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国惊现南宋时期祁门王氏族谱

 天涯军博 2017-09-11
 本帖最后由 高原风景美 于 2014-7-22 21:08 编辑

宁国惊现南宋时期祁门王氏族谱
高生元

        我的一位朋友最近获得《祁门王氏族谱》一卷,望给于整理。谱外框高34cm,宽24cm;内框高25cm,宽20cm。该谱是手写稿,多页破残,全卷64页(含空白页)。
        一、族谱内容
        (一)谱存序文三篇。
        第一篇文章应是祁门《王氏族谱序》(题缺),由赐进士第翰林编修兼经筵侍讲吴江金孟博于天福十一年(946)夏五月端阳吉日撰写,钤印三方。晋天福年间以前,祁门王氏即修有谱牒。文章主要是叙述王姓得姓源流、王姓历史名人、祁门王姓始迁祖王璧行状等内容。
       金孟博序文曰:“因其裔孙以其谱请其写序,谨拜观王氏献公之神气,…… 后之人尝思公之志而递续之宜其然焉。”从序文中可知祁门王氏天福十一年暨南唐前就已经两次纂修族谱了。
        第二篇是《王氏宗系叙》,主要叙述王姓得姓由来,王姓由姬姓始,自周灵王太子晋公,直谏事不仕而隐居,时人谓其为王子号曰“王家”,历百余世两千余年至大献公(王璧)迁居祁山(门)县苦竹港,为祁门王姓始迁祖。文章未署时间,未署名,钤印三方。
         第三篇是《王氏族谱序》,由南宋著名诗人祁门人吏部尚书方岳撰写,方岳(1199—1262),字巨山,号秋崖。理宗绍定五年(1232)进士,官至吏部侍郎(明《新安文献志》卷九五载有“方吏部(岳)传”)。方序不足300字,主要是写族谱的重要性及纂修族谱人的功绩。结尾署名“吏部尚书方岳”,钤印2方。至南宋方岳生活年代至少已经三次纂修族谱了。
        据序的结尾“绍圣四年秋之吉赐进士第”推论,序中人物应是祁门人王舜举。宋罗愿撰《新安志》卷八“进士题名”载:“绍圣四年何昌言榜,王舜举 【 祁门直秘阁提举,弟舜中(崇宁五年进士)】。”又据《安徽人物大辞典》祁门卷载:“王舜举,宋绍圣四年(1097)进士及第,官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通判,曾在信州柳家湾伏击方腊义军,后授朝散大夫、直秘阁提举,擢江东提点刑狱公事。”
      (二)迁徙
        从王氏谱序可知:王璧为祁西苦竹港(今祁门县北闪里镇)王氏始迁祖。王璧先祖由山东琅琊迁往临沂,继由临沂迁建康(今名南京,主要人物王导),又由建康迁杭州,再由杭州迁祁门。祁门王氏故称新安琅琊王氏。
       谱中载有祁门王氏居住地十四处。王氏家族在五代十国时期地位显赫,家族兴旺,北宋时期王舜举、王舜中兄弟俩又先后考中进士在朝廷做官,南宋时期,在徽州(新安)已是公认的世家大族,故在每篇谱序标题下钤“新安世家”之印。
        谱存先祖王茂弘(导)、王大献(璧)遗像各一。
        (三)世系
        谱中世系表(此世系与明清时期祁门王氏谱系不同之处颇多)。
        王氏先祖世系是: 一世太子晋,七世王宥,十二世王满,十六世王翦,二十四世王祥,二十六世王导,三十世王羲之,三十一世王献之,三十二世王静之,三十七世王璧。
       王璧生九子:思聪、思联、思仲、思茂、思会、思悰、思经、思义、思谦。九子都得到分封。
      该谱至少还有一卷,因王璧(845—912)至谱中最后一世共十世(四房岩镇支派已达十世,其余各房只载九世),到方岳生活年代(1199—1262)世系应该还有五世左右。还有纂修人员名单,后跋等。
       二、族谱年代
       序文排序,谱中三篇文章都是谱序,最晚一篇序是南宋方岳撰写的,方岳)的序最迟不会晚于南宋景定三年(1262。从谱序的时间来推断,此谱当修于南宋。
       印章,宋代私人印章一般都较小,印章的印泥之色有蜜印和水印之分,蜜印颜色红而厚,水印颜色淡而薄。方岳的二方印章均是水印。宋代的书写大多不在作品上钤盖本人的印章,钤盖本人印章的很少。一般钤盖本人的字、号章,或闲章。方岳的印章、印色符合宋代特征。
      纸张,该谱使用的纸张是竹纸,竹纸始于北宋。竹料造纸其纤维最细,光亮无毛,纸质较薄。竹纸主要产自江南,南宋时徽州一代盛产之。该谱纸张光亮无毛,纤维细,纸质薄,因老化而自然形成了黄色,应是宋代的纸张。
       世系下限,从王璧至其后裔最后一世(谱中所载)共十代,按25年一代计算,计250年。按王璧出世那年(845)算起,加上250年,是公元1145年,即谱中所载的世系均在南宋时期之内。如果有下卷(五代世系左右),世系当也在南宋时期之内。
       字派,该谱修纂时,还没有排定字派,名子是按古谱形式来取的,如文一、文二、文三……小一、小二、小三……明清祁门王氏所纂修的族谱均已排定字派,王璧的23个孙子辈统一用“敬”字。此谱中“王璧九子名字”左边“敬字行”三字和下一页“文一公”左边“敬字派行”四字是后世补上去的。
       元明清时期祁门王氏族谱纂修情况
       据嘉庆十九年《祁门王氏统宗谱》可知:
       始修于元代元统乙亥年(1335)。
       二修于洪武壬午年(1402),刊刻于宣德丁未年(1427)。
       三修于正统己未年(1439)。(以上据正德十年《祁门王氏宗谱·序》)
       四修于正德十年(1515)。
       五修于嘉靖辛亥年(1560)。
       ……
      以上版本都是木刻本、活字本刊行,且不见后晋天福十一年金孟博所撰的序以及南宋方岳所撰的序。据三篇谱序可知,晋天福年前至南宋,至少三次纂修过族谱,而不是元统乙亥年始修。该谱许多内容异于后世谱,显然,不是抄于元明清时期的谱牒,应是早于元明清时期的原修谱。
所以,从以上史料来推断,此谱当在南宋时期重新纂修。据黄山市研究徽州民俗的学者认为:历代存世的《祁门王氏族谱》中,此谱历史最久远,且是孤本。
       谱中有些史料少见,如:第一篇序中记载“行密子渥奏任祁山(门)令”,这与后来的史料记载“行密卒,子渥嗣,淫虐不道,出公为祁门县令”;又如:“大献不受梁正朔(年号),仍存唐号。梁帝拜公为兵部尚书赠银青光禄大夫,辞不受,犹耻伪命也,”“仕吴越王,后为金紫光禄大夫”,而有关史料则为:“时行密得承制封拜,累受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加紫金光禄大夫”;该谱中记载祁门“王氏是王羲之后裔”,元明清时期祁门王氏统宗谱中没有“王羲之子孙三代”世系传承,说明“祁门王氏不是王羲之的后代”等等,多处内容,显然不同。
        《祁门王氏族谱》流传至今,十分罕见,且非常珍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