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其实男人也是——人的身体大约60%是水。水或许是最重要的“营养成分”,相对于缺食物,人在缺水的情况下能够坚持的时间要短得多。 对于喝水,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最核心的三个是:喝多少水?什么时候喝水?喝什么水? “喝什么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需要另外的文章来详细讲解。这里,我们来梳理一下“该喝多少水”和“什么时候喝水”。 人之所以要喝水,是因为人体每时每刻都在散失水。呼吸、出汗、大小便、吐唾沫,都会散失一部分水。为了让身体内的各种生化反应正常进行,我们需要补足这些水——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避免身体“脱水”。 问题似乎很简单:身体失去多少水,我们就需要补充多少水。但我们每天到底会失去多少呢?不同机构总结出来的数字不同,美国的共识是男性每天3.7升、女性每天2.7升。假设食物可以提供20%的水,那么剩下的需要从饮料中摄取的水大概是男性每天3升、女性每天2.2升。 这个量并不特指纯水,也包括牛奶、果汁、咖啡、茶水以及可乐等饮料。社会上流传的“每天要喝8杯水”(美国的“杯”是标准计量单位,一杯有8盎司大约240毫升),大约有1.9升,基本上接近这个范围。梅奥医学中心指出,“每天8杯水”,只是一个易于记忆方便传播的说法,并不能理解为必须喝8杯水。多数人只要在渴的时候喝水或者饮料,就可以避免身体脱水——有的人少喝一些也没有问题,而有的人则需要喝得更多。 中国的推荐标准比美国的要低一些。总的推荐摄入量为2700~3000毫升,其中食物可以提供一小半,直接喝的水大概还需要1500~1700毫升——按照中国人通常用的水杯,大约是7到8杯。 实际上,如果你吃的蔬菜、水果、粥、汤比较多,那么从食物中获得的水就会多,需要喝的水就会少一些;反之,如果吃的主要是油炸和烘焙类食品,食物提供的水就比较少,需要喝的水就要多一些。 前文所说的“推荐摄入量”,是针对一般的情况。人体对水的需求,还跟个人的体重、健康状况、活动状况和所处环境状况密切相关。以下几种情况,就需要喝更多的水。
喝水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体内水的平衡,避免脱水。只要不脱水,那么喝得多点或者喝得少点也没啥问题。那么,如何判断身体“缺水”了呢? 一种情况是感到口渴了。另一种是尿液颜色过深,正常尿液的颜色应该是无色到浅黄色,如果颜色过深,就说明体内的水不足了。 有很多“养生法”都说早晨起来先喝一杯水,可以“排出睡眠时产生的毒素”,否则会沉积下来危害健康。 这种说法并不科学。在睡眠中,人体并不会产生毒素。而正常代谢产生的副产物,比如尿素、氨等,会随着常规的生理功能排出。喝这一杯水,不会排毒;不喝这杯水,也不会积累毒素。 但是,早晨起来喝一杯水也没有什么坏处,或者说有一些好处。经过一个夜晚的睡眠,呼吸和出汗会排出相当一部分水分。早晨起来喝一杯水,及时补充了这些水分,有利于保持体内水分平衡。但如果不喜欢起床就喝,等到晚一些时候,比如早餐的时候再来喝水、喝奶或者喝果汁,也都不会有什么问题。有人喜欢在这一杯水中加入蜂蜜、红糖或盐,期望获得养生功效。实际上,加了糖或盐,是不利于健康的。 还有人纠结这杯水该是开水、温水、凉开水还是凉水。其实这都不重要,不管是什么温度,喝到肚子里之后都没啥区别。只要喝了觉得舒服,就可以了。 (摘自《公务员文萃》2018年第五期) 稿件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