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移动美术馆形态1

图:建筑家西泽立卫设计的《十和田市现代美术馆》写真。

图:在濑户海边在废墟工厂改建的产业美术馆建筑一隅。

图:建筑家西泽(右1)在设计现场。

图:濑户海边上的产业铜矿美术馆室内。

图:参与移动美术馆设计的建筑师。

图:著名建筑家安藤忠雄。
“移动美术馆”完成前后
·海外艺术家 李剑华
在建筑作品中要数公共设施建筑最抢眼,美术馆或博物馆建筑位列之首。
此时,让人记起在2008年5月31日,由日本及世界多国的一批老中青前卫艺术家、建筑师共同参与创作完成的《移动美术馆》,在世界多座著名城市巡展,被业界甚称史上空前的“行为装置艺术”。
或许,在我们眼前美术馆、博物馆的形态应该是固定的建筑。陈列展出的作品是通过在室内灯光、墙面空间的作用下向观众呈现的方式。似乎还没有听说过有“移动美术馆”!
这是一群“异想天开”的艺术人。竟玩了一场超出常人想象的行为装置大创作,或叫另类的行为装置、设计加绘画、建筑艺术。
这座称之“移动美术馆”的装置作品、从设计、制作、展示方式别具心裁,采用了现代的混合材料设计建造完成。譬如《移动美术馆》的外体采用了300块现代混合材料、700根钢筋架构造而成。以流动的方式从东京始发至香港、及世界多座城市巡展,让艺术界为之震惊!
东京代代木体育馆由著名建筑家丹下健三设计建造。并于上世纪1964年,在该馆举行了亚洲国家承办的首场东京奥运会。为了实现这一项《移动美术馆》设计与创作,集合了来自世界多国的建筑师、艺术家的参与创作。选择东京代代木体育馆前完成安装之后,并从该地驶向世界多座城市巡展。
此时,让人记起日本岗山县东南部濑户内海犬岛上,于2008年4月26日竣工落成的“エコロジカルな美术馆”建筑,它更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一座由废弃的工矿厂房改造的“产业美术馆”建筑。
1909年,濑户内海犬岛上并无人烟的荒岛,之后才有人上岛居住和生活。后来岛上开发设立了炼铜厂,逐步发展到了3000人的规模。到1919年后,随着日本国内铜价走低,岛上的产业萧条,炼铜所也随之关闭。因此,残留下这一片炼铜厂的旧址。不久为几位艺术家、建筑师发现后,通过改造、艺术创造的方式改变了这片地区。
从此沉睡了一百年之后,这片地区终于又开始活跃起来了,再现岛上风光。
1992年,居住美国的艺术家柳幸典先生在一次“国际展览会”上,了解到犬岛上的一些简单情况后,他产生了归国上岛的想法。不久,他回到日本后自学驾船技术,亲自驾船上岛对废弃的炼铜工地进行了实地考察。他同建筑师三分一博志等人商议,共同设计、从废弃的旧工厂改造成一座“产业美术馆”的计划。
一个大胆的构想。在废墟的工厂基础上,将原有的建筑设施、譬如建筑上的烟筒、空间壁面及过道巧妙地利用起来,创造了“废墟中的美术馆”。
不少将一些被遗忘的、旧的建筑进行改造、再设计改良美术馆的做法,已成为当下世界许多城市文化形态中的一道风景。
倍受关注的谷口吉生、黑川纪章、安藤忠雄、坂茂、伊东丰雄等一批建筑大家,他们在世界多座城市、乡村各地设计、或参与设计的建筑作品不算少数。譬如谷口吉生设计的《 moma新馆》、伊东丰雄《バークレー美术馆》、黑川纪章《东京国立新美术馆》、安藤忠雄的中东《アブダビに海洋博物馆》、《ピユリツツアー美术馆》等建筑均引起世人关注。
西泽立卫,一位60后生人的建筑师,早年毕业于横滨国立大学研究生院,成长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于1997年设立西泽立卫建筑设计事务所。由他设计建造的、青森县《十和田市现代美术馆》,是一座箱体结构的建筑。将美术馆与环境结合起来,利用街景、自然环境因素,创造了现代都市美术馆新形态。
从《移动美术馆》的设计到日本濑户内海犬岛产业美术馆的改良,再观世界范围、包括美英日、中国不断兴起的美术馆建设,如何在选址、设计形式、建筑形态方式中寻求突破,似乎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