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志和《渔父》赏析

 江山携手 2018-07-14
《渔父》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在唐代,小令词的清空和王维一派水墨画的冲淡,可以说是互为辉映的双璧。词人而兼画家的张志和,正是把握了这一艺术瑰宝的高手。他把高远的情思外化为清空的意境,又把质朴玲珑的语感,提炼为翛然脱俗的冲淡意趣,从而使他的词作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高蹈风格。他传世之作有《渔父》词五首,但另外四首都为这一首的光辉所掩盖。也正因为有这一首短短的词,张志和得以传名千古。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首小令的前两句是说,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的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在欢快的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饱满。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小令的这几句是说,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的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雨都不回家。
尽管诗是时间的艺术,画是空间的艺术,一动一静,各有特点,然而他们却又可以相通和互补。张志和是词人,又是画家,所以他对淡怀逸志的抒发,是诗画相兼的。从渔父的长期生活中窃取这么一点:恰是斜风细雨时,江南春色方浓时,而偏偏又是桃花汛泛起时。就这样,作者写出了一刹那的空间状态,相对凝定式的图画。与此同时,他还用中国传统的“散线透视”画法,以旧吴兴县西的西塞山作为观察点,几乎是信手拈来的捕捉了山前的一片景色:高处有水田飞入上空的白鹭鸶,低处有落英缤纷的春水绿波,以及引起人们鲜美味觉的大口细鳞的肥嫩鳜鱼。作为图画中心的,则是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父。而从这些互为烘托的静态的空间结构中,分明又通过景物生气的渲染,抒发出渔父内心翛然自得的动态。鷺在飞,水在流,鱼在泼辣的嬉逐,一切景物都是那么新鲜、清丽、秀润,当然渔父也就被当前的景物所吸引,产生了自然、淳朴的意趣和不愿离开这一迷人的世界的深情。你看“斜风细雨不须归”,对渔父来说,不正是他对美的发现,美的执着么?在斜风细雨中,渔父体验到鹭鸶的飞翔更为飘逸,漂流在水里的桃花瓣格外鲜妍。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垂钓,渔父的心情,就不止是为美陶醉。渔夫所执着的已经不是垂钓,而是作为词人的内心独白——我决心以山水之间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终老。这显然又是画中之诗,隐伏在西塞山前空间结构背后的时间潜流,悠悠的但终于又是深稳有力的荡漾着感情的波澜。就凭这样的时间和空间的结合,突出了瞬间的静止状态,突出了渔父这样一个写景人物。
由于取自民间,这首词的基调清新,质朴见长。但另一方面,由于作者张志和不是一个真正的渔父,而是以“烟波”为寄托的文人式的“钓徒”,所以词中除了具有民间文学的质朴、清新之气外,还融合着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古代高蹈文人的淡泊、澄洁的高情远意。
附录《渔父》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①渔歌子: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②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③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④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⑤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⑥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⑦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⑧不须:不一定要。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作者简介
张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肃宗赐名为“志和”。因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还。自此看破红尘,浪迹江湖,隐居祁门赤山镇。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归,在越州(今绍兴市)城东筑茅屋让他居住。史载唐肃宗曾赐他奴婢各一人,张志和让他们结婚,取名渔童和樵青。著有《玄真子》集。
张志和《渔父》赏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