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禹锡《潇湘神》赏析

 江山携手 2018-07-14
《潇湘神》刘禹锡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滴滴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潇湘神》,一名《潇湘曲》。单调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词首三字例用叠字。此调始创于刘禹锡,且在唐、五代词人中,仅刘禹锡留下二首。这里选录的是其中的第二首。词咏湘妃故事,正是调名本意。湘妃是指帝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据《列女传》、《博物志》等书记载,帝舜巡游南方,死于苍梧,她们两人赶至湘江边,哭泣甚哀,以泪挥竹,染竹成斑,后投水而死,成为湘水女神,俗称湘灵。这是本词调名的由来。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词的开头是说,斑竹枝啊斑竹枝,泪痕滴滴寄托着相思。
词的开头两句“斑竹枝,斑竹枝”,以重叠的形式写出了心中无限低徊曲折的叹息。自然界的竹枝,本属雅品,其姿娟秀,其质清丽,而潇湘之竹,自从一染娥皇、女英之泪,便增添了一层长存永在的哀伤色彩,从而成为与众竹不同的特殊景物了。由于作者深深的被斑竹的特征和传说所激动,所以他感到竹上的每一个斑痕都包含深意:“泪痕滴滴寄相思。”“点点”两字极写泪痕之多和泪恨之深。惟其多,故幽篁翠筿,无不尽染,湘妃之情多可知;惟其深,故千年百代,虽久不灭,湘妃之怨深可见。情多,故相思绵绵不绝;怨深,故悲韵世世相传。至此,作者笔下的枝枝斑竹,已经不是单纯的景物,而俨然成为一种永生不死的多情精灵的象喻了。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这两句是说,楚地的游子啊若想听听瑶瑟的幽怨,在这潇水湘江之上当着夜深月明之时。
这两句话要写湘妃通过鼓瑟以抒发千古哀怨之情。楚客,本指屈原。这里是作者以屈原自比。作者写作此词时,正值贬官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他的遭遇与屈原极为类似,而且又在屈原贬谪的地区,难以排遣的哀怨与对帝京的强烈思念,使他希望成为善于鼓悲瑟的湘灵的知音。“瑶瑟”是瑟的美称。“瑶瑟怨”是说湘灵演奏的瑟曲韵调悲苦,特别动人。在这静谧的湘江月夜,作者那种因忠信而见弃的怨愤和在极度苦闷中所产生的无穷惆怅,同传说中的湘灵的瑟声梦幻般的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迷惘惝恍、亦真亦幻的艺术境界。说它幻,是因为湘灵的瑟声在现实世界中是听不到的;说它真,是因为湘竹上的泪痕犹在,只要人间还有哀伤的情事,这古老的传说将会永远牵惹人们的情思。词的结句“潇湘深夜月明时”,具体描绘了瑶瑟的哀怨动人:湘流之清冷如斯,夜深之孤寂若彼,更兼明月如霜,给夜景平添了几分凄清的情韵。此时此境,湘灵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瑟声,从幽密的竹林和静谧的江面上轻轻飘出,无处不在,却又若有若无。这是天籁自鸣,还是作者心灵的感叹,抑或两者兼而有之?
附录《潇湘神》刘禹锡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译文
斑竹枝啊斑竹枝,泪痕点点寄托着相思。楚地的游子啊若想听听瑶瑟的幽怨,在这潇水湘江之上当着夜深月明之时。

注释
潇湘神:词牌名,一名《潇湘曲》。此词作于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时期,中所及山水和故事皆在湘沅间。潇湘:湖南西南部潇水、湘水。
斑竹:即湘妃竹。相传舜崩苍梧,娥皇、女英二妃追至,哭啼极哀,泪染于竹,斑斑如泪痕,故谓“斑竹”。
泪痕点点寄相思:《述异记》载,“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
楚客:本指屈原,此处为作者自况。作此词时刘禹锡正值贬官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瑶瑟:以美玉妆饰成的瑟。古代之管弦乐器。
潇湘:潇水在今湖南零陵县西北合于湘水,称潇湘。

刘禹锡《潇湘神》赏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