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商隐《北齐二首》赏析

 江山携手 2018-07-15
《北齐二首》李商隐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这两首诗是通过讽刺北齐后主高纬宠幸冯淑妃这一荒淫亡国的史实,借古鉴今。语言精练,对比鲜明,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第一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君主一旦为美色所迷,便种下亡国的祸根,用不着到宫殿长满荆棘才开始悲伤。
首句暗用周幽王宠褒姒而亡国的故事,讽刺“无忧天子”高纬荒淫的生活。“荆棘”句引典照应亡国之意。晋时索靖有先识远量,预见天下将乱,曾指着洛阳宫门的铜驼叹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这两句意思一气蝉联,虽然每句各用一典故,却不见用事痕迹,全在于意脉不断,可谓巧于用典。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拥有玉体的小怜进御服侍后主的夜晚,北周军队进占晋阳的战报已被传出。
第三句描绘冯淑妃(“小怜”即其名)进御之夕,“花容自献,玉体横陈”,是一幅秽艳的春宫图,与“一笑相倾”句映带;第四句写北齐亡国的情景。公元577年,北周武帝攻破晋阳(今山西太原),向齐都邺城进军,高纬出逃被俘,北齐就此灭亡。次句又与“荆棘”映带。两句实际上具体形象的再现了前两句的内容。淑妃进御与周师攻陷晋阳,相隔尚有时日。“已报”两字把两件事扯在一起,是着眼于荒淫失政与亡国的必然联系,运用“超前夸张”的修辞手法,更能发人深省。这便是议论附丽于形象,通过特殊表示一般,是符合形象思维的规律的。
如果说第一首是议论与形象互用,那么第二首的议论则完全融于形象,或者说议论见之于形象了。
“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第二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哪知甜甜的笑足以抵过君王日理万机,身穿戎装的冯淑妃在后主看来最是美丽。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形容美女妩媚的表情。“巧笑”与“万机”,一女与天下,轻重关系本来一目了然。说“巧笑”堪敌“万机”,是运用反语来讽刺高纬的昏昧。“知”意为“哪知”,意味尤见辛辣。此句是冷嘲,是不议论的议论。高纬与淑妃寻欢作乐的方式是围猎,在高纬眼中,换着出猎武装的淑妃风姿尤为迷人,所以说“倾城最在著戎衣”。这这句仍是反语,有潜台词在。古来许多巾帼英雄,其飒爽英姿,确乎给人很美的感觉。但淑妃身着戎衣的举动,不是为天下,而是轻天下。高纬迷恋的不是英武之姿,而是忸怩之态。他们逢场作戏,穿着绒衣把强大的敌国忘记在九霄云外。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晋阳已被攻陷远远抛在了后主脑后,冯淑妃请求后主再重新围猎一次。
据《北齐书》载:周师取平阳(晋阳),帝猎于三堆,晋州告急。帝将返,淑妃更请杀一围,从之。在自身即将成为敌军猎物的情况下,仍不忘追欢逐乐,还要再猎一围。三四句就像这样以模拟的口气,将帝、妃死不觉悟的淫昏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尽管没有议论,但通过具体的形象描绘将议论融入其中,批判意味仍十分强烈。
在这两首诗中形象画面之间运用强烈的对比色彩,产生了惊心动魄的后果。如第一首的三、四两句把一个极艳极亵的镜头和一个极险恶的镜头组接在一起。第二首三、四句把“晋阳已陷”的时局,与“更请君王猎一围”的荒唐行径做对比,不着一字而含蓄有力,这种手法的运用,也是诗人巧于构思的具体表现之一。

附录《北齐二首》李商隐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译文

君主一旦为美色所迷,便种下亡国祸根,用不着到宫殿长满荆棘才开始悲伤。
拥有玉体的小怜进御服侍后主的夜晚,北周军队进占晋阳的战报已被传出。

哪知甜甜的笑足以抵过君主日理万机,身穿戎装的冯淑妃在后主看来最是美丽。
晋阳已被攻陷远远抛在了后主脑后,冯淑妃请求后主再重新围猎一次。

注释
⑴“一笑”句:《汉书·外戚传》李延年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此处“一笑相倾”之“倾”为倾倒、倾心之意,谓君主一旦为美色所迷,便种下亡国祸根。
⑵“何劳”句:晋时索靖有先识远量,预见天下将乱,曾指着洛阳宫门的铜驼叹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⑶小怜:即冯淑妃,北齐后主高纬宠妃。玉体横陈:指小怜进御。
⑷“已报”句:《北齐书》载:武平七年,北周在晋州大败齐师,次年周师攻人晋阳(今山西太原)。此事与小怜进御时间相距甚远,此剪缀一处为极言色荒之祸。
⑸巧笑:《·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万几:即万机,君王纷杂政务。
⑹“晋阳”二句:《北史·后妃传》载:“周师取平阳,帝猎于三堆。晋州告急,帝将还。淑妃请更杀一围,从之。”所陷者系晋州平阳,非晋阳,作者一时误记。更杀一围,再围猎一次。

名家点评

其一

《李义山诗集辑评》:朱彝尊曰:故用极亵昵字,末句接下方有力。何焯曰:此篇最警切,用意可谓反复深至。纪昀曰:议论以指点出之,神韵自远。若但议论而乏神韵,则周昙、胡曾之流仅有名论矣。诗固有理足意正而不佳者。

《李义山诗集笺注》:姚培谦曰:沉痛得《正月》诗人遗意。

《玉溪生诗意》:“一”字、“便”字,“何劳”字、“始堪”字、“已报”字,相呼相应。

《诗法易简录》:“便亡”字,“已报”字,令人读之竦然,垂戒深矣。

《秋窗随笔》:“横陈”二字见宋玉赋,古今以为艳语。《愣严经》有云:“于横陈时,味如嚼蜡。”作此注脚,亦稍寓微意。

其二

《李义山诗集辑评》:

朱彝尊曰:有案无断,其旨更深。何焯曰;上篇叹其不知不见是图,下篇叹其至死不悟。纪昀曰:此首较有含蓄,妙于不纤不佻,唯起句稍滞相耳。又曰:四家评曰:“警快”。廉衣评曰:芥舟云二诗太快,然病正在前二句欠深浑,后二句必如此快写始妙。

《重订李义山集笺注》:程梦星曰:以托北齐以慨武宗、王才人游猎之荒淫也。

《诗法易简录》:只叙其事,不着议论,而荒淫沉迷,写得可笑可哀。

《茧斋诗谈》:不说他甚底,罪案已定,此咏史体。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二首案而不断,意味无尽,视咏史好为议论者,不如此之深切也。

《射鹰楼诗话》:诗但述其事,不溢一词,而讽谕蕴藉,格律极高。此唐人擅长处。

《李义山诗辨正》:前篇首二句语虽朴质,而神味极自然。此篇起句亦笔力苍劲,警策异常。纪氏谓其“欠浑”、“滞相”,盖未统会全篇气息观之耳。

《诗境浅说续编》:名都已失,戎马生郊,而犹羽猎戎装,掷金瓯而不顾。后二句神采飞扬,千载下诵之,声口宛然,词人妙笔也。

李商隐《北齐二首》赏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