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韦庄《与东吴生相遇》赏析

 江山携手 2018-07-14
《与东吴生相遇》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首联是说,十年来身世漂泊若浮萍,白发相逢涕泪沾满冠缨
原诗题下注:“及第后出关作。”诗人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流落江南起,直到昭宗乾宁元年(894)擢第,历十二年。期间战乱频仍,诗人颠沛流离,所以这首诗劈头便感慨万端的说:“十年身事各如萍”。诗人用随风漂泊的水上浮萍,刻画了自己流离失所的“十年身事”。“各”字表明东吴生与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自不免同病相怜。“白首相逢泪满缨”。按理,这时韦庄已登第,禄食有望,似不该与故人泪眼相对;但自己在外漂泊多年,已是五十九岁的人了,因此遇故人便再也忍不住涕泗滂沱,泪满冠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颔联是说,人老了不知道花有美态,离乱时只觉得酒有多情。
三、四句是挥泪叙旧的辛酸语。回想当年大家欢聚在一起的观花饮酒的情景,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如今诗人为痛苦折磨得衰老、麻木,似乎已经不感觉到花儿是美丽的了,再也没有赏花的逸兴了。而酒与诗人却变得多情起来,因为乱世颠沛,年华蹉跎,只好借酒浇愁啊!细味诗意,字字酸楚。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颈联是说,贫居陋巷怀疑春天也少,贵居豪宅感觉月亮最明。
五、六句是痛定思痛的愤激语。乱离社会,世态炎凉,“贫”与“贵”,“陋巷”与“豪家”,一边是啼饥号寒,一边是灯红酒绿,相距何其悬远。有才华的人偏偏被压在社会最下层,沾不到春风雨露;尸位素餐者偏偏是高居豪门,吟风弄月。诗句是对上层统治者饱含泪水的控诉,也是对自己“十年身事”的不平之鸣。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姑且对着这樽美酒大笑,未衰之年应见海内清平。
泪干了,愤闷倾吐了,诗人转而强作欢颜。“泰界”,星名。古人认为泰界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这两句是说,趁着未衰之年,暂拼一醉,而破涕为笑,这是聊以解嘲;期望今后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这是自许和自慰。诗人就是怀着这样美好的愿望而开怀一笑。这一笑,透露着老当益壮的激情,也透露着渴望社会能得到治理的美好愿望。
此诗通过与老友久别重逢后的互诉衷肠,披露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及世态炎凉,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身世遭际的不平与感慨以及对清平治世的渴望。全诗以“泪”开始,以“笑”结束,照应严密,同时用此二字总括全诗,字挟风雷,声振金石。
附录《与东吴生相遇》韦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注释

⑴东吴生:姓名及生平事迹均不详,当是诗人初到润州或建康时结识的朋友。

⑵十年:诗人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流落江南起,直到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擢第,历十二年。此举成数。身事:指人的经历和遭遇。一作“身世”。

⑶白首:犹白发。表示年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论》:“范雎、蔡泽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

⑷老去:谓人渐趋衰老。

⑸乱:指唐末战乱。

⑹陋巷:简陋的巷子。《论语·雍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⑺豪家:指有钱有势的人家。《管子·轻重甲》:“吾国之豪家迁封食邑而居者,君章之以物,则物重;不章以物,则物轻。”

⑻且对:一作“独对”。开口笑:欢乐貌。语出《庄子·盗蹠》:“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瘐)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

⑼泰阶:古星座名。即三台。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两两并排而斜上,如阶梯,故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译文

十年来身世漂泊若浮萍,白发相逢涕泪沾满冠缨。

人老了不知道花有美态,离乱时只觉得酒甚多情。

贫居陋巷怀疑春天也少,贵居豪宅感觉月亮最明。

姑且对着这尊美酒大笑,未衰之年应见海内清平。

名家点评

清代胡以梅:全篇气度宽闲,无戚戚之语。(《唐诗贯珠》卷二十九)

清代纪昀:诗特深稳,结句尤为忠厚。(《删正二冯评阅才调集》)

清代周咏棠:确有此情(“贫疑陋巷”二句下)。(《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