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方下药应因人因地理性而变化

 鉴益堂 2018-07-14
有的医生参名师读古籍多年,学富五车。却经常发现自已辩证和组方与课本教材所学都正确无疑,可疗效却难尽人意!下方后,患者病症难有明显好转。医生心里没底,而另辟溪径换方,往往又南辕北辙,越换越差。而同样的患者,往往找当地民医草医下药却立竿见影,以为神奇。其实用药开方也应有地方特性,环境不同,各地饮食、生活习惯的差异往往对病症有很大影响。辨证光对准证侯,不因人因地而异。用药必有偏差。书上所言常用量,只是大多数人的安全用量,具体到个人、个病将按个量下药。病急应下猛料,才可力挽狂缆。中药生大黄,普通人日食3克就泻,可有些病症吃30克也不见得能泻。人参补气,有的人服5克足亦,若再多用便腹中气胀难受。而有些久病体弱之患者,非50克以上不能收功。中药的剂量必须因人而异。辨证正确,如果忽略了人的个体差异,那么疗效也不会好!很多老中医都有这样的体会。经方、名方书上的效果写的很好,但照用起来往往效微!很多人疑惑。或认为书上写的有出入,或怀疑自己辨证有误。其实都没错。中医经方、名方是前人几百年上千年总结的结晶。是不会错的。而如今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不可刻舟求剑了。思路与用药也应有对应的变化。药材野生的少了,人工栽培的多了;年限长的少了,年限短的多了;化肥的多了;以次充好的多了;炮制的工序少了,偷工减料的多了;少有了地道的药材,甚至以假乱真的也出现了。中药最讲药材的地道,为了追求利益,遍地栽培。药材的异地种植所产的品质也会大不一样,用这种不地道的药材去治病不会有很效果。药材药性普遍降低。这种情况下再按经方和名方上的剂量去配伍,怎会有显效呢?医生处方必须仔细斟酌,机动灵活。才可药到病除。才能有神来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