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提到国外优质的综艺节目,我们的反应常常有两种: 1、我们又要抄袭;2我们抄不了。 不过,其实,我们也有不少优质、原创的良心节目。 比如今天我要说的《博物奇妙夜》。 “博物奇妙夜”,一听这个名,许多人可能就要打退堂鼓了。 这是国内首档实景文博谈话节目。 嘉宾们不是在摄影棚,而是在文化古迹或博物馆里谈古论今。 他们的谈话内容常常涉及上下五千年,方圆几万里。 无疑,它高大上,有些学院派。 对此种节目,一般老百姓常常是敬而远之、束之高阁。 所以,豆瓣评分虽然9.1,但标记人数只有一千多。 不过,我今天还是要安利一下它。 毕竟,生活需要雅俗共赏,偶尔涨点姿势也不是什么坏事。 况且,博物馆、古人、传统、历史并不等于古板和老旧。 看来几集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祖宗要比我们更会玩儿。 在谈老祖宗之前,先说一下节目嘉宾吧。 这一次,节目的主嘉宾是人称“马爷”的马未都。 马未都是非常厉害的收藏家和古董鉴赏家,曾上过《百家讲坛》,博学多识且风趣幽默。 有他坐镇,节目的文化水平有保证。 除了“马爷”,第一集还有一位大师,那就是“是乐器都会”的国乐大师方锦龙。 方锦龙大师一出场,那绝对是对耳朵的一次洗礼。 我想,看过他表演的童鞋,一定非常后悔小时候没有被爸妈逼着学点乐器。 除了专家大拿之外,节目也邀请了一些明星嘉宾,比如歌手阿兰,舞者唐诗逸,演员张晓龙、孙茜、余少群,主持人赵普、作家蒋方舟等。 这些明星们未必都是历史传统的行家,不过,有这份传承文化的心,还是要为他们鼓掌的。 孙茜 第一集,嘉宾们来到了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始建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 1500多年前的人,智慧了得、手艺更是出神入化。 风吹雨打那么多年,那些佛像,每一尊依旧活灵活现、神态各异。 欣赏石窟之后,嘉宾们围桌而坐,开始喝茶聊天。 聊的内容自然离不开石窟。 这一次,他们主要参观的是一个“音乐窟”,于是话题自然是关于音乐的。 一说到音乐,那方锦龙老师就停不下来了。 他一开口,说的就是存在了9000年的一种乐器龠(音同“月”)。 龠是鼻祖级别的管乐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吹火筒”。 石窟中的龠 吹火筒是怎么变成乐器的呢? 为了“避烟”。 或许有人有这样的经验,吹火筒如果直直地对着火堆吹的话,火焰会熏到眼睛。 于是,古人为了避烟,就把吹火筒斜着吹。 筒子一斜,音乐声就出来了,龠也就诞生了 生火的吹火筒可以成乐器,狩猎的石头也能成乐器。 具有7000年历史的埙,就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 古人在狩猎时,会把一块石头系在绳子的一端,甩几圈之后投出去击打猎物。 人们发现,在甩的过程中,石头会发出“呜呜”的声音,如果石头有孔,声音更大。 久而久之,埙诞生了,那声音苍凉、空远,犹如沙漠来的风。 古人的智慧真是了得,似乎任何东西都能成为一件乐器。 而关于乐器,有这样一句古话: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什么意思呢?就是弦乐器不如管乐器,管乐器不如人声。 也就是说,越天然的声音越是动听。 在石窟里,方锦龙老师就亲自为我们演绎了一次“肉声”。 他把脸皮做乐器,直接弹出了一曲“哆来咪”。 初闻其声,我真的是又惊又喜。 于是,我也试了一下,没想到,虽不成曲,但真的有声。 不过,友情提醒,一般人可不要轻易尝试。 就如方老师所言,这只适合脸皮厚的人,脸皮薄的人可受不了。 就连方老师这样“脸皮如此厚”的人,短短几个音下来,脸都弹红了。 第一集,我们在方锦龙老师的带领下,从音乐这个口进入龙岗石窟。 到了第二集,我们换了一扇门,从舞蹈这个口进入。 唐诗逸是中国歌剧舞剧院的首席舞者,节目一开始,他就和方锦龙老师合作了舞蹈《飞天》。 在千年石佛面前,琵琶悠扬、舞姿曼妙,美哉。 面对文化古迹,走在博物馆内,如何进入其中一直是许多人的困扰。 我们知道,今天旅游最常见的样子,就是拿着手机或单反边走边拍。 那在博物馆里,面对古迹,我们也要这样做吗? 马未都说,留下纪念可以,但如果真要走进它,这样做可不行。 方锦龙以音乐,唐诗逸以舞蹈,那普通人如何进入历史遗迹呢?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往前搁”,也就是把自己置身于历史中。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面对历史,我们就做一回鱼。 在1500年前的石窟里,我就把自己想象成1500年前的北魏人。 只有这样陷进历史里,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感受到佛像对于彼时人们的意义。 而用手机边看边拍,无疑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阻碍我们陷进去。 对于古迹,如果我们的感受只有薄薄的照片,那就对不起它几千年来所受的风吹雨打了。 安利这个节目,观看这样的节目,我会担心有人说这是“装逼”,“媚雅”。 但,看了一集之后,我坚定必须要安利。 因为,节目苦口婆心地说,对民族的艺术,我们得加强一份传世的精神。 以前,我们一直以为琵琶就是四根弦。 不过,在石窟里,我们看到了5根弦的琵琶。 但,这种5弦琵琶,在中国,自唐以后,渐渐就没了。 反而是在日本,我们找到了一张源自唐代的5弦琵琶。 这张琵琶是当年唐王朝赐予日本皇室的礼物,一直传至今日。 节目中,方锦龙用拨片弹起了五弦琵琶,我和嘉宾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那音乐是最典型的“和风”音乐。 我们的第二个反应就是,原来“和风”就是我们的“唐风”。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想听唐代的音乐就去听日本的“和风”音乐。 对于这件事,许多人可能会很骄傲,觉得日本的民族音乐其实来自我们的大唐。 我想,我们是该自豪,但我们其实也该心存一份愧疚。 毕竟,身为子孙,我们享受着大唐盛世带给我们的荣耀,但它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我们却没有完整地保留下来。 那是遗憾,也是悲哀。 当然,不仅是音乐,不仅是大唐,几千年里,我们丢失了很多。 而现在,我们应该小心、谨慎地对待这些民族瑰宝。 在我看来,学习、了解民族的艺术绝不是装逼,而是作为民族一份子的基本素质。 如果1500年后,我们今天的艺术只能在别的民族才能看到,我想,那可不是令人开心的事。 电影铺子 微信 | movpuzi 电影大餐、生活甜点,荤素搭配,常吃不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