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长卿《谪仙怨》赏析

 江山携手 2018-07-14
《谪仙怨》刘长卿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谪仙怨》又名《剑南神曲》,其曲调为唐玄宗于天宝十五载(756)入蜀途中所创制。刘长卿写作此词约在大历中。当时作者因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孺的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贬为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词题有两个,一作《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一作《答秦征君、徐少府春日见集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六言》(均见《全唐诗》)。从题目上看,这首词是寄给梁耿的。梁耿事迹不详。从词的内容来看,梁耿当时也在贬所。苕溪在浙江湖州。当是作者赴睦州途中行经之处。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开头两句是说,一个晴朗的日子,斜阳挂在天边,一叶孤舟载着友人离去,此刻是何等令人惆怅。
开头两句以回忆起笔,叙写了数年前与梁耿分手时节的情景。“晴川”是指晴朗的原野。“落日初低”是说落日开始接近地平线。“解携”就是与友人分手。刘长卿于唐肃宗至德初曾任苏州长洲尉,与梁耿交厚,不久梁耿因事获谴,行将远谪。作者为他饯行于苕溪之上。这次重经苕溪,很自然的回想起当年送别的情景。“初”字以敏锐的直觉,抒写了强烈的主观感受:话别的时间实在太短了,离别之愁已够凄楚,更何况言未尽怀,孤舟催发。次句紧接以“惆怅”两字,就势把满腹愁绪写出,以下便转到眼前的实景上来。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三四两句是说,鸟儿在平旷的原野上远近的飞翔,好似人随流水各奔东西。
由眼前实景引出更深一层的感慨。作者送别梁耿以后,自己也因“刚而犯上”,于至德三年(758)被贬为潘州南巴尉。这段心酸的往事涌上心头,随时眼前的景物也似乎为作者的心境而设。他从鸟儿忽远忽近的飞翔,想到了自己在宦海中忽东忽西的漂泊:鸟儿飞翔,尚能自由掌握远近方位,而自己的宦游,却身不由主,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五六两句是说,愿白云将自己的思念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愿那一轮明月载着我的愁思随着溪水带到友人身边。
五六两句写别后思念之深。“白云”、“明月”在古诗词中常用来表现对远方亲友的思念。这里也是借白云、明月来寄托对梁耿的怀念。两句虽然都是景语,但景中有情。
“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结尾两句是说,友人贬谪去的苦恨让人难以言状,就如江边繁茂的春草一样杂乱无际。
最后两句写作者接力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的情状。“长沙”原指西汉前期被谪为长沙王太傅的贾谊,这里借指梁耿。用贾谊比梁耿,说明梁耿人才出众,他的遭贬也是无辜罹醉。“独恨”,意即人世间的一切恨事皆可忘却排遣,唯独对志同道合的好友无故遭贬一事不能忘怀。作者所以能有这样一份强烈的感受,当与自己的切身感受有关。“长沙谪去”四字,复于“独恨”之余,在心灵上出现一片感情空白。这片空白,在现实人生中已经无法填补。于是,只好从虚拟的想象中寻求寄托。“江潭”是作者想象中的梁耿谪居之地。“春草萋萋”是《楚辞·招隐士》中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古人常以春草之生,兴游子思归之情。“萋萋”形容春草的茂盛。春草由初生而至茂盛,游子自当由远出而思归。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游子欲归而终不得归,梁耿远谪未返,自己正在赴贬所的路上。此时充塞于诗人心头而又聊可与友人千里相接的,惟有一片连绵不断、延伸到天涯海角的萋萋春草而已。由此可见,他们彼此的心境都是非常悲苦的。
这首词有一波三折之妙,颇能传达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哀切心情。窦弘余《广谪仙怨序》称刘长卿撰写此词后,曾“吹之为曲,意颇自得”,足见作者自己也是很欣赏这篇作品的。
附录《谪仙怨》刘长卿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译文
一个晴朗的日子,斜阳低挂在天边,一叶孤舟载着友人离去,此刻是何等令人惆怅!鸟儿在平旷的原野上远近地飞翔,好似人随流水各奔东西。
愿白云将自己的思念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愿那一轮明月载着我的愁思随着溪水带到友人的身边。友人贬谪去的苦恨让人难以言状,就如那江边繁茂的春草一样杂乱而无际。

注释
①晴川:指在阳光照耀下的江水。
②平芜:指草木繁茂的原野。
③长沙: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
④萋萋:草盛貌。

名家点评

填词名解》卷一毛先舒云:《谪仙怨》,明皇幸蜀,路感马嵬事,索长笛制新声,乐工一时竞习。其调六言八句,后刘长卿、窦弘余多制词填之。疑明皇初制此曲时,第有调无词也。说详康骈《剧谈录》。案此调即唐人六言律,盖权舆于《回波乐》词而衍之,郭茂倩《乐府》称《回波乐》为商调曲,疑此调亦商调。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长卿由随州左迁睦州司马;于祖筵之上,依江南所传曲调,撰词以被之管弦。"白云千里",怅君门之远隔;"流水东西",感谪宦之无依,犹之昌黎南去,拥风雪于蓝关;白傅东来,泣琵琶于浔浦,同此感也。

作者简介

刘长卿 (709~约786)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以五言律诗擅长,玄宗天宝进士。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 ,如"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但他的大部分诗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有字句雷同之感。《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集10卷。较流行的是明翻宋本《唐刘随州诗集》(10卷诗,1卷文),《全唐诗》编录其诗5卷。

刘长卿《谪仙怨》赏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