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唉!今年最该红的节目竟然这么冷清

 板桥胡同37号 2018-09-11



前阵子土创话题大热。


粉丝们疯狂地各种pick,拉票组团,喊口号。


不得不承认,有时候粉丝真的比偶像还有才。


恶搞表情包,洗脑式队呼,从圈内火到了圈外,好像又重现了当年的“超女盛世”。


虽然这波热点,抱着保温杯的十点君真心追不上……



一边,有人在热热闹闹地追星。


另一边,十点君却关注着有个节目悄咪咪地上线了。


跟那些大火的流量节目比,它没有大牌明星,没有华丽的舞美,更没有浩大的宣传。


连上线都是悄悄地。


它可能是今年最“不受关注”的新节目。


但却最值得一说——


《博物奇妙夜》



为什么说它不受关注?


19号上线至今,在豆瓣关注的还不到五百人。


虽然评分高达9.3。


这似乎是很多文化类节目的命运。


毕竟不是每一个节目都能像去年的《国家宝藏》



但已经有了一个《国家宝藏》,我们也不需要再一个。


所以《博物奇妙夜》与央视华丽的制作相反,它只是一档“安静的”文化谈话节目。


谈话节目,经典的有《锵锵三人行》。


一桌三人,聊个二十来分钟。


看不懂的人觉得无聊,听出滋味的人一看就是十几年。


有些节目,确实是做给懂的人看。


这档《博物奇妙夜》也是。



说形式,它也是三四个人一张桌,一盏茶就铺开了一席话。


没有眼花缭乱的舞台和灯光,甚至没有摄影棚。


但你以为它简单,其实“分量”并不轻。


因为那些桌子面前的,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世界级博物馆。


这是央视出品都比不上的“重量级”舞台。



比如第一站,北魏最繁荣时期的丝路起点,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你能想象吗?


几个好友,在寂静的夜里,坐在千年历史的洞窟前,望着百米高的大佛,斟茶谈天。


光打在黄土墙上,成了比摄影棚里更美的背景。


那些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化成了手里浅浅的一杯茶。


这种形式,这种氛围,还有这种安静的重量。


实在没有一个喧闹的综艺节目能赢。



很多人一听到“历史”,“博物馆”之类的关键词,10秒内就能打瞌睡。


还好《博物》也不打算做一个严肃的传教者。


它就是一群参观博物馆的人,在聊天。


有普通人的好奇,也有专业人士的深度观察。


比如演员王劲松问的平常问题:


我特别喜欢博物馆。但我会发现,好多人不知道看什么。


我们进入这样一个博物馆,到底应该关注什么,应该去体会什么?



但这个节目也不是历史课。


它并不列举什么年份朝代,皇帝,或者各种历史事件。


其实就连历史课也是如此。


它的目的也不是要让我们记住某个年份。


而是像马未都说的,我们需要的是去想象自己是1500年前的人,然后去感受。



也是这样聊天式的传达,让我们觉得历史并不遥远


进入云冈石窟十二窟。


面对纷繁精致的石雕,几个人仰头细看,惊叹,研究。


就跟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去看时一样。


但重要的是,他们也在引导着只会惊叹,但看不出门道的人,怎么去看一个石窟,怎么看待历史。


不是到此一游拍个照就走。



他们看得比我们专注,比我们精细。


所以他们发现和感受到的东西也更多。


比如王劲松惊叹于佛雕神秘又温和的笑容,就像东方的蒙娜丽莎。


比如他们看到了千百佛雕,每座都各有不同的神情和姿态。



他们似乎也提醒着我们,那些在我们看起来习以为常的“中华文化图腾”,其实我们从未了解过其中深意如何。


就像飞天姿态的佛雕。


马未都从千年前的佛雕里探讨中西方思想的不同:


西方的人要飞,都得借助道具。


翅膀、笤帚、或者飞毯。


但中国的人想像飞,从不借助外物。



这不是知识普及。


而是一种发现,一种思考。


提醒我们历史博物的深意和价值所在。


让下次我们去旅游,去看博物馆的时候,也会多一点点他们这样的好奇和思考。


这样,我们对历史的感受也更为切身。


而不只是会背诵朝代表。


讨论佛雕姿态


如果你依然觉得,逛博物馆和喝茶聊天,还是无聊。


那再告诉你,《博物》比普通的谈话节目有趣多了。


《博物》每期都会有一定的主题。


就像云冈石窟,它并非泛泛介绍。


而是只突出了一个以音乐为主题的十二窟。



不同的主题,节目会匹配不同的嘉宾。


第一期的音乐主题,除了有深谙历史的收藏家马未都,老戏骨王劲松,还有国乐大师方锦龙和藏族歌手阿兰。


节目里的每一个嘉宾,没一个“简单”的。


各种历史典故和文化分析他们信手拈来,聊的每一句都“知识点”十足。


却并不“高大上”,也不晦涩难懂。



比如聊到中国乐器源起。


国乐大师方锦龙说到,中国乐器的鼻祖其实是吹火筒。


先是钻木取火,然后竹管吹火,吹出了声。


后来就开始钻孔。成了丝竹乐器。


这种知识,或者说趣闻,直接拉近了普通人对音乐和乐器的理解和兴趣。


甚至比我们从小就开始学的do re mi 有意思多了。



方锦龙的亮点还不止于此,在节目里,他随手就演绎了许多种中国古典乐器。


甚至随便摘片叶子就能吹起来。



还有示范“打脸”打出的音乐。


最高能的还是,他用一把中国的五弦琵琶,弹出了日本和风、北京三弦、印度风、西班牙风、古典吉他、电吉他等七八种风格。



就是这样不用摆出华丽的阵势,就只是闲谈间随意一弹。


便让“历史”和“音乐”两个词不再抽象,也不再是遥远的舞台上的艺术。


而是近距离地触发了我们对“乐声之美”的感知。


还有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这比在学校背十本历史书都深刻。


第二集的嘉宾,国家歌舞剧院首席舞者唐诗逸也是一大亮点。


她以一个舞者的姿态诠释了自己对中国古典诗词意像的理解。


比如《春江花月夜》……


舞蹈对“江”的诠释

舞蹈对“花”的诠释


每个中国学生都背过唐诗。


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诗词里的美。


更很难有人,能够欣赏中国文化里的古典美,并把它表达出来。


唐诗逸的舞蹈让我们看到了表达的一种方式。


这对于每一个观众来说,都是一种复习。


也是一种“启发”。


让我们想起当年背过的那些唐诗宋词,其实真的不仅仅是一些课文而已。



《博物奇妙夜》算得上是中国首档实景文博谈话节目。


跟很多华丽的节目比,它很简单。


但跟很多徒有华丽的节目比,它又很走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