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同样消失不见的还有大小牛首巷,大牛首巷东起鼎新桥,西至仓巷,后来里面又分出一条小巷,叫小牛首巷,附近的村民将牛牵到这里宰杀销售,天天排着的长队都能拐出去到另一条巷子。

这里的师傅宰牛本事十分了得,分分钟牛被大卸八块,几乎南京人买牛肉都要上这里买,而坊间至今还流传了,七家湾的牛—众人分了的歇后语就是出自这里。

除了卖牛肉,这里的金陵盐水鸭也十分出名,你们大家所熟知的王厨鸭子、韩复兴最早就从这里出道,不过很可惜的是,1993年建邺路拓宽,两条巷子成为了传说。

大家都知道在升州路南侧,有一条老巷子叫评事街,它与建邺路笪桥市相连。原先它的名子叫皮市街,现在的评事街不过是它的谐音。

用现在的话说,皮市街就是专卖皮革和皮革制品的一条街,一条短短的小巷子,尽头处便是回民聚居地七家湾,居民多业宰牛,而所需牛皮就是由此供应的。

后来皮市街改为评事街,李记清真馆、老太皮肚面、章云板鸭,还有许许多多的南京味道,都出境过《舌尖上的中国》,如今的评事街七零八落,拆的差不多了,昔日的繁荣已往事如风,曾经作为城南中心的评事街就将不复存在。

这个地方肯定好多本地人都没有听过。南京唱经楼位于珠江路西段北面,一个“Y”形的三叉路口交接处,其南的直线是鱼市街,南接珠江路,西侧是黄泥岗至鼓楼,东侧是丹凤街,北接保泰街。

90年代的唱经楼
南唐后主李煜在这里忏经念佛过,后来明朝的仁孝皇后也在此处建楼忏经。也许是忏经,唱经傻傻分不清楚,再往后民间就把它叫成了唱经楼。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是粮站,80年代后这里被文化站、录像厅和电子游戏机室所占用,1994年因道路拓宽时被拆除,如今只剩下老照片上的回忆。

两条交汇的小胡同,像裤子的两条腿。两条小巷现名一个叫饮马巷,另一个叫水青庵,小贩最爱站在“裤裆处”吆喝卖菜,因为两个巷子都能听到,裤裆巷,算得上是最形象地代表南京老城南的一个地名了。

不过很可惜,这么个特别有趣的名字现在也没有了。

百猫坊一听这个地名就很有趣。
因为谐音通海成龙,而朱元璋忌惮富豪俞通海,在对门立了一对牌坊,上面刻了一百个猫头,虎视眈眈地盯着俞家大门,显示猫吃鱼的王气。

地点在南京彩霞街南端西侧,西接渡船口,目前已并入玉带园居民区,地名消失。

莫愁路北段原有一条南起侯家桥、北至石鼓路的小巷,叫四根杆子,名字听起来十分有趣,1935年并入新辟建的莫愁路。

巷子的历史从清光绪年间就有了,美国传教士在这里建造了基督教汉中堂进行传教。而1884年,在四根杆子创办的明德女子学院,正是现在南京女子中等专业学校的前身。

1934年底到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将朝天宫西侧的几段狭窄的小街拓宽成为现代马路,马路因通往水西门外的莫愁湖,而被命名为莫愁路,其实就是原来的四根杆子。
这里走出来过不少名人,据说,担任过金陵大学校长的陈裕光在这里住过。

南京建康路的东段北侧、淮清桥之东原先有个地方叫陈列馆,因上世纪20、30年代这里有个国货陈列馆而得名。
1928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全国开展国货运动,并在健康路设立国货陈列馆,来抵御外货,保护民族经济发展,而所在街区也由此命名。
当年全国各地街头号召大家使用国货的广告标语
不过很可惜的是,当南京沦陷后,曾经的辉煌的国货陈列馆从此冷落车马稀了,直到1995年拆除建了建康新村后,这个名字就再也没有回来了。

九儿巷位于长乐路西端东南,1969年并入璇子巷。
巷子里最有名的邵厨行,是当时南京著名的四家厨行之一,附近居民家中遇有红白大事,都要厨行上门来操办酒席。手艺都是世代相传,而邵厨行的看家菜就是烩鱼翅,色香味俱佳。

李家苑位于现在的建康路北侧,呈东西走向,约300米长,东起旧王府园,西至承恩里。
这条小巷形成于明代,居住者多为达官贵人,两侧人家一直为深宅大院。清朝初年,南京一些大家庭的老人感觉与子女一起生活矛盾多,便长期在外住客栈,安享晚年。

于是此处一个姓李的老板变将客栈改成养老院,专门收留长期外宿老人,养老院起名“李家苑”。渐渐地,李家苑便成了这条东西小巷的巷名,并一直经营到上世纪30年代,后来因为建高楼,李家苑完全消失。

火药局位于双桥门街南侧的街巷,又名洋炮局,因清代火药局洋炮局设在这里而得名,1949年后改名为双桥里。

火药局,洋炮局都是洋务运动产物,1965年李鸿章升为两江总督来南京扩建金陵制造局时,提出自行仿造就近兴办军事的口号,而当时的火药从国外购买价格十分昂贵。

火药局的车间
规模也是十分的大,厂址据金陵制造局3里,光是四周的围墙就有10多尺高,8台大烟囱,4台大马力机器,6台大锅炉满足了炮台军火需要,开创了现代军事工业先河。

老门东有条街名叫新民坊,1998年拆迁后,两侧民宅全部拆除,让古城墙显露,但从此新民坊被边营“吃掉”了,你从老门东牌坊沿着箍桶巷向南走约200米,来到城墙边,顺着城墙往西的一条路就是。

新民坊还有更早的前身叫鬼门巷,旧时的老门东沿城墙根一侧很是偏僻,四五米多宽的街道上,50年代还埋藏过死人,沿街开设的棺材店散落在四处的棺材盒竟然成了小孩子们捉迷藏的好去处。

2000年前的新民坊地图
虽然现在南京取消了新民坊,不过如果你家里有长辈是南京人,你一定会听说过“新民坊的娃儿—不怕鬼”的老南京歇后语。

燕翅口最早形成明代,位于中华门外秦淮河南侧,是一条约200米长的狭窄小巷。东接秦淮河码头,西向偏南的扫帚巷倾斜并相通。由于倾斜的小巷与扫帚巷相通后,形成燕子尾状,因而曾称“燕尾口”,后来讹传成燕翅口。

大报恩寺建成后,西街形成农贸集市,燕翅口码头却日渐繁华。西街、扫帚巷也成为农贸产品的集市,许多商人占领有利地形,渐渐在此建盖商铺门面。

1957年,因秦淮河拓宽修理,而巷子正好处在拓宽位置,小巷两旁平瓦房拆除,小巷成了河流或河岸,从此燕翅口消失,曾经繁华的集市永远成为历史。

当老城区的推土机急速地碾压而过,古井、回廊、窗棂、门头、拴马桩...南京一条条街巷彻底消失不见,永远成为了我们记忆中的风景...

城南的颜料坊、彩霞街没有了!升州路的凤凰台、定盘巷、兴皋巷没有了!老门东中华门的老虎头、陶家巷、张家衙、蔡板桥、五板桥...连同着南京消失的200多条老街巷,一切的一切,都与我们渐行渐远,终于化作了回忆。

......
我们流连在簇新的仿古砖瓦之间
徘徊于璀璨的城市灯火之下
再也找不到旧日生活的痕迹
再也找不到原来市井的气息...

你知道南京还有哪些消失的地名吗?
我在留言区等你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