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语文推荐背诵古诗文,要从小学开始背?

 金润BABY 2018-07-14

前两天,教育部发布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数量从14篇,增加到72篇。


都是名诗名文。




女儿上小学五年级,对照了一下,《论语》《大学》《老子》带着她读过一小点;《春江花月夜》《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能读下来;《将进酒》《锦瑟》《念奴娇·赤壁怀古》快背过了。


我觉得,古诗文之类需要“慢热”的东西,早点接触为好。


这不叫拔苗助长。

而且,高中的古诗文,最好初中就读熟,不一定背,但至少要“认识一下”,能读下来。


因为这个时候的阅读,没有什么功利目标,让孩子认识这些“汉字的不同组合”即可,甚至意义都可以不去了解。


一旦到了高中,这些就成了任务和压力,就带有强制性、功利性。孩子背诵,一是容易有逆反心理;就算没有逆反心理,也会因为心理压力过大,纯粹为背诵而背诵,根本没有心情去感受古诗文的美感。


专为背诵,而忽略古诗文的美感,是某些语文教育所以失败的关键。


所以教育部下达“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一下子翻了5倍,我是不赞同的。因为,强迫的背诵会扼杀美感。


应对教育部的昏招,办法是提前介入,让孩子提前熟悉,对古诗文的美感有所体验。等他们上高中的时候,就会是一种带着美感去阅读、去背诵的状态,会轻松得多,效果也会好很多。


否则,高中三年,让孩子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之下,还比“前辈们”多了58篇“必背课文”,等着他们崩溃吧。


原来的推荐背诵课文,只有14篇,现在是72篇!简直要命!难道要把晚自习全部让给语文吗?


还有一点你也清楚,教育部说,这是“推荐背诵篇目”,就跟“自愿捐款”一样,到了基层学校,一定、一定、一定变成了必须背诵。


当然,教育部是好心,发展传统文化,让孩子多受点这方面的教育,的确非常必要,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但矛盾的是,压力没有合理疏导,压给了本就压力最大的高中阶段。


小学初中也有背诵篇目,而且年龄越小,背诵效果越好,但家长们心疼孩子,社会呼声大,教育部不敢加压。


高中嘛,家长也谅解,最后一搏,压力大点就大点吧。于是把压力一股脑地给了高中。


这种加压,倡导传统文化,不是不行;但必须在其他方面减压。是减数学还是减英语,教育部想好了吗?


牢骚发完,继续说如何应对这一昏招。


应对之策,就是让孩子在领略美感、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带着兴趣去阅读这些古诗文。


就跟孩子学小提琴一样,最初,吱吱呀呀的声音,毫无美感,小孩子自己也很有失败感,甚至不想学了;这时候家长督促一下,等他能够拉出比较优美乐曲的时候,兴趣慢慢就上来了。


古诗文、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有个滞后期。这个滞后期,可能三年,可能五年;没入道的,也可能一辈子。


高中时学习的古诗文,因为领略不到美感,纯粹应付,就算智力超群,背得很好,等到他能体会到古诗文的好处、美感的时候,都快大学毕业了。


所以古诗文的学习,注定不是一种现炒现卖的工作;而是要用三五年时间打基础,慢慢上路,上路后才能体会到好处、因而更加上路。


上路之后,你才会明白,为什么闻一多说《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再过个三五年,你又会体会到,闻一多说得也不一定对,《春江花月夜》是美丽的春晚舞台,却未必能超越古朴自然的《望岳》,张若虚花花世界无论如何也比李杜差了人生和哲学上的境界。


张若虚的境界,只是在文学,而无法深入到哲学。


如果能早一点进入这种境界,早一点领略古诗文的美感,背不背得过,又有什么差别呢?


毕竟已经领略了它的美;而枯燥的背诵中,这种美永远无法领略。


当然,领略美的前提,是一定不要让孩子反感。


暑假中我让孩子读古诗文,从来不要求她背,只要把名篇每天读几遍,上面的字能认识、不读错,就可以了。


美感很难在压力下产生;读得越轻松,越容易领略。


每天也就十分钟(我指的是寒暑假中),坚持就好了。


为什么很多人取名的时候,容易取到和无意听说过的人名相似的名字?


因为人脑有天然的、寻找熟悉声音的能力。一个歌手的声音,一开始听着很难听,听多了,就觉得好听了;马云第一次看,难看死了,看多了(又有钱),就好看了;陌生的曲子好听,你也没有感触,熟悉的旋律一响起,你就觉得亲切,随着哼唱。


这是人脑的特质。


古诗文也是如此,一开始只要接触,不要背诵。熟悉了,高中再背诵,会很轻松;完全形同陌路,就很困难。


教育部的原意是好的,但核心,是如何分解,如何从兴趣出发。


这是个双刃剑,做好了,孩子的传统文化功底会远超前辈;做不好,孩子的高中就要多受点罪了。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其中,语文课标变化最突出,一是内容更全: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二是分量更多: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三是要求更高: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

——《新华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