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国女艺术家布里奇特·赖利 (Bridget Riley) 大型个展亮相日本DIC川村纪念美术馆

 阴山工作室 2018-07-15

2018年4月14日,布里奇特· 赖利个展于日本DIC川村纪念美术馆(Kawamura Memorial DIC Museum of Art)开幕,展览命名为“Painting from the 1960s to the Present”,是赖利自1980年于东京国家美术馆的个展后,近38年来在日本的首次大型个展。展览呈献了超过30幅跨越她创作生涯各个时期的作品,包括她60年代创作的黑白作品、70年代的条纹油画、90年的曲线绘画,以及她近期的璧画创作。

 

 

From Here, 1994, oil on linen, 156.2 x 227.3cm

 

这位英国女艺术家布里奇特·赖利(Bridget Riley)是光效应绘画的奠基人之一,欧普艺术(Optical Art)的杰出代表,也被誉为“欧普艺术”的创始人之一。她1931年出生于伦敦,在上世纪60年代因抽象绘画开始备受赞誉。

 

欧普艺术(OPArt),又被称作“视幻艺术”。

 

这种艺术主要借助线、形、色的特殊排列引起人们的视错觉,从而使静止的画面产生眩目流动的动感效果。利用了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与观者的视觉感知作用紧密联系的一种抽象艺术。

 

 

black-to-white-disks,1952

 

作为欧普(OPArt)艺术代表人物的赖利也和别的艺术家一样其个人成长史总是和各种展览连在一起。1962年赖利在伦敦“第一画廊”举办首次展出。60年代中期赖利参加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响应之眼”的展览。

 

1968年参展的这一次更具有标志性,赖利作为第一位女性艺术家和第一位英国当代艺术家获得了威尼斯双年展国际绘画奖。

 

 

Uneasy Centre,1963

 

赖利早年的艺术研习深受古典大师油画、印象派和点描派的影响,因此她的的职业生涯初期也以乔治·修拉 (Georges Seurat) 的风格创作风景画。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她的作品开始变得完全抽象化,并且只运用黑白两种颜色创作,直至1967年,赖利才开始在她的画作中引入其他颜色,并成就了她最为标志性的油画系列。这些作品将波浪状的色彩条带并置,在画布的平面上形成强烈的视觉观感,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令她在艺术界中备受好评。

 

 

arrest-1,1965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赖利作为国际艺术明星一炮走红,参加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1965年的展览“响应之眼(The Responsive Eye)”,时装设计师(以及博物馆创立者)拉里·阿德瑞克(Larry Aldrich)将她创造的图像印在一系列时装上,使赖利的艺术受到更多人的追捧。

 

 

breathe,1966

 

这一年,艺术评论家们用一个全新的名词来命名赖利的艺术——“欧普艺术”,1965年,被也称为欧普艺术真正的诞生年。

 

 

After Rajasthan, 2013 Screenprint on paper 58.5 x 93.3 cm Framed: 65.1 x 99.7 x 4.4 cm

 

1968年,布里奇特·赖利作为第一位女性艺术家和第一位英国当代艺术家获得了威尼斯双年展国际绘画奖。 1978-1980年,她的大型的作品回顾展广泛地在世界各地展出,这次展览也给艺术家提供了旅行机会。她的澳洲经历,尤其是埃及之行,带领她进入了丰富的色彩表现时代,后来演变到探索光学现象。

 

 

two blues ,2003

 

赖利不仅自得其乐地设计着作品,更在其中注入了对人生与命运的思考。她的作品以抽象的几何图形及渐变的明暗和色彩加以组合,造成观赏者视觉上的错觉或幻觉效果。无论是想象的延续,还是存在的延续;无论是看得见的线条还是看不见的线条,从根本上说还是属于构成艺术。赖利将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赋予了新的内容,延续并深化了这种构成。

 

 

static 2 ,1966

 

为什么赖利如此具有影响力?将她的作品与二战后改变艺术世界的美国抽象派作品相比较你就能发现波洛克和巴尼特·纽曼开阔的作品以一种宏大的方式与灵魂进行对话。赖利的作品则嘲笑了灵魂存在这一观点。

 

赖利说,与灵魂对话?这其实是光学原理,人类。你对你的大脑做了什么。这不是浪漫的神秘故事,而是欺骗你眼睛的东西。

赖利在她的生涯里,担负起了最重大、最具革命性的艺术重任,并颠覆了它的假设。

 

 

composition with circles 5 ,2005

 

她的作品声称:启示并不是只有灵性精英才会获得的稀有宝物,而是科学传递出来的民主权利。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是一样的,通过同样的光学效应,我们能使自己的想法公诸于世。

 

 

chant-2,1967

 

 

achean,1981

 

赖利的伟大正在于此。她的作品成功发挥了它们的魔力。你不会消极地看待这些作品。你被它们所改变。这个世界改变了自身的性质。平面变成了山脉、翻滚的河流、瀑布。图片前后的空间似乎在颤动、生长、收缩、扭曲。

 

 

Movement in squares, 1961

 

不是吗?看似不动的,实则充满动感。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就这么静静地在画面。而当你面对它,安静地面对它,无穷的世界在你眼里就会神奇地流动起来,起伏起来,这就是生命本身。她似乎要告诉你这世上实际没有绝对静止的东西,细胞、生命体、宇宙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按着自身的规律运动者,奇妙无比。

 

 

Fall,1963

 

然后赖利又是异常的清醒。她不想入非非。她看透视觉的幻象,眼睛的欺骗,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么看来与其说赖利是艺术家倒不如说她完全具备了科学家的理性,表现出对世界不抱任何幻想的态度和冷静。也许这正是赖利作为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地位的当代艺术家的伟大之处。

 

 

弯曲的现实:亲吻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新表现主义者(Neo-Expressionist)的出现使赖利和欧普艺术这种一丝不苟的艺术风格一度受到遇冷,但赖利一直保持着自身艺术的创造力。1999年,她在伦敦蛇形画廊(Serpentine Gallery)举办的一场其全盛时期作品的展览再度激起了人们对其欧普实验的兴趣。

 

2000年,赖利重出纽约艺术圈,在迪亚艺术中心(Dia Art Center)和佩斯威尔斯滕画廊(PaceWildenstein)同时举办展览。2003年,在英国泰特美术馆(Tate Britain)举办了大型回顾展。

 

 

无题(青绿色和红色曲线)

 

赖利的作品经过大半个世纪的沉淀,逐渐受到艺术市场及艺术界的认可,她在上世纪60、70年代创作的黑白变幻的作品最受市场欢迎,其在威尼斯双年展展示过的作品《吟唱2号(Chant 2)》(1967),在2008年在苏富比拍卖会上卖到256.125万英镑。无疑,赖利是幸福的,她能在自己的晚年看到年轻时作品持久的魅力。

 

 

Study for Measure for Measure 3, 2016 Acrylic on polyester, 63 x 63 cm

 

在日本刚刚开幕的布里奇特·赖利个展“Painting from the 1960s to the Present”,是其首次在亚洲地区举办大型回顾展,为亚洲观众提供了难得的,全面观看赖利作品的机会。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8月26日。

 

展览现场

 

 

 

 

 

 

 

关于艺术家

 

 

布里奇特·赖利 (1931年出生)因其抽象画而在60年代开始备受赞誉,她的作品运用几何图案以产生视觉上的共鸣。赖利早年的艺术研习深受古典大师油画、印象派和点描派的影响,因此她的的职业生涯初期也以乔治·秀拉 (Georges Seurat) 的风格创作风景画,最终这也让她的风格产生了巨大转变。从60年代开始,她的作品变得完全抽象化,并且只运用黑白两种颜色创作,直至1967年,赖利才开始在她的画作中引入其他颜色,并成就了她最为标志性的油画系列。这些作品将波浪状的色彩条带并置,在画布的平面上形成强烈的视觉观感。 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令她在艺术界中备受好评。此后,赖利继续不断创新,着重色彩和形状的互动,打造出引人入胜的的视觉刺激。

 

赖利于1949年至1952年间就读于金史密斯学院,并于1952年至1955年间就读于皇家艺术学院。

 

1968年,赖利代表英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并获得国际油画奖(International Prize for Painting)。1974年,她获得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BE),并在1999年受封为荣誉勋爵。2003年,赖利在东京获得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2009年,艺术家获得了德国戈斯拉尔市凯撒指环,并在2012年获得德国锡根鲁本斯奖。

 

布里奇特·赖利 (Bridget Riley) :60年代至今的油画作品

 

日期:2018年4月14日至2018年8月26日

 

地点:DIC川村记念美术馆

 

日本千叶县佐仓市坂户631番地

 

631 Sakado, Sakura, Chiba Pref. 285-8505 JAPAN

 

时间:每周二至周日 9:30-17: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