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十二项检查,如下: (1) AFP:甲胎蛋白 (2)CEA:癌胚抗原 (3)CA199:糖类抗原199 (4)CA125:癌抗原125 (5)CA153:肿瘤抗原153 (6)CA50: 癌抗原50 (7)CA242:糖类抗原242 (8)β2―MG: β2―微球蛋白 ![]() (9)Fe Pro: 血清铁蛋白 (10)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11)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12)TNF:肿瘤坏死因子 肿瘤十二项检查对于确诊治疗的帮助: (1)肿瘤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是治愈肿瘤的关键。恶性肿瘤一旦发病,病人往往每况愈下,尤晚期病人,预后较差,故早期诊断治疗极为重要。如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已成功地用于一般人群绒毛膜癌的筛查。甲胎蛋白普查在我国是筛选和诊断无临床症状小肝癌的最主要方法;检测肿瘤标志物比影像学检查发现的时间提前约3~6个月,肿瘤至少要长到体积约1立方厘米,才能被螺旋CT、MRI等高端医学仪器发现,此时体内肿瘤细胞数已达到109个或以上; (2)肿瘤高危人群筛选:如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的亲族中患该癌症的机会比一般人群高,对这些高危人群检测降钙素水平有助于筛选出可能患早期甲状腺髓样癌的患者; (3)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如前列腺酸性磷酸酶不同于其他组织中酸性磷酸酶,可用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和判断转移癌是否来自前列腺; (4)监测疗效及肿瘤有无复发和转移:如癌胚抗原对大肠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绒毛膜癌的监测; (5)肿瘤分类:如用癌胚抗原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可区别胃肠道肿瘤是腺癌(癌胚抗原阳性,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阴性)还是类癌(癌胚抗原阴性、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 (6)肿瘤分期:前列腺癌的晚期患者血清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明显高于早期患者,检测血清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水平可辅助诊断分期; (7)肿瘤定位: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抗体与肿瘤抗原结合,然后通过扫描来定位肿瘤; (8)肿瘤治疗:即应用抗体结合细胞毒药物治疗肿瘤。 (9)疗效观察和判断预后:最有价值,手术前肿瘤标志物升高,术后下降,表明手术成功;术后略有下降,随即重新升高,提示手术未奏效;术后下降,过段时间后又明显升高,提示肿瘤复发或转移。这种提示往往早于临床症状出现前数个月。肿瘤患者经治疗后,肿瘤标志物的升降与患者的疗效和预后有良好的相关性。治疗后肿瘤标志物下降说明治疗有效;治疗后肿瘤标志物继续升高,应更换治疗方案,如果更换治疗方案后肿瘤标志物持续升高,往往预示着复发或转移。如淋巴瘤患者,若乳酸脱氢酶超过正常值的两倍,提示预后不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