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艺术家布里奇特·赖利(Bridget Riley) 布里奇特·赖利《About Yellow》,布面油画,2013-2014年 不同配方的“致幻药剂” 布里奇特·赖利《Hesitate》,板上乳胶,1964年 《Untitled》,丝网印刷,1965年 布里奇特·赖利《Untitled》,丝网印刷,1965年 布里奇特·赖利《Untitled》,丝网印刷,1965年 布里奇特·赖利《Blaze》,纸上丝网印刷,1964年 《A》,纸上丝网印刷,1968年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由于艺术家深受后现代主义艺术与埃及文化影响,她开始了对色彩的专题实验。赖利此时作品的空间感不再强烈,她将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解释为对世界变化——科技发展的无所适从。 《Fall》,板上乙烯,1963年 《Nataraja》,布面油画,1993年 《Vespertino》,布面油画,1988年 除了以光为代表的自然元素,其实诸多绘画大师也影响了赖利的创作风格。其中包括雷诺阿、莫奈、塞尚、蒙德里安等人。其中,法国绘画大师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对她的影响最甚。此外,日本版画艺术也为赖利的创作提供了不少思路。 《Red With Red 1》,布面油画,2007年 布里奇特·赖利作品 《Ra》,1981年 《Measure for Measure I》,2016年 《Two Yellows,Composition with Circles 5》,布面丙烯,2011年 利《Fleeting Gaze 1》(部分),布面丙烯,2015年 《Cantus Firmus》,布面丙烯,1972-1973年 凭借对色彩的机敏嗅觉,赖利是第一位获得荷兰著名艺术奖项“Sikkens Prize”的女性艺术家。此外,她还是第一位在威尼斯双年展中斩获国际奖项的女性艺术家。然而赖利却并不愿以性别标尺,受封此等头衔。 《Cataract 3》,布面乙烯,1967年 《Rêve》,布面油画,1999年 《lagoon 2》,1997年 其画面对光与色的强烈反映,其实源自于赖利在孩提时代对自然的沉溺观察。那时,她会经常在广阔的海岸边散步,观察大海如何与渐晚的天色同频变化;趁夕阳的余晖还未散尽时探索洞穴,倚坐于池湖旁静看其中倒影…… 《To a Summer’s Day 2》,布面乙烯,1980年 《Late Morning》,布面乙烯,1967-1968年 《Evoë 3》,布面丙烯、油画,2003年 经过了在上世纪80年代的沉寂,赖利的作品在千禧年重获新生,时年70余岁的她携作品重返纽约各大画廊。但是话说回来,身为光效应绘画的奠基人,赖利若早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创作此种“混乱”作品的话,它们的形式语言与内在逻辑又将如何发展呢? 内容/来源网络 编辑/stylgraph整理编写 版权/原作者所有 |
|
来自: mengk4fz0yyf5h > 《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