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来聊一聊这把为祖国崛起做出突出贡献的ZB-26轻机枪(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捷克式轻机枪) 这把枪呢最初是由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国营兵工厂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研制的一种轻机枪,所以我们一般称它为捷克式轻机枪。捷克式轻机枪口径7·92MM,表尺射程1500米,外表最大特色是20发装弹匣在枪身上方,瞄准基线要移向弹匣左侧,而其轮型表尺也是其外貌特征之一,另一个特点是枪管过热可快速更换,其枪管上的提把不单方便更换枪管同时也方便持枪。所以大家经常在影视剧和战争纪录片中看到国军战士在架构防御阵地的时候所使用的捷克式轻机枪都是现用现插枪管。也恰好是因为这一点捷克式轻机枪除了装备捷克军队外,还大量外销,直到1938年德国占领捷克,国营兵工厂出口了大约12万挺各型号的该机枪。中国、伊朗、伊拉克、埃及、智利、瑞典、土耳其等十多个国家,都采购了相当的数量,使得捷克式轻机枪成为了当时销量最好的轻机枪之一! 当时捷克式的生产背景相对于之前老王跟大家讨论的两把武器——马克沁和司登而言倒是并不显得那么仓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解体,捷克斯洛伐克宣布独立,德国曾经强大的武器生产受到凡尔赛合约的沿革限制,这给其它欧洲国家的武器生产提供了一个好的机会。当时的捷克军队和中国军队的装备情况非常相似,使用者五花八门的万国牌武器。从奥地利的曼丽夏尔、德国的毛瑟、法国的陆伯到俄国的莫辛纳干都有,甚至还有日本的金钩步枪,于是具有完整的军工体系的捷克决心研制一种出色的新型步兵自动武器,其思路来源于捷克军队的两种不同的作战经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阵地战和苏联内战中的大范围机动作战。 中国自从二十年代开始购买和仿制捷克式轻机枪以后,捷克式轻机枪很快成为从中央军到各派军阀军队中步兵班排的绝对的火力支柱。1927年,大沽兵工厂首先制出捷克式七九轻机枪。后来几乎所有兵工厂都有制造。但直到兵工总署获得捷克式的全套图纸之前,国内捷克式的生产都是靠逆向绘制出图纸生产出来的,而且是每个兵工厂各起炉灶。这就导致了一个必然的结果:不同厂生产的捷克式之间零件不能通用。而且质量也参差不齐。 当时国民政府选择捷克式作为统一制式轻机枪,派人赴捷克商谈图纸的引进,但最后只得到了一套捷克式校枪用的模版。所以说也就间接导致了捷克式在中国的制造,53兵工厂史中有一段记载:第一次淞沪战役以后,中央政府集中全力加紧充实国防建设。1936年夏,军事当局鉴于机关枪为现代战争之利器,曾与捷克兵工厂协商,设厂自制捷克式轻机枪。当时捷厂曾计划派遣代表来华,会订具体计划。翌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捷厂变计,事遂中止。与1934年兵工署报告相对照,可见当时虽已有图纸、样板等,仍有无法克服的困难,例如材料、淬火、公差等,因此需要寻找原厂协助。 一般来说,国民党军的甲种师,一个师一般装备捷克式轻机枪274挺,平均每团60多挺。而精锐部队,比如由德国军事顾问指导整编训练的88师,编制是一连三排九班,一个班一挺轻机枪。一个师装备近700挺捷克式轻机枪,不过这样的部队在国军中屈指可数。地方杂牌军一个排甚至一个连才有一挺捷克式轻机枪。而共产党的八路军一般配置还要更差一些。 在实战中,防守时,捷克式轻机枪是中国步兵班排的绝对火力支柱。当时中国军队有句老话,叫做'老兵怕捷克'。这句话其实就是针对捷克式轻机枪而言,对于捷克式轻机枪精准的二三长短点射,只要被瞄准射击,无法躲闪。进攻时,捷克式轻机枪可以随着步兵迅速前进,不断提供及时火力支援。实战中,机枪还可以由射手平端着一边冲锋一边射击。加上捷克式轻机枪可以使用普通步枪子弹,弹药方面也不成问题。对于中国军队来说,捷克式轻机枪是进攻和防守难得的利器,简直是完美的武器。 在抗日战争中,国军虽然也装备不少重机枪(光21厂抗战时就生产重机枪约1万挺),但是日军配有很多步兵炮和掷弹筒等轻型火炮,一般国军的少量重机枪在战斗中很快就会被日军摧毁。而国军轻便可以迅速转移阵地的捷克式就成为中国士兵手中的法宝。在实战中,捷克式在和日军装备的歪把子机枪(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对射中占尽上风。如果不能确定将国军的轻机枪摧毁,日军一般会在冲锋时承受重大的伤亡。即使是装备差劲的八路军或者国军敌后游击队的捷克式轻机枪,也让日军十分提防。 而由于国造的质量问题,捷克式在用国产79子弹时经常不能合膛,所以机枪手在平时得一发发合膛,这是落后的工业基础对武器限制的体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