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晓别》李商隐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这是一首和情人言别的诗,题中“板桥”,指唐代汴州(治今河南开封)城西的板桥店。这里正像长安西边的渭城一样,是一个行旅往来频繁的站头,也是和亲友言别的地方。李商隐这首诗,写友人李郢与汴州情人的告别,南归苏州的情景,以它特有的奇幻绚丽的色彩开辟了言别的一种新境界。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回头望高高城楼,银河已经渐渐暗淡向西下落,长亭的窗下,渠水荡漾着层层轻波。
首句回望来路所见。“高城”,指汴州城。“晓河”指破晓时分的银河。回望汴州方向,原先斜贯中天,高悬在头上的银河,此刻已经黯淡下去,西移垂地。在破晓时分微微发白的天幕背景下,正隐现出高城的朦胧暗影。这对情侣曾经在这座高城中度过一段难忘的时日,所以分袂之际,不免怀着留恋和怅惘的心情翘首回望,彼此感到刚刚逝去的日子仿佛是一场遥远的梦。“落晓河”,既点明题内“晓”字,又暗寓情人期会已过,离别在即。而这对情侣在分离的前夜依依话别,彻夜不眠的的情景也不难想见。次句板桥即景。“长亭”,当是板桥上或板桥近旁一座临水的亭阁,它既是昨夜双方分别前聚会之处,也是晓来分别之处。长亭的窗下,就是微微荡漾的波光。“压”字画出窗户紧贴水波的情景,在朦胧的曙色之中,这隐现于波光水际的长亭仿佛是幻化出来的仙境楼阁,给这场离别涂上了一层奇幻神秘的传奇色彩。全句写景,意境颇似牛女鹊桥,夜聚晓分,所以和首句所写“高城落晓河”之景融成一片。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小诗的后两句是说,远别的样子就像水仙就要乘赤鲤飞升,芙蓉如面的美人一夜来流下的红泪谁知几多?
如果说前两句还只是在写景中微露奇幻神秘的色彩,那么后两句完全进入了神话故事的意境。“水仙”句暗用琴高事。汉代《列仙传》上说,琴高是战国时赵人,行神仙道术;曾乘赤鲤来,留月余复入水去。这里把行者暗比作乘鲤凌波而去的水仙。行者是由水路乘舟南去的,板桥长亭之下正停靠着待发的小舟,诗人在前两句所描绘的带有奇幻色彩的引发下,这里进一笔生出浪漫主义的想象,将现实场景幻化为“水仙欲上鲤鱼去”的神话境界。末句转写送者。“红泪”暗用薛灵芸事。晋王嘉《拾遗记》上说,魏文帝美人薛灵芸离别父母登车上路,用玉唾壶承泪,壶呈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这里将送行者暗喻水中芙蓉,以表现她的美艳;又由红色的芙蓉进而想出她的泪也应该是“红泪”。这种天真浪漫的想象的好处似乎主要在笔意。它是从行者的眼中来写送者,却又不直接描绘送者在“晓别”时的情态,而是转忆昨夜一夕这位芙蓉如面的情人泣血神伤的情景。
喜欢从前代小说和神话故事中汲取素材,构成诗歌的新奇浪漫情调和奇幻绚丽色彩,是李商隐诗歌的一个特点。但像这首诗这样,用传奇的笔法写普通的离别,将现实与幻想融成一片,创造出色彩缤纷的童话般的幻境,在送别诗中是少见的。
附录《板桥晓别》李商隐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注释
1、板桥:指开封城西的板桥。
2、晓河:指银河。
3、微波:指银河之波,也指长亭下水渠之波。
4、鲤鱼:典故出自《列仙传》,一名赵国人琴高,会神仙术,曾乘赤鲤来,留月余复入水去。
5、芙蓉:形容女子容貌。
6、红泪:典故出自《拾遗记》,魏文帝美人薛灵芸离别父母登车上路,用王唾壶承泪,壶呈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
【白话译文】
回头望高高城楼,银河已经渐渐暗淡向西下落,长亭的窗下,渠水荡漾着层层轻波。
远别的游子像那水仙就要乘赤鲤飞升,芙蓉如面的美人一夜来流下的红泪谁知几多?
名家点评
程梦星:“香山诗虽淡荡,其实情语也。义山晓别,尤见情致。”(出自《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屈复:“一晓别,二板桥,三行矣,四别恨,指所别言。芙蓉从微波、水仙生出,正是题中板桥。”(出自《玉溪生诗意》)
纪晓岚:“何等风韵,如此作艳语,乃佳。”(出自《玉溪生诗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