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真的很强吗?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8-07-14

一、随便把宋与汉、唐作比较是不公平的。

在历史上,与两宋情况最为相近的朝代当属两晋。同样是都城被迫南迁,同样也是两个皇帝被俘,为什么不见晋代“积贫积弱”的说法,况且无论怎么看宋代的情况总要比晋代好些,却总把宋代“积贫积弱”挂在嘴边,总是直接就把宋与“强汉”、“盛唐”放在一条起跑线上比较,这是不公平的。

二、汉、唐的国力也总被过分夸大

汉唐虽然都曾无敌于天下,但毕竟不能维持长久。唐代“安史之乱”后到灭亡150多年,时间和整个北宋差不多,地盘却比北宋大不了多少,如果减去藩镇割据的地区,中央所能控制的地方比北宋还少得多,除此之外,还要常常受回纥、吐蕃等国的欺负,农民起义的困扰,军阀的威胁,也曾被攻破京城,也曾为了酬谢回纥帮助收复东、西二京,每年付给岁币绢二万匹,宋代那些对外委曲求全的事情唐代也基本都做了,其“积贫积弱”的程度怕是更甚于宋代。

饱受诟病的澶渊之盟、绍兴和议,以往被认为加重了北宋政府和人民的负担,事实上与宋代的财政收入相比,那不过是九牛一毛。神宗时“嫁一公主至费七十万”,一个公主的嫁妆都远多于每年给辽的十万岁币。况且汉唐为了与少数民族相安无事,不也频繁和亲,一个是给人,一个是给钱,谁能说比谁强多少?

宋朝真的很强吗?

三、“积贫积弱”说法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对宋代的负面说法自宋代就有,然而正面的言论同样很多,如明代学者郎瑛则讲:“宋之富盛,过今(明朝)远矣。”康熙皇帝还曾用“治隆唐宋”来称颂过明太祖朱元璋,将兴隆、发达的唐朝和宋朝并提。

把“积贫积弱”这样的字眼作为宋代的专属,是从近代开始的。最早源于何处无从可考,但有影响力的出处,最早当属钱穆先生于1939年出版的《国史大纲》,当时的中国确是处在一个积贫积弱的时候,对时事的忧虑影射到了对历史的认识中,自然使对宋代“积贫积弱”认识产生了大多数人的共鸣。1963年,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3册将“积贫积弱”作为一个词组提了出来,作为影响极大的权威教科书,这一说法不仅为学者所宗,也深深影响着学生,至今中学历史课本中虽然对宋代的评价已大为改善,但仍然延续着“积贫积弱”说法。

四、相反,国外学者对宋代的评价甚高。

日本、法国、英国、美国等众多的汉学研究者却对宋代历史给予极高评价,赞扬是主流。在国外学者眼里,宋代政治之成熟,尤其是经济之昌盛,思想文化之繁荣,科技之发达,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宋代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黄金阶段,而且还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

日本“支那学”开山祖、东洋史学创始人之一内藤湖南就提出了“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的观点,将唐代作为中国“中世”的结束,宋代作为中国“近世”的开端。还有宫崎市定,他说“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最初虽未能收复边陲各省,但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宋代“达到顶峰也是事实”。如“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这对整个欧亚大陆都具有重大意义。”

宋朝真的很强吗?

五、宋代在经济发展上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并无所谓的“积贫”。

1、农业状况

宋代疆域虽然比唐朝小得多,耕地却比唐还多。不计隐匿的土地,根据有学者统计,唐代耕地为337万顷,宋代耕地472万余顷,宋比唐多了40%。可见,在土地开发的程度上,宋已超越了唐。

宋代的单位亩产量也高于唐。唐代富饶的关中地区亩产稻谷二石,而宋代许多地区亩产米已达到二至三石。甚至北宋中期明州(宁波),由于有广德湖灌溉之利,“鄞县七乡民田”,“每亩收谷六七硕”,开创了古代亩产的新记录。唐代最盛时,每年运往国都粮食300万石,而宋代两淮、江南、两浙六路每年运往汴京粮食多达600万石。

2、手工业

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学者罗伯特·哈特威尔在其《北宋中期中国铁与煤工业的革命(960—1126)》一文中指出,到1078年,北宋生铁年产量已经达到7万5千吨至15万吨之数,这一产量是1640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生铁产量的两倍半至五倍,他认为宋代用煤炼铁的技术已经达到英国1540—1640早期工业化时期的水平。

3、商业

这是最无需赘述的部分。

最值得称赞的是宋代的对外贸易。虽然宋代陆上丝绸之路衰落,但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的繁荣,况且历史上并没有那个大国是因陆上商业繁荣而发达的,相反,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美国等,无不是因海上贸易的繁荣而发达的。斯塔夫里阿诺斯赞扬宋代说“当时中国的经济居世界主导位。”他认为,宋朝时期的中国人首次大规模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而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因而可以说,宋朝时的中国正朝着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宋朝真的很强吗?

六、宋代的财政状况是正常的,不存在“积贫”的状况。

通常认为,宋代由于冗兵、冗官造成冗费,不得不增加税收来解决,宋代的税收相当于唐代的七倍之多。看似有理,但这忽视了宋代经济较之于唐代的巨大进步。

宋神宗时每年的铸币量达500多万贯,可唐代一年通常只有几万贯,最多时玄宗一年只有32万7千贯。宋神宗时期两年的铸币量就超过整个唐代,而宋代税收唐代多七倍,真是在正常不过了。

不仅如此,宋代还每年以大量的财政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如各县都设立安济坊,救助贫病之人;居养院专门负责收养鳏寡孤独者;漏泽园专门安葬无主的尸骨,这是所谓“强汉”、“盛唐”都不曾做到的。这些民生举措在宋代得到了长期坚持,直到宋代灭亡,入不敷出的财政怎么能做得到这些呢?

宋代确实存在财政赤字,但是把正常的财政赤字解释为“积贫”,是缺乏常识的做法。美国政府财政长期性的赤字,但是,谁能否认它是超级大国?我国在“文革”时期倒是长期收支平衡。事实上,合理范围内的财政赤字是拉动内需的重要有效手段,远在宋代亦应如是,哪怕最令人诟病的冗官以及对官员的优待政策,也在客观上起到了拉动消费的作用。这种通过鼓励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管仲曾提倡说“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贍其所愿,则能用之耳”。正是宋代始终不自觉地实行了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所以才有了宋代的经济繁荣。

七、宋代在军事上的地位虽然貌似不及汉唐,但也不至于“积弱”。

宋太宗鉴于唐末五代的教训曾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所以宋代自始至终都严密防止能号令一方的实力派军人出现,对外上宁可事事处于下风,也使自己不愿处于战争状态。

宋代确实因为统治者扬文抑武的国策,处处提防武将的制度设计,守内虚外的布局以及招募流民参军的维稳措施等等原因,造成军事实力大打折扣,但也不能过分低估。

宋代与辽、西夏、金,长期对峙,形成了稳定的和平。以往总认为这是宋以屈辱换来的,这是幼稚的说法。任何和平都是凭实力取得的,不是能跪着求来的。

宋朝真的很强吗?

澶渊之盟、绍兴和议的达成,都是因为辽、金的进攻已达强弩之末,彼此都不想再战,再战只使双方都陷入长期的消耗,何况从经济实力上看,长期的消耗明显有利于宋,而宋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不愿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所以才形成了稳定的战略平衡。所以,宋代长期的和平本身就说明了宋在战略上和实力上还是具备了强大的威慑力的,能够和平的真正原因是势均力敌。

至于蒙古,在当时纵横东西全无敌的超级军事强国,无论是谁见了都是战栗不已的。蒙古对外扩张的过程中,每消灭一个国家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而宋可顽强抵抗长达几十年,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不能说宋被蒙古灭亡了,就说宋是“积弱”,就好比不能因为某同学高考没考上清北,就说他是学渣一样。

由此可见,宋代没有像汉唐一样开疆扩土,收复燕云的行动也以失败告终,可以说宋的进攻力不足,但是他与强大的辽、金保持上百年的战略平衡,抗衡超级军事强国蒙古几十年,说宋的防御作战能力是世界一流应该没有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