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慰剂为何管用?

 大科技杂志社 2019-11-08

连病也会上当受骗

我们的身体已经被医学家研究了几千年,但至今依然还藏有一些难以理解的奥秘。

举个例子。假如你得了一点小毛病,去找医生,医生开了一些药片让你抱回家吃去。过段时间,病好了,你一定以为药起效果了,殊不知,那些药片根本不是什么药(当然,这一点医生是不会让你知道的),而是普普通通的淀粉片。这些淀粉片,你用自家的面粉一分钟就可以做出一打来。知道这个真相之后,想必你会觉得这钱花得很冤。可是,倘若医生不给你开这些“药”,你吞服自制的淀粉片,那又毫无疗效;所以,到头来你不得不承认,虽然上医院不过是买个安慰,但这个安慰又确实起作用。

于是,你就纳闷了:人会受骗还好理解,但我们身体上实实在在的病,怎么也会上当受骗呢?

说实话,不仅你,目前就是连医生都解释不了。但这种被称作“安慰剂效应”的现象,在临床上早已屡见不鲜。

正因为安慰剂效应的存在,所以在国外,现在对新药品的上市把关更严了。一种新药在投入临床使用之前,必须做严格的比照实验。具体地说,就是让一组患者服用新药,另一组患者服用安慰剂,然后观察效果。哪怕服用新药的一组治愈率达百分之百,但只要另一组也达到了同样的效果,那么这种新药的药效还是等于零。

动物身上的安慰剂效应

在过去的年代里,在动物身上,人们也发现了类似安慰剂效应的现象。

比如在一个实验中,生物学家让笼子里的西伯利亚鼠“略染小恙”之后,倘若在它生活的环境里模拟冬季昼短夜长的光照条件,那么它的“小恙”很长时间都不会好;但倘若模拟夏季昼长夜短的光照条件,那它的免疫系统就会迅速调动起来,身体很快复原。

受此发现的启发,10年前英国生理学家尼古拉斯·韩费瑞尝试着从进化的角度对安慰剂效应做出解释。

他说:不论在人还是动物身上,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行”都是一件代价不菲的工作。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有时还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比如像关节炎、Ⅰ型糖尿病等很多疾病,都是免疫系统太活跃引起的。所以,除非迫不得已,我们的身体总是本能地让免疫系统维持在低水平的运行状态。

对于西伯利亚鼠来说,冬季正是食物匮乏之际。在这种情况下,得的病只要不致命,身体就更愿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肯轻易“大动干戈”调动免疫系统来消灭病菌。节省下来的能量既有利于维持自己的生存,又可以繁殖更多的后代。而到了夏季,情况就不一样了。这时食物已经不成问题,即便免疫系统运行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也“支付”得起,所以身体就更乐于使之处于活跃状态。这个时候得点小毛病,就更容易康复。而且早日康复还有一个极大的好处,那就是可以早日恢复正常的觅食活动,以便把得病期间免疫系统消耗的能量加倍补偿回来。

安慰剂为何管用?

那么按这种观点,发生在人身上的安慰剂效应又该如何解释呢?

人类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一直过着朝不保夕的狩猎-采集生活,那时他们的生存条件并不比动物好多少。虽然在过去的1万年里,随着农业和各种技术发明的出现,人类的生活条件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毕竟时间还太短,我们身体的运行在潜意识里依然遵循着过去的那一套机制。也就是说,跟动物并没有多少差别。

所以,尽管现在任何时候,任何季节,食物对于我们根本不再是一个问题,但我们的身体却还没有“与时俱进”地认识到这一点,平时还是不肯轻易让免疫系统处于活跃状态。这就好比一个人过去穷怕了,现在有了钱也舍不得花;或者好比一个过分谨慎的指挥官,尽管自己的部队战斗力很强,兵源充足,也不肯轻易挑起战斗。

那么如何调动免疫系统投入我们所希望的“战斗”呢?一个办法就是骗。譬如说,我们给它下一道命令:“你不要犹豫,尽早投入战斗。我会派大部队增援你的,保证让你以最小的损失赢得胜利。”有了这个保证之后,它就放心发起攻击了。没想到敌人是那么不堪一击,三下五除二就被干掉了。但与此同时,“增援部队”却也不见一个影。这时它才明白过来,所谓的“大部队增援”不过是为了鼓励它采取行动而编造的“善意的谎言”而已。

回到事情本身上来。当我们到医院看病,从医生手里接过一大包药时,我们潜意识里对即将开始的治疗充满了信心。这相当于告诉我们的免疫系统:瞧,有这么多药物的增援,这场战斗不会给你造成很大损失的,赶快行动吧。于是,受此“蒙骗”,免疫系统就亢奋起来,一举歼灭敌人。而事实上,这些药物都是没有药效的安慰剂。

这或许就是安慰剂也能起到治疗效果的奥秘所在。这个猜测最近被一位生物学家通过电脑模拟得到了证实。

所以,受骗上当的不是病,而是我们的免疫系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