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读这首诗使人联想到唐代名诗人常建的另一首诗:“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落第长安》)两首诗不但字句相似,声韵相近,连那羁旅长安、有家难回的心情也有共通之处。
然而二诗的意境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又有着极为明显的不同。
那位名诗人常建写的是一个落第举子羁留帝京的心情,具体情事交代得过于落实、真切,使得诗情受到一些局限,比较而言,这位无名氏诗人的“杂诗”,由于手法灵妙,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如画江山与身在长安的我没有太多关系,暂且在长安度尽春天。
“旧山虽在不关身”,也就是常诗的“家园好在尚留秦”。常诗既说到“长安”又说“留秦”,不免有重复之累;此诗说“不关身”也是因“留秦”之故,却多表达一层遗憾的意味,用字较洗练。“且向长安过暮春”与常诗的“且向长安过一春”,意思差不多,都是有家难回。常诗却把那原委一古脑儿和盘托出,对家园的思念反而表现不多,使人感到他的心情主要集中在落第后的沮丧;这首《杂诗》的做法正好相对,诗人割舍了那切实的具体情事,而把篇幅让给那种较空灵的思想情绪的刻画。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一树的梨花与溪水中弯弯的月影,不知这样美好的夜属于谁?
那是旧山的景色、故乡的花。故乡的梨花虽然没有娇娆富贵之态,却纯朴亲切,在饱经世态炎凉者的心目中会得到不同寻常的珍视。虽然只是“一树”,却优雅高洁,具备一种静态美。尤其在皎洁的月光之下,在潺缓的小溪伴奏之中,那一树梨花简直像飘渺仙子一样可爱。第三句不仅意象美,同时具有形式美。“一树梨花”与“一溪月”的句中排比,形成往复回环的节律,对表达一种回肠荡气的依恋缅怀之情有积极的作用。从修辞的角度看,写月用“一溪”,比用“一轮”更为出奇,它不但同时写到溪水,有一箭双雕的效果,而且把不可揽结的月色,写得如捧手可掬,非常生动形象。
这里所写的美景,只是游子对故乡片段的记忆,而非现实身历之境。眼下又是暮春时节,旧山的梨花怕又开了吧?她沐浴着月光,静听着溪水潺缓,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然而这一切都“虽在不关身”了。“不知今夜属何人?”总之,不是属于我了。这是何等苦涩难堪的心情啊!花月本无情,诗人却从无情翻出有情。这首诗后两句写想象回忆之境,境界空灵;不用陈述语气,而出以设问,有一唱三叹之音。
《杂诗》不涉及具体情事,而它所表现的情感比常建《落第长安》更深细,更带有普遍性,更具有兴发感动人的力量,更能在大范围引起共鸣。也许这就是朦胧诗的力量。
附录《杂诗》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注释
⑴不关身:不关己事。 ⑵长安:唐代都城,今西安。暮春:晚春。 译文 如画江山与身在长安的我没太多关系,暂且在长安度尽春天。一树的梨花与溪水中弯弯的月影,不知这样美好的夜属于谁? 名家点评 吉林大学教授张桦:"皎洁的月光下,一树梨花伴着一溪潺湲的流水,写记忆中故乡景色的美好,运笔极为空灵,意境十分优美,耐人咀嚼,情味无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