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商隐《柳》赏析

 江山携手 2018-07-15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这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大致是大中五年(851)诗人在长安初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聘时所作。
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曾经追逐东风,犹如舞女在宴席上翩翩起舞,那时正是繁花似锦的春日,人们在乐游原上游玩。
春日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最易使人联想起舞女的飘然舞姿。诗就抓住这个“舞”字,形象的表现春柳的婀娜多姿,同时,又把柳枝与热闹的舞筵结合起来,更加衬托了柳枝的欢乐。“拂舞筵”三字,仿佛使人看到柳枝同舞女一起翩翩起舞的场面,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本来是东风吹动了柳枝,诗中却用一个“逐”字,说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气。下一句从时间、地点两个方面加以重点描绘,补明这不是一般的舞筵,而是春日乐游原上的舞筵。“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是说花的色香使人心醉神摇。春风荡漾,百花争艳,长安乐游原上,仕女如云,舞筵上觥筹交错,歌管迭奏,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正是繁华到了极点!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怎么会到深秋的季节,已是夕阳斜照,秋蝉哀鸣的景象了。
回到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喻秋色已深;清秋又当斜阳,环境更加凄凉。临近生命终结的秋蝉,鸣声更加凄厉。本来是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柳枝上哀鸣,诗中却用两个“带”字,反说柳枝“带着”它们。此与第一局中的“逐”字一样,又使柳枝由被动变为主动,化客观死景为活景,表现出秋日之柳的不幸。第三句既是反诘,又是感叹,同时又是转折:既然到了秋天,如此萧条,那你(柳)为何又肯捱到秋天来啊!言外是说不如不到秋天来,大有悲不欲生之痛。此处的转折,用了“如何肯到”这样顿挫有力的明转,增强了对比感。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诗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描绘,来表现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这首诗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柳”字;句句写景,又句句是情;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李商隐十六岁就“以古文出入诸公间”,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怀有远大抱负。那时的他,朝气蓬勃,充满幻想和信心,不正像曼舞于芳春、洋溢勃勃生意的杨柳吗?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刚病故,自己不久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悼念妻子,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知。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吗?
附录《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译文
曾经追逐东风,犹如舞女在宴席上翩翩起舞,那时正是繁花似锦的春日,人们在乐游原中游玩。怎么会到深秋的季节,已是夕阳斜照,秋蝉哀鸣的景象了。

注释
①断肠天:令人销魂的春天。

名家点评

升庵诗话》:庐陵陈模《诗话》云:前日春风舞筵,何其富盛;今日斜阳蝉声,何其凄凉,不如望秋先零也!形容先荣后悴之意。

《李义山诗集笺注》:姚培谦曰:得意人到失意时,苦况如是。“肯到”二字妙,却由不得你不肯也。

《玉溪生诗意》:玩“曾拂”、“肯到”、“既”、“又”等字,诗意甚明。晚节文疏,有托而言,非徒咏柳也。识者详之。

玉溪生诗集笺注》:田兰芳曰:不堪积愁,又不堪追往,肠断一物矣。冯浩曰:此种入神之作,既以事征,尤以情会,妙不可穷也。

《玉溪生诗说》:四句一气,笔意灵活。只用三四虚字转折,冷呼热唤,悠然弦外之音,不必更著一语也。

《李义山诗辨正》:含思婉转,笔力藏锋不露……迟暮之伤,沉沦之痛,触物皆悲,故措词沉着如许,有神无迹,任人领味,真高唱也。

玉溪生年谱会笺》:末句亦兼悼亡而言,凄婉人神。

《诗境浅说续编》:此咏柳兼赋兴之体也……作者其以柳自喻,发悲秋之叹耶?抑谓柳之无情,虽芳时已过,而带蝉日,犹逞余姿,不知有江潭摇落之感耶?

唐人绝句精华》:首二句写其得意之状,三四句则衰落之况也。宋人晏几道有咏柳《浣溪纱》词曰:“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妆镜巧眉偷叶样,歌楼妍曲借枝名,晚秋霜霰莫无情。”用意正同,可以参看。

李商隐《柳》赏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