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业不是科学,是遵循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量子力学

 程浩瀚 2018-07-13

在大学有一们学科叫工商管理。我遇到不少学数学,学机电等专业的朋友向我抱怨,他们说自己的专业是在是太难了,各种机械制图,各种繁琐的数学推导,面对这些难题,呕心沥血,绞尽脑汁,即使把自己的头发都扒光了,很多时候任然是束手无措,最后他们都不约而同的说了一句:早知道当初就选工商管理了,背背书,考试时尽可能瞎扯淡一下就可以过了。我们有句俗话叫”专挑软柿子捏“,工商管理这种专业在很多人眼里就很”软“,不像机电,数学,物理那么硬,很多人在硬专业碰壁后,总想到’软‘专业里寻求慰藉。

很难理解’工商管理‘到底想培养什么样的人。它能培养优秀的创业者或管理者吗?我能确定的是,不能。因为创业不是科学,无法通过某种固定流程培养出来,要是真能培养的话,工商管理专业那些教授早就出来自己创办公司挣大钱,何苦在学校里拿那点死工资。无论是创业还是管理,它们都是艺术而不是科学,艺术没有固定流程,依靠发散式思维进行的创作。很多了不起的创业家和管理者就从未学过’工商管理‘。例如管理学的创始人德鲁克,他搞过哲学,政治学和法学,通用电气的传奇式CEO,杰克韦尔奇,他学的是化学。成功的创业者就更没学过’工商管理‘,刘强东搞的是社会学,马化腾,雷军学的是计算机,李彦宏学的是图书情报,马云学的是英语,由此’工商管理‘教出来的也就是那些只会操作些流程化程序的行政人员。

科学的第一要务就是确立边界,得承认自己’不知道‘。但现在的管理学大师跟成功学大师一样,都是’无所不知‘,在商学院的课堂上滔滔不绝,指点江山,各种案例分析,口沫横飞的讲来讲去,好像那些失败案例中的企业家或管理者按照他的方案执行就能成功一样,他们总是想卖给你一揽子的创业解决方案。现在很多商学院几乎没有什么学术氛围,他们更像风月场所,很多人过去不是为了上课,而是为了”认识人“,”扩张人脉“,为了”资源整合“,也有很多精明的女人花大钱进去”钓金龟婿“。

打开连尚头条,看更多新鲜猛料

最新一期的《哈佛商业评论》有一篇雪城大学教授卡尔.施拉姆写的文章叫”do entrepreneurs need a strategy”。他在论文中承认创业没有任何现成的”方案“或”战略“可供模仿。施拉姆教授在论文中论述的跟那些商学院传授的各种创业方案相反,他认为创业者除了在”做中学“外,没有任何课程可教会他们如何处理创业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难题。他认为创业的本质就是”creating something and start selling it”,创业就是你做出一些东西,然后想办法在市场上卖掉,仅此而已。说白了商学院只不过是研究公司,有点类似于生物学上的解刨青蛙,但商学院根本无法知道公司是怎么来的,它也无法把握公司的动态运转过程。

施拉姆教授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根本没有“培训企业家”这种课程。研究管理都是研究大企业的原则流程,并培训中层干部,因为那时候没有多少人“创业”,现在各个商学院都五花八门有关于创业的理论,讲起来头头是道,而且还帮你制定各种计划,之所以“创业培训”风生水起,主要还是市场需求使然。比如说,有些创业方案讲创业者要有套路,并且提出一个“24步创业流程”;有些则强调要突出重点,例如怎么利用现有供应链,怎么保护知识产权,怎么干扰竞争对手等。这些人说的口沫横飞,但自己就不去拿自己提出的理论去创业。

关键问题在于,这些套路全是人为编造,没有一点科学基础。试想你是一个站在十字路口,正在犹豫不决的企业家,你辛辛苦苦打造了一个平台,你觉得产品足够完善,是时候推出市场了,拉投资时,投资方说你的产品还需要再打磨三个月,并且只有你提出非常细致的,可执行的市场推广方案后,他们才愿意投资你。施拉姆教授认为,这类要求纯粹是强人所难,如果你没有找到跟你一样的初创公司做研究,看他们以前是怎么做的,那么在没有前车之鉴的情况下,你根本无法拿出可以证明是可行的推广方案。

施拉姆教授在论文中认为,初创企业推广产品的最好办法是与客户一起共同设计产品。每个初创企业最要紧的任务是找到一个可扩展的机会,这种机会是一种学习改进过程,你先尽快拿出一个最小可用的产品,尽管产品很丑陋,运行不稳定,但它是可用的,可以解决主要问题的,然后你把产品尽快提交给客户试用,客户使用后会给你提交反馈,你根据客户反馈尽快的完善产品,这种方式比任何套路或商业计划书都有效,对软弱无力的初创企业而言,任何宏大的商业计划或战略都是无谓的扯淡。

很多创业培训,企业家培训,以及层出不穷各种‘工商管理’,’MBA’,’EMBA’,几乎都是脱离实际的空谈。施拉姆教授认为这些培训的重大缺陷在于,试图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流程方案去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这就像在数学上搞出一个“万能公式”,不管你面对怎样的题目,你把条件代入“万能公式”就可以得出结论。此类培训大多基于以往企业的成功经验,但是如今的市场环境跟以前大相径庭,而这类培训并不能与时俱进的研究当下市场环境,并研究足够多的初创企业样本,从这些样本中研究出当下市场条件的创业方案,他们始终拿老黄历来指导新时代,这种刻舟求剑的办法注定是行不通的。

要想对某个领域提出一套可行方案,你必须深入该领域长期跟踪并收集数据。要研究创业,你就必须长期跟踪足够多的初创企业,细心观察并收集足够多的研究数据。问题在于这种长期跟踪数据根本无法收集,没有人会在你们公司创业之初就定期过来考察你们都在做什么,而且企业家自己也不会做什么忠实记录。

结果就是,所谓的创业研究得到的全是一些名人轶事。这些故事往往不准确,而且还存在各种夸张扭曲。例如乔布斯性格如何暴躁混蛋,比尔盖茨如何年纪轻轻就英明果断,FaceBook如何不忘初心,这些说法根本不靠谱,商学院教授无法像生物学家研究动物群落那样研究企业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商学院教授无法实地考察研究就得出一系列结论,那不就是夸夸其谈吗。

创业研究或培训存在一个严重偏误就是‘幸存者偏差’。各种研究案例往往只关注成功的企业家怎么做,很难把这些做法跟失败的企业家做对比,因为失败者都已经消失了。同样一个做法,例如坚持自身特色,不管消费者想要什么,这招对乔布斯好使,可是很多学乔布斯做法的公司都死了,如果把这种套路交给学员,那么他们创业时,大概率是死路一条。

施拉姆在论文中还提出一个问题是,创业者是否需要一个好的“商业计划书”。学院派最擅长的是教你如何写出花花绿绿非常炫酷的创业计划书,而且有些风险投资人很吃这套,因为你的商业计划书过于简陋,在视觉上没有足够的冲击力,那么投资人就觉得你考虑不周全,于是不肯把钱给你。对创业实干派而言,他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他们都是先干再说,你看那些做实事的商业大佬,像马云,马化腾,任正非,宗庆后等,无不雷厉风行,他们都是尽快弄出一个基本产品,放到市场看客户反应如何,他们奉行“有枣没枣搂一杆子再说”,客户用了产品后,可能不满意,提了一大堆意见,那我再慢慢改,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是事先根本无法想象的,此时我遇水搭桥,见招拆招就是。

学院派喜欢“顶层设计”,实干派喜欢“摸着石头过河”。本质上学院派喜欢摆姿势然后通过表演赢得掌声,实干派则直接动手,他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结果,不是虚无缥缈的掌声。施拉姆是学院派里的人,但他更倾向实干派的做法,因为他见过太多华而不实的商业计划书。

在施拉姆看来,现在很多“创业大赛”与跑男那种综艺节目差不多。比赛就是看谁计划书写得好,PPT漂亮,就给谁奖金,这些比赛的优胜者很少有人真的去创办公司。施拉姆遇到一个商业学院的学生,参加了三个“创业大赛”,赢得十几万奖金,外加免费读MBA机会,结果问他要创办什么公司啊?他的回答是:我最多办一个教人怎么写商业计划书的公司。

施拉姆考察发现,很多伟大的公司,例如google,苹果,IBM,通用电气,迪斯尼,宝洁,沃尔玛等,创业时根本没有计划书。伟大的公司是自底向上生长出来,而不可能自顶向下设计出来,他们都是走一步算一步,不断试错和不断迭代出来,是从暴风雨中历练出来,这种忍受命运群殴过来的创业者怎么可能是那些文绉绉的MBA们学的了的。

创业最需要的一个信息是,消费者对你的反应,这一点什么计划也预测不了。想创业就不要坐在教室里搞些华而不实,纸上谈兵的计划,而是赶紧把产品推向市场,在实践中摸索,这个哲学有个名字叫‘现象学’,现用现学,学着学着就像了。你不难发现,那些成功的企业家都是“社会人”,他们或许有很多“江湖气”,但绝不会有学院派那种迂腐味。

美国有个连续创业者叫泰德.法恩斯沃斯,创办了电影院包月套票服务”MoviePass”。他提出一个关于创业的洞见是:第一,我的产品有没有客户;第二,客户原意出多少钱。这两个问题你需要不停的问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反复修改答案,你不需要花三个月准备计划书,进而失去试错的宝贵时间。

人们创业往往有三个理由。一“我想创业”,有人创业主要是不想打工,他想自己说了算;二,“我懂创业”,有人觉得自己有商业天赋,我这么懂商业的人不创办一个公司就浪费了人才;学院派那些套路就是为了妆点这两种理由。第三个理由是”我有一个东西要卖“,只有这个理由才是对的,实干派正是冲着这个去的!

如此我大胆的得出一个结论,那些搞NBA或ENBA的大多都是不干实事的表演家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