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闻章:一把扇子,这不是《易》么?

 如箦轩 2018-07-15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美图

春堤散步 作者钱穀

有无之间

朋友从绍兴来,送我折扇一把,上面画了水墨莲花。在夏日里,这是一喜。但我却舍不得用它来扇风。其实扇子应该是用来扇风的,或者说本来就是用来扇风的,如今却闲了它这本工,斯是为何?

就因为它好。

一件东西的好与不好,在什么呢?在附加值。比如一张纸,在上面涂些墨,价值就变了,黄宾虹涂成山水,价值连城;邻家二宝涂成乌鸦,一钱不值,非但不值,连那张纸也废了。为什么黄宾虹涂的值钱?因为气息。气息是无,无才能生有,有多大的无生多大的有,无越大,有就越多。因此,古人看人看事,多在无上着眼。物看气息,人看出息。

白竹秘阁 乌木箑骨 吴湖帆画竹 金西厓刻制

中国的老东西、好东西,多是在无上下功夫。比如折扇。折扇是个有,扇骨呀、扇面呀、扇坠呀等等的,弄得好,料好,工好,无就生出来了,有生无。然后再由这个无,生有。扇子这个有,材料、工艺等等的即便再讲究,也是有限的,而由此生出来的有则是无限的了,此之谓“大有”。

我们喜欢的,即是这“大有”,即附加值。

别的好东西,也许到这里就好了。但折扇不行。折扇的附加值还大,它是无限之外还有无限。如胡兰成所言,“文明是天大地大人大”,“中国东西的大,是如同民歌里的十把扇子,连一把扇子亦有一统江山。”

扇面 行书望湘人词 作者唐寅

所谓文明,即大气息。中国的扇子即有着文明的承载。折扇本身气息,即有了沉稳、平和、宁静、干净、恭敬、大气……这一切,可用“仁、义、礼、智、信”来概括。且开阖有度,能屈能伸,能大能小,有正有反,在变化中能见一切,这不是《易》么?中国的《易》,至大至深,就在于它的“易”,“易”即变化。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变与不变,在于条件。而此变化,则靠人来把握:“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易》之奥妙,奥在深湛,妙在能玩。它能把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大事,玩于股掌。大事可玩,这只在中国才有,关键在怎么玩,大事须玩之以恭。因此《大学》才说:“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治国平天下,其内涵不过是个恭敬。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那个玩法比儒家的还高明。扇子也是玩的,扇子可以不严肃,但真正的玩家,永远是严肃的,恭敬不失,才可称玩家。有“至善”,才可玩“至扇”。

扇面 茶梅双鹊图 作者陆治

打开折扇,见的即是中国文明,书画在焉。书画家画扇面写扇面,属于本该之事。而中国书画,写的是意,意是什么,是气息。气息是无,无能生有。我又把话说回去了。无限之无限,全在有限里,折扇能藏,藏起来的不知有多好,打开来,才见真容。一开一合,即已经有了一惊一喜。这比把书画张贴在壁上,更有了几分趣味。作壁上观,是人随着书画,在扇上看,是书画随人,时间空间都跟着走。在这时间空间里,跟人结缘。结了缘的人即是朋友。朋友那里也有扇子,扇子连着扇子,自然也是无边世界。顺便讲个故事,说祝枝山。有一财主请唐伯虎画了扇面《柳堤送别》。扇面画好后,财主请祝枝山题诗。祝枝山说,可以,但须三百两银子。财主吝啬,说一百两。祝枝山题了:“东边一棵大柳树,西边一棵大柳树,南边一棵大柳树,北边一棵大柳树。”财主看了,觉得这不是诗,把画都糟践了。祝枝山说,给够三百两,自然有好诗。财主无奈给了三百两,看祝枝山有何伎俩把诗改好。祝枝山续写道:“任凭你南北东西,千丝万缕,总系不得郎舟住。这边啼鹧鸪,那边闻杜宇,一声声行不得也哥哥,一声声不如归去。”有关扇子的故事,收集起来,不知有多少。

且折扇折起来时,多么像古之竹简。文明流布即靠竹简。中国五千年历史,即在竹简内,亦在竹简外,之所以分内外,是因为有竹简。扇子也是。一把扇子,即是江山一统,也是社稷万年。中国的文明,一把扇子也能说个不完。

扇面 古柯竹石图 作者弘仁

扇子在宫廷,在士大夫阶层,在民间,都有着无尽的诉说。只是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扇子在戏台上,扇子这个道具,似乎成了个无所不能。一把折扇,怎么执,怎么用,生、旦、净、末、丑,各各不同,所谓:“文扇胸,武扇肚,不文不武扇屁股。”但这样分,已经是局限,一切还得根据剧情,情之使然,扇子才然。《桃花扇》、《钟馗嫁妹》、《贵妃醉酒》、《红梅阁》、《秦香莲》、《晴雯撕扇》、《梁祝》……都是靠扇子来牵引了剧情,深化了故事,撩拨了人心。中国戏剧,也是个无中生有的妙物,又借了无中生有的扇子,如灯盏与灯盏,彼此相融相汇,相互照亮了起来。戏剧上的事,有深知者在,我就不敢说了。我只记得有一句诗,叫“桃花扇底送南朝”,这是说《桃花扇》 的,如今借了这一句,来说扇子在戏剧中的作用,就能感知到彻底了。

桃花扇传奇(清康熙西园刻本) 作者孔尚任(清)

为什么折扇能有这么多的好呢?所谓好东西,无非好看,或者好听,或者好闻,或者好尝,或者好触,或者好想。所谓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六尘。有一样好就很好了,折扇却能同时有多种好:形、色好看,什么象牙白、乌木黑、彩螺钿……更别说扇面上的书画了;味道好闻,各样的香扇呢;声音呢,根据打开的不同方式,声音也各异;触摸起来,扇骨、扇面、扇坠,质地都是好的、细密的、软硬适度的;因此让人想,有了一把想两把,有了两把想三把……

因此,中国折扇,表面看是折扇,其实折扇背后的东西才是真的。折扇是个有,但也是个无,透过折扇看折扇,折扇已经不是折扇,这不是折扇,却正是折扇。这也如《心经》上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的玄妙与真实。

说到折扇来处,有人说源于汉,有人说源于唐,还有人说是什么什么时候由域外引入。这也是个问题。但禅门有个公案似乎把这个问题解了:僧问药山惟俨禅师:“达摩未来时,此土还有祖师意否?”禅师答:“有。”僧:“既有,祖师又来做什么?”禅师说:“只为有,所以来。”

中华文明,骨子里即是这个,生生在此,无所谓有,无所谓无。

禅如此,折扇亦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