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去美国看病的人数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中美两国医疗技术的差距真的如此巨大吗?从而导致这么多人愿意花重金远赴海外求医,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 根据2013年美国癌症协会与2013年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的统计数据,中美在癌症五年整体存活率上有着显著差距:30%对比66%! 中美癌症五年存活率对比 以三种中国和美国致死率最高、最高发癌症为例: 肺癌:在美国和中国,肺癌都是致死率最高的癌症。2013年美国癌症协会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美国肺癌五年整体存活率为16%。然而,由于早期筛查在美国的开展,早期肺癌5年生存率已达到70%到90%。其中,非创伤性的立体导向治疗(SBRT/SABR) 结果与手术相似。中国肺癌整体存活率没有准确的报告数据,但一般认为五年存活率为8%-10%。 乳腺癌:美国乳腺癌五年整体存活率为89%,早期患者治愈率已达98%。中国乳腺癌发病率增长很快,为每年3-4%,但治疗水平很低,五年生存率仍不到60%。美国乳腺癌在Ⅰ期阶段即诊断出的概率为80%多,中国在Ⅰ期阶段诊断出乳腺癌的概率不到20%,一旦查出,多数已经转移或扩散。 前列腺癌:在美国,前列腺癌幸存患者接近280万,即每5例癌症幸存患者中就有1例是前列腺癌患者。美国的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接近100%,15年生存率也高达91.4%。在中国,5年生存率仅为30%,差距显著。 不管是从整体还是某种疾病的相关数据来比较,中美之间医疗水平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当着美国医生的面,我们大哭一场讲述者:孟先生 在外资企业工作三十多年,担任多年高管的孟先生自女儿生病之后,就陷入自责。他总觉得是自己多年来工作繁忙,对女儿生活作息和性格成长关心不够,导致女儿在读书、工作压力大时,未能获得及时疏导排解,种下患癌的种子。自称是小康之家而非富裕群体的孟先生卖了一线城市的一套房,才具备送女儿出国治癌的底气。除了金钱,他还要付出时间。他已经放弃了海外工作的机会,决定守在女儿身边。 我女儿是1991年的,第一次发现肿瘤并切除单侧卵巢的时候,是25岁。一年后,她失去了另一侧的卵巢。 2016年的8月,女儿在体检时,发现卵巢上有肿块。经一家国内排名靠前的妇科医院诊断后,当年11月,女儿接受了单侧卵巢切除。主治医生是医院里的“一把刀”,他说什么,我们都听。之后,做了六次化疗,每次间隔21天,等到2017年的3月,整个化疗期结束后,检查结果显示,化疗效果基本达到,肿瘤缩小,病情得到控制。 但三个月后复查时,发现癌细胞转移到肝、脾脏等地方。我们就对之前那个医院产生了怀疑,转而去国内肿瘤治疗方面更有经验的另一家医院求诊。因为不认识人,只能求助门口的黄牛,花了3000元人民币(专题)挂上了专家号。黄牛就在医院的角落里,电话一拿,就可以找到医院内部的人,这个人就可以找到医生。通过这种办法进入医院并获得床位后,我们第一时间换掉了之前我女儿想要求诊的那位医生。因为黄牛的事情,让我们对那位医生也不再信任。 再后来,我们陆续接触到出国就医的信息,在发现办理赴美签证等种种手续需至少一个月后,我们决定病情不能等,先做手术。基于前一家医院的病理推断,依旧按照卵巢癌进行治疗,在最快的时间内,我女儿的另外一侧卵巢也被切除。第一次手术前,曾有女医生提醒我们是否要冻卵,但为了保命,已顾不上许多。 做完第二个化疗的第五天,我们来到美国。按照卵巢癌的治疗方向,我们挑选了美国休斯敦安德森癌症医院的一位妇科医生,并支付了预付款。初诊当天上午9点,医生当场宣布,基于对切片的病理分析,认定,女儿的病属于肉瘤,一种很罕见的癌症。它会在身体里游走,恰好那段期间在卵巢上。这是我们之前从未听过,更不可能想到的。 当着医生的面,我们,夫人、女儿和我,我们一家大哭一场。我女儿性格内向很少表达内心情感,生病之后表现也一直很坚强,还经常劝我的夫人。但我们那天一起哭了,没忍住。很复杂的心情。我女儿那年26岁,两侧卵巢已经全部切除,一想到如果在第二次手术之前就知道的话,……世上真的没有后悔药可以吃。 我们算是小康之家,自赴美治疗后,加生活费现在大约的花费是4万美元一个月,我们来了5个多月,已经花了20-30万美元,几乎把之前一套投资房卖掉的多半收益都放进去了。 但我也很坚定,如果哪天我需要去讨饭的话,我也肯定去。只要有一些希望,就要坚定地在美国治。有些事情,我觉得不需要论证,你说我盲目相信也好。我不怀疑,也没法怀疑,要不然我还能去找谁。 我也发现了,这种病很顽固,会是一条漫长的路。但我会陪着女儿,痛苦的时候,一家人总要在一起。 就当我花钱买命好了讲述者:曹阿姨 现年69岁的曹阿姨曾经是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在事业上杀伐决断,在家里也是主事的人。老伴患癌接受治疗后曾一度疼痛难忍,但曹阿姨“命令”老伴:扛!陪着赴美治疗后,快人快语的曹阿姨笑称自己是在花钱买命,“儿子有经济能力就儿子付,没有这个实力的话,我自己也付得起。”陪着老伴看病的曹阿姨仍习惯把老伴的病例拿透明文件夹装着随身携带,医生问起近况来,她比老伴解释得更清楚。她偶尔也想念在北京当合伙人的日子,在远离故土的休斯顿,她能做的,只有陪伴。她偶尔会去院子里和小松鼠说说话,也常期待能听到孙女打来的电话。 2016年1月,老伴阴部发现小瘤子,去医院做了病理,结论是皮肤肌底癌。我还记得专家说的八个字,恶性很小,切尽即可。 术后,老伴开始进行皮肤癌治疗。一年间,做过25次放疗。对身体伤害太大,放疗处红肿溃烂,是我给老伴的下了死命令:扛!。我想癌症治疗的三板斧:手术、放疗加化疗,两样都已经用了,也许扛过去,病就好了。 2017年11月,核磁,PET-CT复查。检查显示,骨转移、淋巴转移,原来阴部手术的地方复发,结肠上也有一个点。医院的人也很疑惑,皮癌怎么会骨转移呢?我坐在医院外面的台阶上发愣,不知怎么办,不知道怎么回家面对老头子。迷茫间给儿子打电话。儿子说回家,别上楼,楼下给我打电话。后来,儿子给我分析了美国治病的优劣。我想,“都70了,听儿子的。” 到美国的第一天,主治王大夫就说,你这个不是皮肤基底癌。我记得特别清楚,他说,发现了腺癌细胞,是结肠癌,皮肤病变只是表现形式。即来之则安之,花钱买命,到国内我去找谁去?我到国内说安德森说了,这不是皮癌,是结肠癌,我得跟他费多少话啊?我还得托人找人,我肯定不会上原来的医院了吧?我可能得去新的更专业的医院。我还得重新跑。我自私点吧,今年都69岁了。我要回去,儿子、儿媳妇该上班都上班,全是我一个人带着他跑医院,我就在这儿了。 美国这里除了贵点,其他都满意。现在治疗加生活,总共花费不到40万美元。儿子说了,他付。如果儿子付不了,其实,我在北京本身还有几套房子。陪老伴看病之前,我自己也是高管,年薪百万,我也付得起。 我现在呢,一是花钱买命,二是花钱买服务,三是花钱买我自己踏实。我说,我没这能力,我就认命。我有这能力,我就挣命,是不是这道理啊?
等待手术时我曾感觉自己像进了太平间讲述者:艾女士 做外贸生意的艾女士已经抗癌近四年,来美国治病前最大的担心,是吃不上中国菜。对丈夫和姐姐提议乳房全切的建议,她也曾心有不甘,但表示理解,至亲总是为了自己好,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但让她始终难以释怀的是曾经遭遇的主治医生的“冷漠”。 2014年7月18日我生完孩子后,发现乳腺发炎,以为是喂奶发炎,也没看医生。2015年12月发现一个小硬块。但当时也不痛,等了几个月之后才去医院检查。当时,主任医生看了报告说,要住院,我想,是不是我想象的那种恐怖的事情来了。 住院后,做了靶向,确认是乳腺肿瘤。第二天一大早,我姐帮着把我推进手术室,结果很快就出来,确认恶性。中途,我姐姐过来给了我一个拥抱,说你要进行第二台手术。我就知道,我要面临乳房全切了。 我也曾经犹豫过,手术的前一天,护士曾问过一句,如果确诊恶性,你想全切,还是想保乳。我想保乳,但医生对先生说,如果不全切,转移风险大。我先生就说,别想了,全切吧。当时,我已经没有办法思考,就答应了。 在等待第二台手术的漫长过程中,我被一个人扔在医院手术室前的通道里,周围的人都在穿梭,也没有医生护士问候你。这种等待非常痛苦。那里的风冷冷的,像等待判刑一样。我记得第一台手术上午9点就出来了,但是我的第二台手术直到晚上12点才排上,是当天同一个医生的倒数第二台手术。我也很担心手术的质量,但真的没办法,病人太多了。 术后住院的过程中,我的主治医生没有给我换过一次药,都是学生换的。现在想起来最痛苦的经历,就是住在医院里,没人搭理。我多渴望跟医生交流,了解病情,可他总是来去匆匆。后来,我在想,会不会是因为我少给了红包。 再后来,我看到美国丹娜法伯医院有关于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试验,我想,要不我去做小白鼠吧。我就想体验下,能不能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直到上去美国的飞机前,也没有再见到主治医生,还是值班医生帮我把引流瓶拆下来的。就这样,在一个漫天大雪的冬天,我来到美国波士顿,一个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的地方。 到波士顿的第三天,我见到了美国主治医生,一位40多岁的白人女医生。我很急躁,想着是不是可以立刻治疗。但医生说,找到病根更重要,切片要重新检验。而且医生告诉我,其实我的病情不需要全切,完全可以保乳。我很惊讶,觉得自己怎么那么傻,不仅丧失了做完整女人的权利,而且因为伤口缝合不好,导致我后来右手活动也不方便。 一年之后,左侧也出现异常细胞,医生通过病理检测发现周边出现很多灶点,建议全切。在美手术前,医生和护士会不断地询问,你怎么样,疼吗,冷不冷,如果冷,他会给你加一个毛毯,而且毛毯是从保温箱里刚拿出来的。如果你很紧张,护士会不断安慰你,甚至握住你的手。不管他是从职业出发,还是从内心出发,我作为患者,我就是要这个东西,我很安心。 出院时,我坐轮椅去电梯口,一个护士抱着枕头追过来。她说,你坐车如果系安全带,会勒到伤口,用枕头垫一下。小细节会让你觉得,真的拿你的生命当回事。 到目前为止,医疗费用大约花了100多万人民币吧。我现在每半年要复查一次,折腾不起,就让孩子也搬过来陪我。我跟孩子说,万一我在这里真的出了什么事情,看不到你们,妈妈会很难过。虽然他们语言不通,但都过来了,正在慢慢适应异乡的生活。 真的是因为医疗条件,才想在美国定居,要不然我干嘛折腾这么远,呆在深圳多好。但我怕呀,万一又病了怎么办,又得折腾过来。 (在保护隐私的要求下,文中出现的病例均为化名。具体病症与诊疗亦只代表个别赴美治疗者的个人体会。) 来源:搜狐、棱镜 |
|
来自: 清风明月tbm5q1 > 《卫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