤不存,先辈臆度起封。吉少学生时,尚记三族合祭于斯。移居侯陵,去县西25里。1世祖钰……”。安钰24世孙安起坤在《原居》中写道:“吾安氏居太康虽历年,多所莫辨从来,究之世为城内人。考之宋末,族属繁衍,子姓散居,因地而得名者有阳庙安,有安庙安,有侯陵安。按旧章谓元乱兵兴,阳庙缈无所闻,安庙、侯陵犹独存焉(两处皆存怎么叫“独存”?)。侯陵在县西25里,吾族世居之地,自处士公钰避河患而迁定”。从安吉和安起坤的记述可以看出,安氏迁入太康时是居住在县城,祖茔在太康北关。因“唐末黄水渰没数年,水患息丘,墓淤不存”,先辈们“臆度起封”,臆者,胸臆也,度(duó音夺者,忖度也。即凭着自己的记忆,觉得祖先坟茔好像应该在某某地方,于是就在那里“起封”,重修了新坟。后来,安钰(处士公钰)为避河患而西迁于25里外的侯陵,于是就成了世居侯陵的一世祖。在城内居住多久才西迁侯陵?从何地迁入太康?族谱中未记载,笔者也无从考证。

对于安氏族人来说,世系图最重要,他们可以通过世系图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近亲,找到列祖列宗。对于我们从事姓氏文化研究的人来说,最关心的却是族谱的序言和跋、名人轶事、遗物遗迹、宗族文化、族规祖训等等。《安氏族谱》在这些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帮助。

本文重点介绍《安氏族谱》的序言。

安氏在南宋绍兴年间由9世孙安合、安定等人第一次修谱,但没有留下序言,族谱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都无从知晓。第二次修谱是在明朝宪宗成化年间,因为写序人安吉是成化十四年(1479)被授于大同府推官的。族谱序言如下:

“太康安氏族谱序

安氏之谱既成,孙吉以虚(安吉,字佑之,安钰第17世孙,在县学当生员时屡试不举,后以贡士身份被送到太学,明宪宗成化十四年授大同府推官。“以虚“二字意义不明,与之相关的词有以虚受人、以虚受益、以虚养心等等)序之曰:先人之文行可为具矣,历代之数言考献可为章矣。虽然,不可以不悉言也。家有谱,国有志,朝廷有史。甫侯、申伯(周朝的两位贤臣)美于《大雅》;孔子生日,公羊特书(《公羊传》:“襄公二十一年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若为异姓,名贤尚且详之,况在于姓序,其前代世世守泽存乎哉(“守泽”应为“手泽”,犹手汗,喻先辈遗物。《礼记·玉藻》:“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尔”)!           

考之大同府推官,夫推官者,理官也,生平有折狱之才。曲者明其为曲,直者明为直,不得以相混也。

故大同广陵学生与其同学生夜饮,戏相博以死,令质之。以学生李景者首罪,是非判然。乡人皆曰有通辨之才,吏明作之政者也。心真则为民恳至终始如一 ,才通则因地易民不狃于法,明作则禁止令行,察奸理弊,于是而民绥之以福也。夫乃知忠尽于邦国,仁施于群黎,体国经野之略已布于大同之下矣。虽终身之懿行多端,但即所见所闻者而书之,以观于志曰岂不信然?

书内图记,记地也,追远探本,详所自出也;原居,考籍名,辨疑也;世系,记支派名氏也;祠图,考则展拜之所也;世录,有诔谥志铭说文文献足徵也;茔图,志丘陇也。

谱凡

谱,家乘,国史例也,皆所以备遗。史以浩瀚不可得详,谱亦有遐邈不能详者,宁缺疑焉。不然,或浮夸,或诬冒,则史之弊也。谱蹈之,敢欺先人乎?

谱图次略仿欧阳氏五世异列者。自身而上溯之高祖,联五服之亲也。再列而为九世者,自身而下衍之玄孙,备九族之义也。九世之后,递相为列,列于五世之上者为宗之统,列于五世之中者为宗之属。析一列而小宗之法备,认诸列而大宗可考矣。此图列也。

图以明世次,谱之略也;传以纪实行,谱之详也。故族属颇繁或书名、书字、书官秩、书生配、葬地,族图之次从其略耳。其或仕有显绩,处有懿行,则详具世录中,表亢宗也(亢宗者,庇护宗族也)。

(从下面文字可以看出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及妇女的社会地位)

谱以收族属、明宗派。若无子者,遵朱训挨派而立为嗣焉。无已,即远宗亦挨次焉。非吾族人不得为吾族人子。即明书于本生之亲下,曰:以第几子为某族人子。于所后之亲则讳而不书,冀其若己出焉,广慈孝也。若立异姓之子,虽传世不书。随母冒姓者不书。于出继异姓者,犹书之,冀归宗也。于为僧道者,犹书之,冀反正也。

谱录配(配偶)重嫡,体誌所生也。凡妻必录,妾只录有子女及守节者。妻之始娶者书曰配,再娶者书曰继。妾则直书某氏,以别之也。娶同姓者不书,恶无礼也。既出与改适者不书,恶义绝也。子女各书所生之下,世远而不可考者则统书之,亦不敢知也。

谱录配止于姓氏,而女亦不录所适,恐近则备而略于远不可考也。其或守贞与贵显者,则所配所适皆为外录以记之,我族即副室不遗焉,崇节操重封典也。

谱系图注惟已故者备书其事,存者书一时字(实际是对存者记有配偶及子女)以识别,俟论定也。

谱图茔墓匪徒志先人所归葬,亦欲子孙不忘耳!故凡为茔,虽小必图。墓所位次虽贵必名,准系图也。附葬者非贵显不书,从初葬也。或葬他处,图纪寄葬之所,得归茔者归之。

祠,祀宗法先王之所以,因时而追远,因派以序伦,教人孝也。图不可缺,今补之。

宋元明先后重修谱牒子孙名次

湖州教授    九世孙        鉴定

业儒        九世孙        校正

业儒        十一世孙  源山  考辑

业儒        十一世孙  源龙  订正

业儒        十一世孙  源洲  同校

业儒        十二世孙      校录

业儒        十二世孙      查续

龙门知县    十三世孙  金山  考辑

永城教谕    十三世孙  金镜  同校

业儒        十四世孙  在崇  查续

业儒        十四世孙  在山  校录

府庠生      十四世孙  在淋  订正

业儒        十五世孙  同林  同校

邑庠生      十五世孙  夏林  考辑

府庠生      十五世孙  春林  校录

府庠生      十五世孙  栢林  订正”

此序言一直没有落款,不知具体写于何年。在序言中未写续修族谱之重要性和必要性及续谱缘起,却写入了族谱凡例,是族谱序言的特殊例证。

 

 

 明重修家谱序

 

或问:谱之义与乘(shèng音剩)有以异乎?曰:乘者,载一家之行事,而谱者录一族之世系,体例各异。要其所以承先启后,则谱与乘固相表里者也。我安氏籍康,自秦汉迄唐,数百余载。其始原有谱以誌之,然代远年湮,已失于无迹。始聚终散,不知留于何乡?遥想先世同居太康,族人虽众,要皆绵绵一脉相传,谨守亲亲之义也。曾几何时,一迁于扶沟者,一迁于西华者,一迁于杞县者,一迁于郑州者,一迁于柘城、睢州并陈留者,虽天各一方,云山之间,未尝无思祖归乡之心焉。使无谱以联之,其不至(知)遗憾先代报本追远之意几何哉!夫水源木本,人所同情;春露秋霜,人所同感。既为子孙,同一宗祖,敢以两地相隔,祀事不举,抱悲痛于九泉耶?岁当癸未(万历十一年,公历1583),时逢春月,吾族金镜等 相议重修,光先人之遗美,和同族之亲睦。因遗序而详誌之,曰:以50年一小续,百年一大续,倘或不修。恐亿万子孙愈衍愈繁,难保无迷失宗派之忧,又何以动后人渊源之念乎?明明我祖,伊谁敢忘?爰是春,总理者有人,纂修者有人,校阅、校对、校录又有人。竭数月昼夜之力,由前推后,联资而续辑之,将前错乱而无章者悉入谱,以垂久远。俾后之贤能继我而生者,未始不展卷忾(kài音慨,叹息貌)然,掩卷睪音义,乐也)然。按谱而数之,某祖出某曾祖,某曾祖出某高祖,某高祖出某始祖。知本源之当重而油然动太和之思。抚谱而谛观之:某以孝行著,某以泮贡著,某以官爵著,某以清忠节惠著。知祖德之当念而惕然奋继述之志。

谱既成,吾愿同宗者宝而藏之,以示后世。庶览斯谱者追先德于既往,振余芳于将来,其或有善继善述而克绳祖武(者)。是则余之所厚望也夫!

(万历十一年岁次癸未)

 

明重修家谱子孙

 

布政司吏          十九世孙      对校

邑庠生            十九世孙      对阅

典膳              十九世孙      校正

九江府(经)历    二十世孙  九龄  对录

太学生            二十世孙  九有  同正

业儒              二十世孙      纂修

                  二十世孙  三善  考订

业儒            二十一世孙  世则  对校

业儒            二十一世孙  世法  对录

二十一世孙  守贞  订正

二十二世孙  文衡  考辑

业儒            二十二世孙  文聚  纂修

二十二世孙  文星  对正

二十三世孙  魁元  校正

二十三世孙  福朝  考辑

万泉主簿        十九世孙族正    总理

十九世孙族长克敬  纂修

十五世孙    桂林  校阅

十五世孙        校对

十六世孙        校录

十六世孙        订正

十六世孙        同校

  正统丁卯连登进士  授陕西巩昌府徽州知州   十六世孙     图记(正统丁卯是正统十二年,从该年到万历十一年续修族谱,间隔136年,安康中进士后又活了136年?)

七品散官           十七世孙      纂修

寿官               十七世孙      纂修

                   十二世孙族正      总理

明大同府推官       十七世孙族长      誌图

 

下面是太康县安氏第四次续修族谱的序言:

“清重修家谱序

盖闻古语有云: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是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也。国史,所以存真示信,俾后之文人学士识治乱盛衰;家乘,所以继往开来,使后之宗姓族党兴木本水源之思。家乘者,一纪前人之功烈,一垂后昆之法守也。是岁,余偕族人岁时告庙祭毕,有族正斌、族长文学等向余言曰:“我安氏族谱未续几80年(安氏在在明神宗万历十一年即公历1583年修过一次族谱,到康熙年间,刚好近80年),谱诚急务哉!”余反(同“返”)而思之:谱既修之于前,兹不修之于后,异日又未知何如能保世系无缺?年深日久,可考乎?余于是会众族(似应为“族众”),查世系,抄录、校正,越数月,乃告竣焉。是役也,我族咸与有力。而不惮勤苦、劳心劳力、工程无间而成其事,又赖吾族斌、文学二人,是皆余亲目及之,言不诬也。当是时,凡祖宗有大功德于国计民生者,莫不表而章(彰)之。按之于分,分之所宜;问之于心,心之所安。爱心生而敬心至,岂非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之至孝哉?今日者,观此续谱之成,此虽我族同心合力之所致,亦何莫非我祖宗之灵,隐而为之鉴而默为之佑也。是为序。

府庠生    23世孙      总理

太学生    24世孙  辅邦  删修

业儒      24世孙  成华  纂修

业儒      24世孙  成祚  同订

业儒      24世孙      对阅

                 24世孙      对录

                 24世孙  起凡  校正

                 25世孙  思法  考辑

          25世孙  思坤  校正

                 25世孙  明道  纂修

                 25世孙  明信  校对

                  25世孙  思舜  对录

监生      27世孙  宪武  总理

业儒      23世孙  文学  族正

          25世孙  思畏  同订”

 

 

下边为太康安氏第五次续修族谱的序言:

 

“清重修家谱序

尝闻作述之统,难易攸分。作者无成局而创始,难;述者有成局而传旧,易。我安氏世出哲人,历传有《追远集》可凭。但坟墓多失考稽,不如据坟墓现在者,始祖断自(安)钰,厥后分为南北族,迄今绳绳子孙,济济户口而门次不紊,昭穆不乱,总赖族谱足为考徵,此诚可有而不可无者也。

我安氏之族谱确而可信,实而不虚,然亦有难而易之说者。或分守传流,时当散离,固难为联属;而位高者族众易感,德厚者人心乐从。故察对(查对)世系而世系清明,考辨坟墓而坟墓的确。继往开来,非所谓难而易者乎?亦更有易而难之说者:或像图宛在,时际清平,似易为考订。而梗顽者每多忘本,贫乏者财力不足,即欲崇祖德而祖德弗彰,尊宗功而宗功几掩。后不继先,非所谓易而难乎?呜呼!时已久矣,谱将失矣,孙独何心能不悲哉?幸也有吾族鹏程、义龙等在,睹坟墓而感怀,忆先灵而兴悲。爰联众族(族众),守先待后,以兴报本追远之思。访诸族长、族正,咸欣然倡率于前,同族效随于后。总理者有人,纂修者有人,对、较(校)、录、阅,尽心竭力。历数月而谱功告竣。夫何(“何”应删去)时值荒乱,人心莫定,弗遑详细斟酌,谱虽修此,不过大略云耳!愿族之后我而生者,当修必修,务为润泽,不可视为缓图以贻后悔莫追之叹焉。

而今而后,俾吾族聚者终聚,合者终合,幽明相通而神人胥悦,亦无非爱其所亲,敬其所尊之至义,作述之统信可乐也。

业儒      好问  撰文”

 

第五次修谱的又一篇序言:

“清重修族谱序

余读安氏谱而重有慨也。吾居豫、颍之间,为襟喉(之地),俗驯而脆靡(襟喉,衣襟和咽喉,比喻要害之地。俗驯,民俗驯顺。脆靡,脆而不坚,易受伤害),又无深山大泽之阻,不幸而天下多故,人辄无宁宇,世家大族往往鲜焉。(太康县)自春秋时袁氏最著,其后有谢氏,然渡江而后,籍贯仅存而已。汉之黄氏、彭氏,唐之刘氏、韩氏,宋之沈氏子孙之存亡,莫可详考焉矣。其于(余?)今最繁者元之王氏、郭氏、姚氏诸家,他则徙于明之初者十家而九,岂非世变使然与?安氏为知枢密院事焘之后,靖康间子孙有自开封徙太康,历三朝之乱不失世业,土著几近千年,呜呼!难矣!而自孝义处士(安益,14世)再起家于洪武间,逮武庙之际,科第又称盛焉。然余考其谱图,宋之末造,子姓之遗者不能什一,间尝访之他氏,大抵皆然。迄于今,或衍为数十家焉,或衍为数百家焉,或衍为数千家焉。村落相去远者不能五六里。盖国家之承平二百余年矣!呜呼!安不忘危,存不忘亡,续不忘绝。安氏之科第盛于明,安氏之姒续繁于今,名爵世次,传诸奕叶,不因安危存亡为续绝者,谱之力也。此顺德、万里、义龙君所以勤勤三载而成之,与昔眉山、庐陵二公之谱,皆作于国家极盛之时。然二公为当时名公鉅儒,宜其明思美谊、深识远虑如是尔!顺德、万里、义龙君皆能以乡老朴厚端悫之心,默有合于二公之意,考之碑铭,谘之族老,传信传疑,积百余年未成之书而卒成之,垂诸无穷,可不谓贤乎?抑亦观览吾邑之形势、土俗,远鉴于宋、元、明之季世,而亟亟以为之者乎?读是谱者,可以思已。

同邑岁贡士  李濬

咸丰五年(1856)岁次乙卯冬”

 

“《原居》

吾安氏居太康虽历年,多所莫辨从来,究之世为城内人。考之宋末,族属繁衍,子姓散居,因地而得名者有阳(杨)庙安,有安庙安,有侯陵安。按旧章谓元乱兵兴,阳(杨)庙缈无所闻,安庙、侯陵犹独存焉(什么叫“独存”?)。侯陵在县西25里,吾族世居之地,自处士公钰避河患而迁定。后东迁安庙,在县东北15里所居焉。若山西平阳府,乃为光所居之地,本屯归家焉。若扶沟,乃为林子所居之地。亦有随寓而家者,则开封之族、杞县之族是也。迨国朝日久,太康之族属愈繁。而城居、乡居者亦散处四境矣。然僻坞独居者,难以悉举。成聚而为村落,在西即侯陵处士(安)益祖之后也;东居安庙,(安)定祖之后也;南居新安集,(安)邦舍祖之后也。至咸丰中年(“年”应删),鹏程等虑其族属涣而无统也,分城中、四方,约为五会。虽有以联属之,尤恐其居室相隔而情亦不免于疏阔,纵当岁时墓祭,旦夕相接,有识面而不知名者,有知名而不识面者,甚有其终身而不一见者。呜呼!终身而不一见者,则成秦越矣!疏而至秦越者,居使之然也。起初非同室共爨之人乎?为吾之族者,慎勿以居之远,忘其同室之情也哉!

起坤续”

 

安氏第五次续修族谱的第三篇序言:

“清重修族谱序

中州为历代戎马之冲。世治则易于安集,世乱亦易于播荡。吾族籍(藉)祖宗余荫,自宋迄元皆有谱牒可考,世为土著,何其幸也!明正统间,远祖有讳康者,以进士官徽州知州,子若孙皆显仕。林居之暇,重加编次,义例视前有增,安氏之谱更于是称完帙焉。隆庆丙戌曾续之(隆庆帝只有6年时间,即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而丙戌在14年后,那已是万历十四年即公历1587年了),国朝康熙乙酉(又不确。康熙乙酉是公历1704年,1587年到1704年,中间隔了117年,与“我安氏族谱未续几80年”相悖)又续之。厥后,书香弗嗣,列胶庠(周代胶为大学,庠为小学)者亦不可多得。续谱一事,遂置不讲。书(《左传》)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为人子孙,若此言之,能无汗下哉?虽然簪缨邈矣,手泽固存也;门祚衰矣,生齿固烦(繁)也。前之不遽事事,曰将有待也。待之而莫偿,则不如其无待矣!况今南方弗靖,伏莽之戎,逼处邻邑,不及今为之,将无有后,欲为而不得者乎!自以弗文而不为,将无有娴于文而缺于考,后欲为而末由者乎?今予与鹏程、义龙等,用是忘其愚僭之罪,力任兹举。非谓能光昭前人之令德也,第以明世系,诏将来,使后起者据以勿替云尔!

咸丰五年(1856)岁次乙卯   起坤序

清重修家谱子孙名次

业儒    28世孙  起坤  鉴定

业儒    28世孙  好问  续录

业儒    29世孙  鹏程  续录  订正

        29世孙  义龙  校对  查续

        29世孙  秀程  校录

        30世孙  锦龙  订正

业儒    30世孙  锦仪  续录

业儒    30世孙  锦殿  续录  校阅

              30世孙  锦秀  查续  校录

        31世孙  淑鳌  续录

        27世孙  宪闲  序次

        27世孙  振财  序次

        27世孙  振山  序次

        28世孙  好冉  序次

        28世孙  好江  序次

28 世孙  起禄  序次

28世孙  兴龙  序次

29世孙永翔、永敬、永仁、永文、云从,30世孙锦善、锦详、锦文,31世孙淑魁、淑福,32世孙桂然,俱为序次。监生  29世孙  族正凤鸣、27世孙  族长振兴”

 

安氏第六次续修族谱的序言:

“民国重修族谱序

值戎马扰攘之际,当水旱频仍之秋,播迁流离,何姓蔑有?而支派蕃衍之族为尤甚焉!

散处既久,驯至(逐渐达到,逐渐导致之意)昭穆莫辨,尊卑不分,期功之亲(五服之内的亲属),仅识名字;丝麻袒免(五服之外的亲属),几等路人。盖时局愈形阽(diàn音店)危而谱牒之修益不可缓也。第以财用奇绌,筹资维艰,工程浩大,倡率尤难。非具尊祖收族之热诚,负坚忍耐劳之特操者,曷克办此?若安君华斋、孝彰、维高、夺魁、修身、还初、端吾、葆堃,殆其人欤!

慨自民国成立,险象环生,师旅、饥馑,交集于一时。室家转徙之患,行将不免。华斋、孝彰、维高、夺魁、修身、还初、端吾、葆堃诸君惄(音匿,忧郁、伤痛也)焉忧之。上之,恐湮祖宗之遗美;中之,思联同族之亲睦;下之,欲后世孝子慈孙有所据以追述。乃殚精竭虑,聚族集资,以重修谱牒为亟亟,可谓知所本矣!

夫安氏家世阳夏,自唐迄今,千有余年。名宦循吏,代有闻人。旧谱宛在,秩然可考。数十年来,簪缨虽邈而散居四乡并衍及邻邑者,不下千余户,诵读力田之外,别无他业。虽安氏时彦不肯少贬以贻羞,抑亦明孝义公友谅、徽州太守道宁、大同推官佑之嘉言懿行之行留泽者远也。故以此次谱牒之修,夺魁、维高、修身等总揽其成,淑品、孝彰、熙皋等分任其劳,同心协力,甫三月而工告竣。观其源流贯穿,世次井然,未始不窃窃赞之。但祺不学无术,自惭庸陋,搦管搆(构)思,无能为役。谨述颠末以应长者之命云尔!

清附生裔甥孙马锡祺谨序

中华民国七年岁次戊午春    穀旦    立”

 

安氏第六次续修族谱的另一篇序言:

“民国重修族谱序

维高安公,余同气人也,平日往来相接。闲叙时言及谱事,曰:“吾族谱自咸丰乙卯续修至今,六十有三年矣!族属蕃衍,散居四方,倘再延缓,恐有散漫莫纪之虞。时届拜扫先茔,族人咸集。商及此事,佥曰:“数过时克修谱,诚急务哉!”但我族人,务农者多,即有读书者,而纂修之事,未曾经手,将来举事,必请汝与马遐福指点经营。余曰:“遐福年富识超,堪任其事。余实不敏。”迨重阳日后,公与夺魁公亲造余门,恳托再三,不准推辞。余因思曰:安氏非他姓比也,里近桑梓,谊兼葭莩。又与公交情独厚,不得已出备商酌。于是查支派,分门第,补阙陋,编世系。是役也,有族正华斋以总其成,有族长孝彰以董其事,而凡司校正、校录等职者,莫不朝夕勤劳,共襄厥举。而最可嘉者则华斋、孝彰、维高、夺魁、修身、济众、端吾、还初、葆堃诸君,尤尽心竭力焉。所以,不数月而谱事备矣,谱工成矣。谱成,而维高与华斋公复嘱序于余,余因大惊,曰:“邈见寡闻,且荒疏已久,何敢为序?”不过,聊应所嘱耳。

盖族谱云者,所以联宗收族,使一脉之子孙,皆知亲亲长长之义也。倘使而弗谱,则先人之爵、谥、年、辈、字、讳、生、配,莫能传,即后代之分支衍派、远近亲疏无由辨。衡之亲长之义,何缺如之!况由今追昔,余师步衢公已言及之,奈初登青云而遽梦黄粱,致使有志未逮,何天夺算之速也?今安氏之谱质而不俚,详而不秽。披谱观之,庶几由水木而思本源,因箕裘而衍弓冶。安氏其有后乎!行将复兴矣乎!吾于此,有厚望焉。是为序。

清儒学生员  王特立  拜撰

中华民国七年岁次戊午春    穀旦  立”

 

安氏第六次续修族谱的第三篇序言:

“民国重修族谱记

19世纪而还,世人侈言爱群,不知群之限量无穷,而爱之作用宜分先后也。能爱一家之群而后能爱全族,能爱全族之群而后能爱同种。用其爱于一家则一家齐,用其爱于全族则全族睦。家齐而族睦,斯无忝于先人,可法于后世,得以生存两大而免侵凌之举。夫爱一家之作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也;爱全族之作用,本一家之慈孝友恭推而及于全族,修谱以联之是也。如安君华斋、孝彰、维高、夺魁、还初、修身、端吾、葆堃、济众,可谓知此道矣。夫安氏固太康望族也,簪缨之盛,循良之称,邑乘(今称县志)所载,昭人耳目。且读其旧谱,世系秩然,渊源不昧,益叹贤达之遗泽,不惟感人之(至)深,即所以庇其后昆者亦自无暨(无暨者,不已也,无限也)也。但积久而不重修,支派蕃衍,愈传愈失,有谱与无谱等。故有谈族系则公叔并列,议婚媾则崔卢莫辨。甚至士大夫趋炎附势,妄相攀援,如崇韬之拜令公(郭崇韬是后唐权倾朝野的大将,在郭子仪以后100多年,在没有族谱的情况下,曾冒认郭子仪为4世祖。路过郭子仪墓时跪倒痛苦,人嗤笑之)罗威之赂昭谏,其愚且贱者,乃涣若凫鹤不相属。华斋、孝彰、维高、夺魁、还初、修身、端吾、葆堃、济众诸君,有鉴于此兹,乃纠合族众,公议重修。事难而为之也勇,工鉅而成之也速。昭穆序,亲疏明而尊卑有等。祖宗赖以有传,子孙赖以有述,懿铄(美盛之意)乎盛矣!

窃闻光绪元年(1875),义和、凤鸣、元福、锦城公于其先茔中,手植翠柏,重修祠堂,使合族之众睹庙貌之尊严,油然而生报本之思,今华斋、孝彰、维高、夺魁、修身、端吾、济众、还初、葆堃诸君倡率族众,重修谱牒,既泯人心之凉薄,克敦族情之和厚,使义和、凤鸣、元福、锦城公不得专美于前,且使后之孝子慈孙有所据以勿替,其功甚伟,其行可表,足以挽颓风而兴孝弟是焉!()可以不记。

清附生裔甥孙马锡祺顿首拜撰

中华民国七年(1918)岁次戊午春  穀旦  安华斋率族众  立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84年,安氏第七次续谱。聘请牛学礼、白庄南京大学毕业生白明月与杞县安熙德共同写了一篇序言,题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安氏族谱重修序》,论述了续谱的意义和经过。但由于过分崇拜古人,竟然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跟着古人亦步亦趋。古人竖行排版,咱也竖行排版;古人不知标点,咱也不加标点;古人之乎者也,咱也之乎者也;古人在记载续修族谱人员时,出现有族长××、族正××,咱也比葫芦画瓢,在续修族谱人员中写上族长××、族正××。结果弄得似通非通,不伦不类,让人不忍卒读。例如“族之有谱以利查考追本思远也”,“安氏自唐宋以来历复千百年”,“文有进士举人博士三十三长安”等等。“追本思远”应为追本思源,“历复千百年”应为历经千百年,进士、举人、博士,古今不同,应分开写。“三十三长安”则可能是33世长安。

1984年续谱有一事须要特别提出,即序言后边附的续谱参与人问题。该谱是这样写的:“重修族谱办理人序(什么叫“办理人序”?)

族正  熙伦   住安岗          族长  熙福    住安庙……

公元一九八四年    日”。族正、族长是封建社会加强封建宗法统治的产物,明、清时期的族谱中有此内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已7岁,知道此后根本没有什么族正、族长之职。时序到了1984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太康县还有族正、族长吗?族谱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千百年后,子孙们将以为此乃不可篡改的历史,将会在他们的文章中理直气壮地说,据安氏族谱记载,1984年仍存在族正、族长。这算什么事!

2010年,安氏第八次修谱,不清楚何人编纂。33世孙安杰、安熙臣各写一序言。两个序言与1984年的序言大同小异,进步之处是竖行排版加了标点。该当批评的地方,是在序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安氏族谱重修序》后边,又写道:“族正  安杰  33世孙  住安岗   副族正  熙建  33世孙  住安庙   副族正  廉廷  36世孙  住杞县安庄    族长  熙勋 33世孙   副族长  国山   32世孙  住西华县马胡同   副族长  基民  34世孙  住扶沟韩庄”。把族正、族长的存在又延长了26年,并且还任命了两位副族正、两位副族长,一正两副,组织健全。有名有姓有住址,不容你不信。闭着眼睛凭空捏造了一段历史,真不知道序言的作者哪来这么大的胆略和权力!建议安氏第九次续谱时务必删掉这样的序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