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润良 | 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幸福

 老鄧子 2018-07-14

 

                                  

幸福,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在我看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较为得心应手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幸福。


我是一个文学评论者,阅读和推介当代作家的优秀作品是我的快乐,也是我的幸福所在。从小就喜欢文学,最早是从看小人书开始的,后来是因为作文经常被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当作范文来读从而对于优美的文字有了更浓厚的兴趣。那时,最喜欢看世界名著,什么《巴黎圣母院》啦、卢梭的《忏悔录》啥的。还记得看卢梭的《忏悔录》时的惊心动魄,一个人可以将自己的心灵完全展示在世人面前,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人性的幽微之处、善与恶的博弈、社会图景的斑驳陆离都通过作品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我看来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大学时代更是疯狂地阅读,沉浸在古往今来的各种文学作品中,当然也包括更广泛的文史哲经典书籍的涉猎。或许这些都奠定了我对文学的看法。但是,那时,从来没有设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走上文学批评这条道路。2006年我非常幸运地考上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南帆先生的文艺学博士,研究方向是文艺理论与批评。南帆先生不仅文学理论造诣深厚,而且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学批评实践,从八十年代以来就一直关注当代文学前沿发展状况,在散文创作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艺理论著作与散文作品都曾经获得鲁迅文学奖。他倡导将文本细读与文化研究结合起来,从关系主义的视域在社会文化的共时网络中评判作品,同时不能脱离文本本身。南帆老师的评论文章成为我后来文学批评写作的典范。

2010年,在一次聚会时,林那北老师邀请我为她主编的《中篇小说选刊》做专栏点评,在中篇小说选刊网站开设评论专栏,对每期作品进行点评,这一评就是六年。对于我来说,写文学评论是一个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比如评一位作家的作品,我的习惯是把已有的这个作家的代表性作品看一遍,了解作家自身的创作脉络,而后把所有关于这位作家的已有评论看一遍,看别人是怎么评价他(她)的。而后根据我所理解的这位作家创作的核心问题,比如底层写作,我再把最新发表的有关底层写作的论文看一遍,了解目前在这个问题上学界主要关注哪些点。而后再回到作品文本,对照作品,发现它有哪些方面的突破,存在哪些缺陷。之前的学术训练在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

在做《中篇小说选刊》点评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作家的最新中短篇作品是得不到专业读者的阅读的。比如,《中篇小说选刊》和《小说选刊》选的都是比较优秀的中短篇小说,但是没有几个评论家会专门关注这些作品,除非作家将自己的中短篇小说结集出版。但恰恰对于许多新人来说,他们暂时还没有能力或没有机会出版自己的集子,而他们又恰恰最需要专业读者的肯定。因此,我在做作品点评时特别关注新锐作家的作品,比如《中篇小说选刊》有个栏目叫“新锐出发”,每期推介两三位新锐作家,我都会特别关注他们的作品有没有展示出特色与实力。对于他们的好作品,我会大力推介,把对他们的点评放在我文章的首要位置。《中篇小说选刊》的专栏点评我坚持做了六年,从不间断。在做点评的过程中,在网上认识了无数优秀的实力派作家,尤其是70后、80后青年作家,我们在微博、博客上交流,后来又转移到微信。微信虽然会耗费一些时间,但是我也能够随时把握这些作家的创作动态,和他们建立了一种密切的交流。我觉得八十年代作家们、作家与批评家之间的频繁互动其实是非常必要的。创作与评论就是要面对面切磋,互相激发,互相质疑,互相砥砺,才能互相进步。


 就这样,慢慢坚持下来,写了几百篇评论文章,主持了一些专栏,我就慢慢变成人们眼中的评论家了。开心的是,自己认真琢磨出来的文字往往能够获得作家的认可,或者获得一些读者的赞誉,我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文学、对时代的想象和理解。

这就是幸福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