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犹太家教(5)丨独立意识教育——让孩子从小当家做主

 yangtz008 2018-07-15

 

《塔木德》提示我们,在犹太教的传统中,父母(而不是孩子)才是最需要被照顾的人。

——孩子从小要帮父母跑腿;

——尊重父母,照料父母,不坐在父亲的椅子上;

——不在公共场合纠正母亲的错误。

拉比西缅·本·约哈伊说:“子孙为老人冠冕;父亲是儿女的荣耀。”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犹太人也把孝道提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每一个三代同堂的犹太家庭里,中间一代力求以身作则,孝敬长辈,孩子自然就会懂得孝敬父母以及祖辈。整个家庭长幼有序,而且每个人之间都相互关心、相互宽容,呈现一种其乐融融的和谐气氛,而这种氛围对每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是非常有利的。

在犹太家庭教育中,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犹太父母 鼓励孩子在家里对自己直呼其名。


这自然就确定了犹太孩子从小在家庭里便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和父母相处。


2、孩子要想得到零用钱,需帮家里干活。


很多家庭给孩子做家务活还明码标价:洗碗一次1谢克尔(1谢克尔相当于人民币2元)、庭院除草2谢克尔、全部室内卫生3谢克尔,犹太家庭孩子多为4个,无论年龄大小,一律同工同酬。


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食其力的主人翁意识。也切身培养了孩子们的财商。



但在中国,孩子最尊重的人不是父母


大概是几年前,曾有一个研究机构对来自美国、日本、中国的孩子进行了一次名为“你最尊敬的人物是谁”的问卷调查。


美国孩子最尊敬的人排名第一的是父亲,第二是乔丹,第三是母亲;


日本孩子最尊敬的人排名第一的也是父亲,第二是母亲,第三是坂本龙马(明治维新的英雄);


而在那批接受调查的中国孩子的心中,最尊重的人根本不是父母,父亲被排在第10名,母亲更惨,挤出前10,排在第11名。孩子不说谎,心目中就是这样认定的。


不少中国的父母自以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家,但是他们却无法阻止他们在孩子心目中地位的不断下降。究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父母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想变成孩子理想的,把自己的人生变成孩子的人生,做主孩子的人生!


有人说,这是中国特色父母的悲哀现象。


给中国人的启示——


中国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4个大人围着1个小孩转,小孩娇生惯养了发号施令的小皇帝意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等靠要的依赖意识,必然形成中国式的独生子女危机。


孩子孝顺父母说起来是天经地义的,是文明古国的美德,但是,尊重以后才能谈孝顺,把父母列在第10、第11位,谈孝顺还早了点。眼下,中国所谓的“孝子”,是父母孝顺儿子的意思:孝——子。


其实很多独生子女都被父母培养成了男女妈宝,所以年龄增长了,但是还是妈宝一个,总觉得爸爸妈妈的照顾是应当的。


不是子女不懂亲情,而是他们被培养成了妈宝,心理上还没有断乳。


要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合格的父母首先注重小孩的精神传承。



中国有一部教育主题的电影《无问西东》引发反思,其诠释了最本质的教育意义——不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真实。用对中国抗日有功的陈纳德将军的话阐述为“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底里给出的:真实、正义、无畏、同情。


最高级的家庭教育:让孩子自己做主


除了学校教育,片中也展现了不少值得学习的家庭教育细节。

 

最感人的片段来自米雪饰演的沈家母亲,她用自己克制的演技,诠释了一个伟大母亲对儿子最高级的教育让他为自己的人生做主。


在沈家母亲知道儿子有投笔从戎的想法,也没有勒令沈光耀退学,囚禁在家,而是说出这样的一段话:


“当初你离家千里,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你父亲和我都没有反对过,因为,是我们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


这段话,放在80年后的今天,依然在境界高度上,超越了90%的父母的教育理念,也正是这种打从心底的祝愿,让人分分钟泪奔。沈光耀牺牲后,镜头转向沈家门匾,写着大大的“三代五将”,说明沈家并非安逸求生的豪门,家族血脉里的“正义感”与生俱来。


另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家庭教育,来自张果果的父亲。张果果的父亲,从小告诉他:“做一个好人,要比做一个没原则的人,付出更多的代价,可是,做什么会让你真正开心,你要问清楚自己。”


生命是一种传承,教育亦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