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萆薢这个药,记得当初学习方剂学的时候有个方子叫萆薢分清饮。教材上是用萆薢为主药。
教材上的方解是这样的:
本方证为肾气不足,下焦虚寒,湿浊下注,肾失固摄所致。
由于肾虚失封藏,膀胱失约,则小便频数,肾阳不足,气化无权,清浊不分,则小便混浊,白如米泔,或稠如膏糊。
治宜温肾利湿化浊。方中萆薢为君善于利湿,分清化浊,是治白浊之要药。
益智仁温肾阳,缩小便,为臣药。
乌药温肾祛寒,暖膀胱以助气化;
石菖蒲芳香化浊,分利小便,共为佐药。食盐少许为使,取其咸入肾经,直达病所之意。诸药合用,则共奏温暖下元,分清化浊之功。
在《杨氏家藏方》:“治真元不足,下焦虚寒,小便白浊,频数无度,凝白如油,光彩不足,漩即澄下,凝如膏糊。
萆薢认为是个利湿化浊之品。

后来经常把萆薢当做一个利小便的药物,没有过多的关注他,曾经看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还认为萆薢不能用于治疗淋证。还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
萆 :味淡,性温。为其味淡而温,故能直趋膀胱温补下焦气化,治小儿夜睡遗尿,或大人小便频数,致大便干燥。其温补之性,兼能涩精秘气,患淋证者禁用,醒脾升陷汤后曾详论之。
萆 为治失溺要
药不可用之治淋。《 名医别录》谓萆薢,治阴萎、失溺、老人五缓。盖失溺之证,实因膀胱之括约筋少约束之力,此系筋缓之病,实为五缓之一,萆薢,善治五缓,所以治之。拙拟醒脾升陷汤中,曾重用萆薢以治小便频数不禁,屡次奏效,是萆薢为治失溺之要药可知矣。
张锡纯认为萆薢有温补下焦气化的意思,不能用来治疗淋证。
这个说法至今还有很多人质疑。争论不休
但是最近看《外台秘要》中有一篇讲肾虚腰痛的介绍了七个方子

其中有两个方子挺有意思。
一个《小品》记载:肾虚腰痛治之方
牡丹皮 萆薢 白术 桂心
还有个《备急》记载:陶氏肾气丸
主短气,腰痛身重,调中补筋脉不足方
干地黄 续断 人参 萆薢 阿胶
可以看出萆薢在汉唐时代,经常用在治疗肾虚腰痛的方子中。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恶疮不瘳,热气。
《本草思辨录》:风寒湿之在腰背骨节而痛强者,阴不化也,以萆薢达之而阴化。风寒湿之为阴凄。为失溺、为老、人五缓者,阳不伸也,以萆薢导之而阳伸。后世以萆薢为分清浊之剂,亦由阴化阳伸而后清升浊降。即止小便数。除茎中痛,均不出是义耳。化阴非能益阴,伸阳非能助阳。盖萆薢者,所以驱风寒湿也。
《本草思辨录》这个解读非常好。
萆薢可化阴伸阳治疗各种关节病症,尤其是腰痛。
名老中医郭维淮是平乐郭氏正骨第六代传人,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全国著名骨伤科专家。郭老认为,风寒湿三气痹着日久,邪气留连,痛久入深,或着于筋脉,或着于肌骨,荣卫凝涩不通,气血运行不畅,久而久之,肝肾失养,气血失荣,而成肝肾不足,气血两虚之证。
前人有萆薢“治湿最长,治风次之,治寒则尤次”之说,郭老则认为“萆薢之功,长于祛风湿”,故郭老临床多用萆薢辅助其它中药治疗风寒湿痹、风湿热痹、寒湿腰痛等证。
郭老的经验值得重视,因为萆薢这个药本身就是擅长治疗关节类的痹症,可以和其他药物配合。这个经验值得学习。
所以萆薢治疗痹症、腰痛、是确实无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