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谪仙怨》⑻ 原文1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⑴ 清川永路何极⑵?落日孤舟解携⑶。 鸟向平芜远近⑷,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⑸。 惆怅长沙谪去⑹,江潭芳草萋萋⑺
《谪仙怨》⑻ 晴川落日初低⑼,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注释⑴苕(tiáo)溪:水名。一名苕水。由浙江天目山的南北两麓发源,至小梅、大浅两湖口入太湖。酬:赠答。梁耿:中唐书法家,刘长卿的朋友。 ⑵“清川”句:一作“清溪落日初低”。永路:长路,远路。 ⑶落日:一作“惆怅”。解携:犹言分手。解,一作“自”。 ⑷向:一作“去”。平芜:杂草繁茂的田野。 ⑸前溪后溪:或以为即东苕溪和西苕溪。 ⑺江潭:江畔。芳草:香草。芳,一作“春”。萋萋:草长得茂盛的样子。一作“凄凄”。 ⑻谪仙怨:词牌名。其格式即六言律诗。 ⑼晴川:指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译文版本一 清清的江水长又长,到哪里是尽头?夕阳西下,孤零零的船儿解开了缆索。 群鸟在田野上飞翔一忽儿近一忽儿远,闲人在船上听凭溪水飘荡忽东忽西。 洁白的云朵飘浮在空中有千里万里,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山前溪水山后溪水。 又要贬谪到长沙去而令人伤感失意,怀人的情思就像江边的香草那样浓郁。 版本二 晴明的江上落日开始接近地平线,我伤感地在孤舟上与友人离别。 群鸟向着草原忽远忽近地飞翔,闲人随着流水忽东忽西地漂游。 空中白云千里万里飘忽不定,皎洁月光朗照前溪后溪。 贬谪长沙的伤感难以忘却,只有江畔一片连绵不绝的春草让我与友人相接。 赏析这篇作品运用舒缓的韵律淡笔勾勒典型的景物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悲愤愁苦之情。前四句以写景为主,但景中含情;后四句以抒情为主,托物寓意。 开头两句,以回忆起笔,描写了作者数年前因友人梁耿被贬谪远离时在苕溪为之饯行的情景。诗以送别时眼前的“清川”落笔。清川长长,与梁耿的去路一样,不知终点在哪里。落日时分,孤舟在川,两人只得分手。“落日”预示暮色的将临,给人的联想是前途黑暗。“初”字以敏锐的直觉,抒写了强烈的主观感受:话别的时间实在太短暂了。“孤舟”所呈现的是凄凉无助,它标志着人生境遇的险恶。这两句极好地衬托来了凄凉的环境气氛和人的悲苦心情。 三四两句描写了别后情景。远处近处的归鸟,飞向平芜深处,渐渐没有踪影,入随着流水,各分东西。这里,设景有象征意义,鸟飞平芜,渐渐隐没,象喻梁耿远去;溪水东西流,象喻人之离别,景中有情。友人离别后的惜别怅惘的心情,都在离别的场景中透露出来。上句中的“向”字写飞鸟凌空展翅,在广阔的平芜上空任意来往,显得极为自由活跃;下句的“随”字写自己受名缰利锁的束缚,只能随人俯仰,欲罢不能,显得极为拘窘可悲。这两句情含景中,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五六两句,写别后思念之深。白云、明月无不寄托着作者的情思。千里万里,白云迷蒙,这是梁耿远去贬所沿途云路漫漫的情景,也是他心路迷茫的真实写照。前溪后溪,明月朗照,这是作者留在送别地望月思友的情景,也是作者自己的感想。作者这里是说尽管与友人相隔“千里万里”之遥,但飘然浮动、连绵不断的白云却可传载友谊;在同样皎洁的月光照耀下,使人感到相距再远,也只是“前溪后溪”之隔。浓厚的友谊跨越了巨大的空间界限,以白云与月光为纽带,将其二人紧紧连在一起。这两句写得深情而婉转,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写作者竭力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而终于无法解脱的情状。“惆怅”句点明他此次远行的原因,远谪长沙,梁耿固然惆怅不已,作者也感到惆怅,为他的远谪感叹不已。这里十分坦白地写出作者对友人遭贬的不平与愤慨。而作者自己,也是遭受了同样的不幸。这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愤之语。“江潭”句写出作者眼前景色。他驰骋的心绪回到现实中来,眼望无尽的芳草,倍感茫然凄凉,充塞于心头而又聊可与友人相接的,唯有一片延绵不断、延伸到天涯海角的萋萋春草而已。由此可见,他们彼此的心境都是非常悲苦的。 此诗景中含情,笔致清婉,结句虽含慰藉,意实深悲,伤感之情,寄于言外。全诗六言八句,每句作三次停顿,音节短促激越,有一波三折之妙,颇能传达出作者抑郁不舒的哀切心情。中间两句对仗工整,不仅有律诗的严整,而且多用民歌语言,有歌词的通俗和回环荡漾的情致,因此很适合于传唱。窦弘余《广谪仙怨序》称刘长卿撰写此作后,曾“吹之为曲,意颇自得”,足见作者自己对这篇作品的欣赏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