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宫》李商隐
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
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
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
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
李商隐的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生活道路非常坎坷,可以说此诗专吊屈原,也融进了对社会政治和个人身世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是以景写情。
“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首联是说,湘江如泪色一般又清又深,屈原的冤魂随浪而去,他的怨恨永无绝期。
屈原忠而见疑,沉湘殉国,此诗亦即从眼前所见的湘江起笔。“漻漻”,水清深貌。古代迷信说法,鬼无所归则为“厉”。“楚厉”指屈原无依的冤魂。对着湘江,想起屈原不幸的遭遇,诗人伤悼不已。在诗人的眼中,清深的湘波,全都是泪水汇成。这“泪”有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泪,有后人悼念屈原之泪,也有诗人此时的伤心之泪。湘江淌着不尽的泪水,也在哀悼屈原。而在这如泪的湘波之中,诗人仿佛看到了屈原的迷魂。“逐恨遥”写迷魂随着满腔的悲愤,随波而去。湘江流水无穷无尽,屈原的迷魂也终古追逐不已,其恨也千秋万代永无绝期。“恨”字和“泪”字,融入了诗人的强烈情感,既是对屈原的沉痛哀悼,也是对造成屈原悲剧的楚国统治者的强烈谴责。
“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颔联是说,夜晚的枫树林中猿啼使人愁断肠,唯有穿着萝带的山鬼相邀。
颔联又从湘江岸上的景物加以烘托。“枫树夜猿”是说经霜的枫树和哀鸣的愁猿,构成一幅凄凉的秋夜图。“愁”既是猿愁,也是迷魂之愁。“断”即断肠。下面的“女萝山鬼”即以女萝为带的山鬼。“语相邀”既指山鬼间互相召唤,同时也指山鬼们召唤屈原的迷魂,境界阴森。长夜漫漫,枫影森森,迷魂无依,唯夜猿山鬼为伴。这一联景象凄迷,悲情如海,读之使人哀婉欲绝。
下面四句似议似叹,亦议亦叹,抒发诗人内心的慨叹。
“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颈联是说,即使屈原死后埋在地下,身形腐败,魂魄难以招回,更不用说是葬身腥臊的鱼腹了。
“复”和“招”同义,都是招魂的意思。以上三联,都是感伤悲慨。
“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尾联是说,只要楚地后人还在,谁会可惜那喂食蛟龙彩丝包的食物?
末联情调一变,由凄恻委婉转变为激越高昂,以热烈歌颂屈原的忠魂作结。这一联糅合了《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和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楚人祭祀屈原的传说。《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每至此日,用竹筒贮粉投水祭之。汉时,长沙有人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屈原自称,三闾大夫是他的官爵)说:“常年所遗,并为蛟龙所窃。君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色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此联意思是说:只要楚人不绝,他们就一定会用彩丝粽箬包扎食物来祭祀屈原,人们永远怀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这首诗不同于其他凭吊屈原的诗文,他没有从屈原的人品才能和政治上的不幸遭遇着笔,通篇自始至终紧紧扣住屈原的“迷魂”来写:首联写迷魂逐波而去,含恨无穷;颔联写迷魂长夜无依,凄凉无限;颈联叹迷魂难招;末联赞迷魂终有慰藉。这样围绕迷魂来构思,内容集中,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反复抒写,从而使诗具有回环唱叹之致。在这首诗中诗人化用屈原本人作品中的词语和意境入诗,而不着痕迹,语如己出,别具风采。
附录《楚宫》李商隐
湘波如泪色漻漻,楚厉迷魂逐恨遥。
枫树夜猿愁自断,女萝山鬼语相邀。
空归腐败犹难复,更困腥臊岂易招?
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谁惜惧长蛟。
译文
注释 名家点评 清·朱鹤龄《李义山诗集辑评》:朱彝尊曰:通首写"楚"字,而无"宫"字意,恐题有误。何焯曰:"宫"疑作"厉"。又曰:"楚厉迷魂逐恨遥",生下四句······吊三闾,意极沉郁。纪昀曰:三四自佳,五六太拙。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此过楚宫而吊屈原,睹湘水之深情,哀其魂迷而恨逐水之遥也。······起以"如泪"领"清",通用《离骚》楚些融洽出之,若断若续,用古活法。妙在一结道出灵均心事,归于忠蹇,得体。 清·程梦星《李义山诗集笺注》:姚培谦曰:此哀忠魂之不谅于世也。湘波暗淡,怨魂如存,计唯有夜猿、山鬼町共语耳。要其日月争光之心,必不沉没于此水可知也。 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虽直咏三闾,而自有寄慨。首句暗寓湘妃啼竹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