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秦文学

 优雅a 2018-07-16

先秦文学的典型代表是《诗经》和《楚辞》,它们丰富多彩,奠定了我国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秦汉文学主要在辞赋、史传文、政论文和乐府诗歌等四个方面取得较高成就,在文学史上有深远的作用和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诗、赋、小说等体裁,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并奠定了它们在此后的发展方向。佛教对这一时期文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唐宋是诗歌的鼎盛时期。戏曲、说话等通俗文艺在宋代也有快速的发展。元代文学中最突出的成就在戏曲方面,后人常把“元曲”和唐诗、宋词并称。明清时期是市民文学发达的时代,小说、戏曲、民间讲唱发达,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大奇书。
  
  一.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是我国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作为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先秦文学丰富多彩、斑斓灿烂,奠定了我国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1.上古神话
  
  这些典籍主要有《诗经》《庄子》《韩非子》《山海经》《楚辞》《吕氏春秋》《淮南子》《风俗通义》《三五历记》《列子》等。其中,以《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的神话较多,尤以《山海经》》最多,而且接近上古神话的原貌。
  
  我国上古神话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是表现出了为人生、以人的生存为中心的原始艺术精神,展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艺术思维特征,对后世的艺术审美与创作产生了重大作用。
  
  二是在原始生产生活的斗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了无数神话中的英雄形象,逐渐形成了追求真理、富于理想、意志坚强、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三是成功运用了后世所说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拟人等浪漫主义手法。先民们在万物有灵的思维基础上,常常把事物拟人化,并对对象进行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描述。
  
  四是体现了悲剧美与崇高美的统一。
  
  2.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常称为“诗三百”。《诗经》中的作品,按照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即“王畿”之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由于其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诗经》的赋、比、兴成为后世诗文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并影响后代一些文体的形成。赋的铺排特征被汉赋加以充分发展,成为汉赋的主要特征之一;赋的直叙和白描写法,在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北朝乐府《木兰辞》、杜甫诗《石壕吏》、自居易诗《卖炭翁》等作品中得到继承和发展。《诗经》的以抒情为主的特征,成为中国诗歌的基本美学特征,而比、兴的烘托事物,富于联想、想象和夸张,使诗歌委婉含蓄、富有情味,恰好是抒情诗所必需的形象思维的一种有效实现方法。屈原《离骚》系列化地运用比、兴,是对《诗经》比、兴方法的发展。历代优秀作家无不运用比、兴,创作出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华美篇章。比兴手法已成为我国诗歌的一种基本表现方法,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民族特色。
  
  3.左丘明《左传》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是对编年体史书《春秋》进行详解的书。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说是左丘明,现在一般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这是春秋战国时期一种重要的思想进步。作者要求担负有领导国家责任的统治者,不可逞一己之私欲,而要从整个统治集团和他们所统治的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这些地方都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
  
  《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仍可说是中国第一部成熟的叙事性作品。《左传》注重故事的生动有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对《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奠定了我国史学文史结合的传统。
  
  4.气势澎湃的《孟子》
  
  《孟子》是记载孟子言行,集中反映孟子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全书7篇,261章。
  
  《孟子》文章雄辩,充满论战性质,表现出高度的论辩技巧。可以根据不同对象,掌握对方心理,善设机巧,层层紧逼,步步追问,表现出一种令人无可抗拒的气势。《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章与《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两文,就是体现孟子高度的论辩技巧的代表作品。
  
  《孟子》的论辩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或顺应对方心理,启发诱导;或迂回包围,引人人彀;或设问反诘,步步紧逼。文章因此显得跌宕多姿,富于雄辩性和说服力。
  
  《孟子》文章文采华赡,清畅流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很富于鼓动性。如“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在劝说齐王推恩保民时,对齐王的“大欲”先虚设了五个生活享受方面的问题,以一组排偶句式发出连珠炮般的诘问,文辞铺张华赡,酣畅淋漓,已造成蓄势,待齐王否认,孟子就倚势展开攻击,一针见血地揭露齐王真正的“大欲”是“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文章纵横开阖,气势很盛,如江河奔泻,词锋锐不可当,使齐王难以招架,只好俯首就教。
  
  《孟子》文章还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来说明事理,形象生动,引人人胜,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据近人统计,《孟子》全书使用的比喻,竟达159种之多。如《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章,以味美而为人嗜爱的鱼和熊掌为喻体,用“舍鱼而取熊掌”作为合乎逻辑和情理的推论基础,引出本体即文章的中心命题“舍生而取义”,文章由浅入深,并能引人人胜。《孟子》中的寓言也很精彩,如“揠苗助长”“齐人乞墦”等,就是构思新奇、描写生动、寓意深刻、讽刺辛辣的寓言名篇。
  
  5.色彩奇瑰的《庄子》
  
  《庄子》是庄子和他的后学者的哲理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52篇,现存33篇。全书分为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亲笔,外篇、杂篇则出自其门人或后学的手笔。
  
  《庄子》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很强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哲理,把文学和哲学融为一体,使深邃的哲理显得形象具体,充满情趣。如《逍遥游》为了阐明“逍遥游”(绝对自由)的思想,作者编织了大鹏乘风徙南冥、小雀翱翔于蓬蒿之间的寓言,暗示这种必须借助风力的“有所待”,并未达到逍遥的境界,为后文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逍遥境界铺垫,使读者从寓言的具体形象中更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无所待”思想。至于比喻,几乎通篇皆是,蔚为奇观。寓言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比喻,比喻这物质世界里没有绝对的自由。小的比喻只有一句或几句,如野马、尘埃、天之苍苍,深水负大舟、杯水芥为之舟、行路聚粮、朝菌、蟪蛄,螟蛉、大椿、彭祖、众人等都是比喻。这些比喻都是要生动说明大小之物都是“有所待”的。如野马、尘埃这样极纤细、轻微的东西,也必须靠生物之“以息相吹”,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大舟有待深水才能漂浮,而芥草杯水就能负载的比喻,再进一层说明万物与客观条件的依存关系。大小之物,尽管“所待”有多有少,但对外物的凭借和依赖都是相同的。这里以水比风,以大舟比大鹏,比中有比,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得出“风夕积巾: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的结论。全书运用大大小小、层出叠见的比喻,将抽象的思想形象化,显示出高超的说理艺术。
  
  《庄子》和《孟子》都善用比喻,但两者的比喻在创作方法和效果上存在着差异。《孟子》的比喻是现实主义的,如“齐桓晋文之事”章中的“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等,《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章中的“舍鱼而取熊掌”,都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可感的事物;而《庄子》设喻的本体多是奇特怪诞的事物,有很大的虚拟性,取材神奇,似喻非喻,似真非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中的鲲鹏、大瓠、大椿,《应帝王》中的倏和忽等,都是一些世间并不存在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从运用比喻的效果看,《孟子》中的比喻贴切巧妙,主要用于说明事理,使文章引人人胜,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以“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为喻,说明齐王“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的原因,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而取义”。这些比喻都非常通俗明晓,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而《庄子》的比喻,固然是为阐发其深奥的哲理服务,但往往并不直接道破其旨,重在对丛集迭出的比喻作精确传神的描绘,造成一种奇幻的境界,使人心驰神往,深思方能悟其喻义。例子除上文所述《逍遥游》具有这一特色外,另如《养生主》以“桑林之舞”和“经首之会”描绘庖丁解牛时发出的声响,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种美妙的艺术境界,启人领悟顺应自然方能达此佳境。
  
  6.辞采绚烂的《楚辞》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本义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以及汉代人模仿该诗体的作品,书名题作《楚辞》。
  
  《楚辞》是中原文化和楚国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它的产生和成熟,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一方面,楚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又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这种南北文化的交流,为楚辞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楚国的现实,屈原在政治上的遭遇,他的非凡的文学才能,并重视向民歌学习,便使他能够创造出“骚体诗”。
  
  7.屈原《离骚》
  
  《离骚》的艺术成就,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者形象。长诗热情地歌颂了诗人忠贞爱国、同情人民以及与邪恶势力进行顽强斗争的高洁情操,从而使诗人屈原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位不朽的爱国诗人的典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是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离骚》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它吸收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它不是用直接的形式来表现现实和作者的理想,而是更多地通过幻想的形式来抒写。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将现实的事物,寄托在超现实事物的形象之中,因而使作品产生了离奇曲折的情节和奇丽异常的艺术形象。这样,不但深刻揭露了现实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强烈愿望,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是发展了比、兴艺术表现手法。在这里,比兴已不局限在修辞手法与遣词造句上,它渗透在诗篇整体的艺术形象构思中。诗中用众多比喻构成一连串的艺术形象。这些比兴形象是互相关联的,诗人借以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使人通过草木的形象联想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社会内容。这样,不但使诗篇文采斑斓而且创造出一种寄托幽远、耐人寻味的意境,开拓了我国诗歌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境界。
  
  四是创造出新的诗体形式和精美语言。《离骚》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汲取了楚民歌的韵调与句式,把诗句加长,结构扩大,既增加了内涵容量,又增强了表现力。在语言运用上,《离骚》大量吸收楚国民间方言,特别是“兮”字的运用,增强了诗的抒情气氛,增加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8.铺张扬厉的《战国策》
  
  《战国策》文章特点首先突出地表现在谋臣策土纵横捭阖的言谈论辩上。他们喜欢夸张渲染,放言无惮,甚至危言耸听,大多辞情慷慨,具有气势雄壮、纵横驰骋的特点,形成了不同于《左传》辞令的从容委婉的雄隽风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