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东夷先民哪儿去了?

 风吟楼 2023-09-10

城阳古称不其,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东夷先民生活在这里。现青岛市城阳区域内有230多个村庄,假如你遍访这些村庄,问年长的老者,你的老家在哪里?他们大多会说,老家在云南。是的,城阳百分之八十左右的村庄是在明朝时期移民而来的,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云南乌撒卫(今贵州省威宁市)的军户,其它的村庄也是在别的时期从不同的地方迁徙而来的,没听说一处村落、一个姓氏、一个家庭是原始土著的不其先民遗续下来的。那么,在这里我们不免有一个天大的疑问,那些有着东夷血脉的不其先民们哪儿去了?

那些东夷先民哪儿去了?

要想揭开这个千古奇谜,就得翻开厚重的历史,可一旦翻开这部历史,一股浓重的血腥味让人窒息得喘不过气来,我们不愿翻开它,可又不得不翻开它。

先让我们的目光回溯到两千年的汉朝。汉朝是不其最为显赫和荣耀的时期,也是最为繁荣和昌盛的时期,仅不其侯国的食邑就达三千六百户,到了东汉童恢时期,人口曾达到两万多户。假若没战乱,不其一地肯定会成为不其先民生活的乐土,东夷部族的后裔们会一直繁衍至今。

可事与愿违,战乱使得不其的先民几近灭绝。战乱给不其所带来的灾难,真是罄竹难书。下面给大家列举三次大的战乱灾难

一是“五胡乱华”。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的非汉族政权,形成与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一般从西晋灭亡(316年)开始算起,一直到鲜卑北魏统一北方(439年)。五胡乱华是由氐族及匈奴族揭开序幕。304年冬天,氐族领袖李雄占成都,自称“成都王”,史称成汉;匈奴贵族刘渊起兵于离石,史称汉赵,是五胡建国的开始。先先后后这些民族一共建立了十几个政权。

那些东夷先民哪儿去了?

下面这个事例,可以看出胡人的暴虐。据记载鲜卑乘机大掠中原,抢劫了无数财富,还掳掠了数万名汉族少女。回师途中一路上大肆奸淫,同时把这些汉族少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走到河北易水时,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了。鲜卑一时吃不掉,又不想放掉。于是将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于易水。易水为之断流。

南迁的人超过了半数。留在北方的人命运很悲惨。匈奴、羯等族军队所到之处,屠城掠地千里。烧杀淫掠,《晋书》记录当时永嘉丧乱,中原士族十不存一。《晋阳秋》残本所称的“胡皇”石勒一次就屠杀百姓数十万,诸晋史中也有大量屠杀记录,屠杀在数个州开展,石勒公然明定胡人劫掠汉族士人免罚,胡人有所需,可以任意索取一般汉人的东西。同时又禁止汉人称游牧民族作胡人,而称“国人”,违者斩。石勒其侄石虎更加残暴,使五十万人造甲,十七万人造船,死亡超过三分之二;夺汉女五万入后宫肆意变态凌杀污辱之行;从长安——到洛阳——再到邺城,成汉的使者见到沿途树上挂满上吊自杀的人,城墙上挂满汉人人头,尸骨则被做成“尸观”,恐吓世人,数万反抗将士的尸体被弃之荒野喂兽;总之这个时期,汉人被大量残杀,北方汉人从两千多万锐减至不到四百万,造成赤地千里的景象。对五胡乱华的历史作用,以及影响历来有争议。它是晋朝历史上重要的现象,有学者也称之为“永嘉之乱”、“中原陆沉”、“神州陆沉”、“中原沦陷”等名称。这一时期,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是大汉民族的一场灾难,几近亡种灭族。

不其地近中原,处于南北对峙的前沿,在这场灾难中更深受其害,到东晋时整个不其县仅剩一千余户,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子的人口。

二是“金元入侵”。金兵从1125年开始南侵,于1127年灭亡北宋。金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村镇变为废墟。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当金兵经过后,山东发生了大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各州县根本顾不上彼此,此时盘踞在即墨的强盗宫仪,“每车载干尸为粮”。在金人统治初期,对汉族实行奴隶统治,任意杖杀汉人和夺取民田。后期,金既要对付南宋,又要对付蒙古,战火连年不息,大肆抓丁,苛捐杂税极重。在山东爆发了李全等人领导的红袄军起义,连番交战,百姓遭殃。

那些东夷先民哪儿去了?

随后到来的蒙古人是山东人经历的又一次劫难,据《中国历史纲要》记载,由于蒙古军的烧杀掳掠,“两河、山东数千里,人民被杀几尽,金帛子女被抢一空,房舍尽焚,城郭丘墟”。这一点,《元史·地理志》中所记载的数字极为惊人,1234年蒙古灭金,次年统计人口,北方人口共有475万人,而在27年前的金章宗泰和七年,当时是4581万人。通过如此悬殊的数据,就不难理解当时的人经历了怎样的灾难。在这一时期,中国北方由于连年战乱和灾荒,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芜,当时的即墨县(含今日之青岛市内四区及崂山、城阳二区及即墨市)亦不例外。元朝规定“不及二千户者为下县”,元世祖至元二年(1281年)即墨县建制一度被废除,这说明当时即墨县连下县的资格都不具备了。一直到元至正十二年前才重新恢复县制。

三是“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是燕王朱棣与其侄儿建文帝因争夺皇位而爆发的战争。即墨文史专家张可先在《“燕王扫碑”与“永乐扫北”》一文中称,“燕王扫碑”又称“燕王扫北”,燕王即为永乐皇帝,民间又演变为“永乐扫北”,并与五征蒙古相混淆。按照这种说法,永乐扫北和和靖难之役其实一件事。因为山东是主战场,战争自然殃及百姓。在即墨至今仍流传着“永乐扫北”时,原来的居民被杀光或者纷纷逃走的故事。

那些东夷先民哪儿去了?

在历史上,一般说“扫北”,指的往往是和游牧民族作战。根据正史记载,永乐帝五征蒙古,都是从北京出发,并未经过山东。文史专家宋正介《“永乐扫北”并非无稽之谈》中有另一种解释,他认为即墨人说的“永乐扫北”影射的可能是唐赛儿起义事件。因为,那时明朝尚未迁都北京,对南京来说,即墨等地就是“北”。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山东蒲台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起义风暴席卷青州、莱州和莒州、胶州、安丘、寿光、诸城、即墨等九个州县,给明王朝以沉重的打击。这次农民大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便是后来被民间演义为传奇式女英雄的唐赛儿。唐赛儿曾一度攻占即墨城,起义时即墨民众纷纷响应。起义失败后,明成祖“扫北”山东即墨等地参加起义的民众以及他们的亲属,受株连、遭屠杀实所难免。经过这场大战乱,许多村镇十室九空,人口锐减,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破坏。

那些东夷先民哪儿去了?

当我们合上这部沉重的历史,再来叩问“不其先民今安在?”,你就会明白其答案。

历次的战乱使得不其的先民们或流离他乡,或漂洋过海,而绝大部分惨遭屠灭。战争与和平是历史的两个轮子,战争带来了毁灭,和平带来了繁荣,人类就这样在战争与和平之间,消减、迁移、交融、繁衍。不要说那些东夷部族的不其先民们,就是后来不其的居民们也是在不断的迁移流变着。

战乱还毁坏了文明,使得我们这里明朝之前的地方史籍几近消佚,我们可以相信唐宋的盛世也再这里出现,可地方史志中的记载却少得可怜。

莫忘历史,珍惜和平,就是对不其先民们最大的追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