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青岛:即墨留村是“永乐扫北”留下的吗|半岛网

 渐华 2018-07-15
每年端午节,即墨市大留村村民都有个雷打不动的习俗——家家户户插上艾蒿,保佑全家人平平安安。这个习俗来源于一个民间传说“永乐扫北”,说的是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大面积屠城,走到这里时手下“留”情,于是才有了现在的大留村。这个传说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不过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永乐扫北?大留村是不是这样产生的?这事还得慢慢分析。
  叔侄四年大战,十村九空
  事情还得回到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那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了,这位开国皇帝共有26个儿子,但太子朱标已死 ,他又喜欢嫡孙朱允炆,便直接将皇位交到皇太孙手中,即为建文帝。死前还教了孙子一招,削藩 ,让他把自己那些有能力的叔叔们派往边境并拿回兵权,以为这样就能保住朱允炆的皇位了。没想到前脚刚走后脚儿子就反了。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曾经跟随父亲打天下时表现不错,势力在当时也是最强。他就借着清明节要为父皇扫墓(碑)的理由,打出“清君侧”、“靖难诛奸”的旗号,于1399年起兵,从北平(今北京)向南京的建文帝发难,史称“靖难之役”,俗称“燕王扫碑”。
  建文帝宝座没坐热,不得不急忙准备应战,阻挡这位看着自己长大的叔叔。即墨市史志办公室给记者提供了一份史志办张主任写的材料,题目为“燕王扫碑”与“永乐扫北”,上面写道:“这场战役打了四年之久,前后百余次,燕王朱棣亲自率军冲锋陷阵,真定(今河北正定)、德州等几次数十万人的恶战、拉锯战,尸横遍野,异常惨烈。企盼安居乐业的中原百姓,抱着保家卫国的忠君思想,与政府军一道抵抗燕军,遭到无情屠杀。”
  朱棣从小也很要强,在与侄子的这场争夺战中发挥出了自己的狠劲。1401年,朱棣准备取道山东,直扑南京,没想到在济南遭到山东参政铁铉的坚决抵抗,又在东昌(今聊城)为盛庸所败 ,只好转战河北绕道南下。凡是在南进途中遇到抵抗的村、县,朱棣部队都进行了大清洗 ,拿着血淋淋的刀一路杀到南京。1402年6月,朱棣攻下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 。朱棣夺得帝位,改年号为永乐,决定将国都由南京迁往北平。回去的路上才发现,从南京到北平千里之远,沿路竟然十村九空,几乎变成一片废墟。从此,“燕王扫碑”又称“燕王扫北”,燕王即为永乐皇帝,民间将其演变为“永乐扫北”。
  《即墨县志》副主编孙老师也提到:“靖难之役的战场主要在河北的南部、山东的西部,打不到即墨。而且根据现在的考察,不但打不到,反而河北的南部、济南也有好多流民跑到即墨来避难,所以永乐扫北根本是无稽之谈。”
  门上插艾蒿救了全村
  但即墨当地的村民不这么看,他们仍然喜欢给小孩子们讲永乐扫北的故事,尤其是那个艾蒿的传说。说是永乐帝在南进过程中杀红了眼,举着大刀行至一个地方时却忽然停住了脚步,静静看着眼前的一切:一个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大孩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拼命地跑,小孩子太小跑不动一直在呜呜哭,妇女急了,用脚踢他让他快走。为何抱着大的让小的跑呢?这事永乐帝看得蹊跷,跑过去一问,妇女说:“大的是丈夫的前妻留下的,生完孩子她就死了,孩子自小成了没妈的娃,命苦。小的是自己生的,听说永乐帝要来了,我得带他们逃命去。不管怎么样,就算舍了自己的娃也得顾好这个大的,不然别人会说偏心眼。”永乐帝听完被感动,动了恻隐之心,就告诉妇女:“你是个好人,回去在门上插个艾蒿,就不会杀你了。”
  妇女一听赶紧回去在门上插了艾蒿,她还告诉村里人,永乐帝不杀门上插着艾蒿的人家。就这样,全村人幸免于难。也因为这个传说,这个留下的村子之后改名叫留村。小留村形成后 ,改称大留村。
  即墨市大留村在市区东部,每年端午节这里确实有个雷打不动的习俗,家家户户都会插上艾蒿,69岁的周学伦说:“插上艾蒿避难啊,永乐帝就不来杀了。”当然对于为何插艾蒿的原因,村民周丕文有不同版本:“听老人说是因为永乐杀到的时候口渴了,向一户人家要了碗水喝,他为这事感动才没有杀掉村民。”不管怎样,永乐扫北的传说在这里至今流传着。
  为剿唐赛儿屠杀山东半岛
  在民间流传的关于“永乐扫北”的众多版本中,除了前面介绍的是由“燕王扫碑”演变而来,还有的专家认为跟当时的农民起义——唐赛儿起义有关。时间是永乐十八年(1420年),那时明朝新贵拥有很多土地却不向朝廷纳粮,没有土地的农民沦为佃户,背负着沉重的赋税,民不聊生。唐赛儿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贫困家庭中,她是山东蒲台(今滨州)人,那里曾是有名的习武之乡,赛儿的父亲有一身武艺,他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能练就一身本领,才能在那个是非年代中存活下去,所以相传赛儿在15岁时功夫已经超过了父亲。
  之后赛儿结婚嫁给了当地人林三,日子虽然贫苦,但一家四口也算其乐融融。直到有一天,父亲被官府的人抓去护送军粮,之后母亲病重没钱医治去世,赛儿和丈夫一起去官府讨粮,没想到林三被杀害,听到这些消息的父亲也悲愤而亡。一家四口现在只剩下赛儿一个人,她对官府和朝廷的怨恨加深,正巧那时山东境内爆发了白莲教起义,赛儿作为一名女性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农民起义中,并迅速将起义军发展到了几万人。
  起义军愈演愈烈,相继拿下胶州、安丘、寿光,占领了即墨县城,又攻占了青州城。看着这形势,永乐帝终于坐不住了,派人前去招安,现在来说话 ,晚了,赛儿严词拒绝 ,永乐帝一看立即命大将柳升前去镇压。官兵镇压沿路的起义军一直到了赛儿的驻地石棚寨,却怎么也攻克不了。如果这时跟官兵拖时间,粮草肯定不够,如果硬打,兵力悬殊也没有把握。赛儿最终决定诈降,一边骗柳生投降,一边从另一个山口转移。柳升到石棚寨一看时早已人走寨空,方知自己是上当受骗了,便开始屠杀青州一带的百姓,之后永乐帝又加大兵马对起义军突围,并打着对唐赛儿余党清扫的名义屠杀山东百姓。唐赛儿最终不知所终,但这次屠杀却给山东半岛的百姓造成沉重创伤,尸体遍野,村落空空。唐赛儿起义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但它也不是永乐扫北。
  五次北征都没经过即墨
  关于永乐扫北的第三种说法,难道是当时明成祖五征蒙古?这种说法被五条清晰的路线图否定了,因为五征蒙古是从北京往北走,根本来不到山东。
  元朝灭亡后,一些残余势力跑到了漠北,蒙古贵族依然统治着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他们不甘心就这样彻底失去中原,不断对中原发起进攻 。所以,朱棣夺取皇位成为明成祖后,对明王朝威胁最大的还是居于漠北的蒙古。其实在1390年时,朱元璋就命燕王征讨蒙古,大获全胜,之后蒙古分成了三部:鞑靼部、瓦剌部和兀良哈部,朱棣对蒙古采用恩威并施、分化瓦解的策略,兀良哈部早已归附,并在靖难之役中为朱棣立有赫赫战功。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命丘福率军10万征讨鞑靼,不料全军覆没,朱棣决定亲征。之后永乐八年、永乐十二年、永乐二十年、永乐二十一年(是年迁都北京)、永乐二十二年5次亲征,扫平漠北,安定了边境。在第五次亲征的归途中,朱棣身体不适,到了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突然病逝,享年65岁。这五次北征都是从北京出发又回到北京,从路线上看,并没有经过山东,那就无从谈起经过即墨了。
  永乐帝5次北征行军路线如下:
  第一次,于永乐八年,从北京出发—宣府—威虏镇—饮马河—斡难河。回师经开平(甘肃)—北京—南京。
  第二次,于永乐十二年,从北京出发—兴河(甘肃)—康哈里孩--忽兰忽失温。回师经过土敕河—三峰山—红桥—山海关—沙河(河北)—北京。
  第三次,于永乐二十年,从北京出发—宣府—鸡鸣山(河北)—云州(山西)—偏岭(山西)—西凉亭—开平—应昌(内蒙古)—阔乐海,回师北京。
  第四次,于永乐二十一年,从北京出发—宣府(山西)—西阳河—上庄堡,回师北京。
  第五次,于永乐二十二年,从北京出发—隰宁(山西)—开平—应昌—威远州—北邙山。回师经清水源—苍崖戌—榆木川(内蒙古),明成祖途中病逝。
  燕王扫北、唐赛儿起义、五次北征蒙古,对这三种可能性逐一分析后,专家们断定:民间传说的“永乐扫北”并不存在。既然传说不存在,不是永乐扫北当时“留”下了留村,村名从何而来?这就要说到一个人了,那就是魏国公徐达之子徐辉祖。记者 宫岩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编辑: 林永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