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长江石系列化专题赏玩

 昵称34341094 2018-07-16

              


住在乐山的台湾尤俊平先生,与我同岁,是台湾老一辈的奇石玩家。每到乐山,总要去拜访,聊一聊石头。尤先生在玩石上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有他个人风格,因此我们还算谈得来。有一次,他谈了一件趣事,印象深刻:某宝島石界大咖邀他去赏石,看完主人的藏品,坐下来喝茶聊石。主人问,老尤:“你看我的藏品怎么样”?他回答:“我看到了你藏石的气派,但没看到你藏石的品味”。这段对话好久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回响。

作为一个奇石收藏家,家藏精品重器足以人仰视。但若藏品雅俗混杂、良莠不齐,或藏品之间不能贯穿一种自己独到的理念,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便难体现出个人品味来。所以,克服藏石品级落差,或做专题藏石,一直被认为是提升藏石品味之举。在赏石界,专题收藏氛围不浓,以前的传统专题选择比较局限,如【十八罗汉】、【十二生肖】等。都只专注文化主线,对艺术风格的对立统一关注不够。因题材传统缺乏新意,选材路子窄,有的形象重复,品质落差大、缺乏整体和谐,因此成功案例极少。



長江石的石种非常丰富,各个石种的审美特征又各有不同的特点,而各个石种的代表性精品都具有独立的个性,各有突出的亮点,彼此不可类比。长江石的总体特征是内敛的,很难有某个精品石特别耀眼,有举世震撼的霸气,能够一石成名天下惊。但是,石界一直把眼光盯住所谓的少数尖货,对题材内容的广度、艺术表现的宽度,关注面都比较局限。往往以“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价格,买下的重器,未必就特别出类拔萃、比其它精品石更胜一筹、而凭此便独步石界。

与此相反,如果拓宽长江石各类内容表现的关注面,以好的理念、好的选题,组织系列性专题收藏,则会是另一种境界。让藏石贯穿一种文化脉络,贯穿个人的赏石风格,体现出自已的眼光,体现出自己对藏石品质的整体把握,而不是雅俗错杂、大起大落,仅仅是名石的堆积。整体风格的连贯性与整体品质的一致性是藏家水平的体现,相信更值得让人称道,也更有看头。真正的玩石行家,已不满足于看几件轰动一时的精品。所谓“内行看门道”,更愿意看到不同的赏石思路,看到藏石风格中体现的文化素养与独到审美眼光。我想,尤俊平先生所说的藏石“品味”,便在于此吧。



收藏界也讲究专题收藏,可见成功的专题收藏的确可以提升藏品的分量与主人的品味。

据复旦大学出版的《百年收藏》记载,廿世纪古瓷收藏举世闻名的大家仇焱之,精心专攻明瓷。并将所有的明代年号款瓷都收齐了,独缺“建文”年款,深以为憾。“建文”年号仅用了四年,因此“建文”年款瓷非常珍稀,到民国年间真正的“建文”年款瓷器只有一只笔架,绝世孤品,极为珍贵。但在藏家谭敬手里,要想购得谈何容易。这件事竟成了仇焱之的一块心病,为了这个心愿,最终他以独缺“建文”年款的全套明代官窑瓷器,換取了这个笔架,完善了他的明代年款瓷器收藏专题。这便是专题收藏的魅力,在当时上海收藏界是一件了不起的豪举。*赏石同属收藏领域,收藏界成功的案例是值得赏石界借鉴的。

有一位认识的古陶瓷收藏家阎焰先生,系列专题收藏磁州窑红绿彩。藏品虽不是宋代“五大名窑”、明清官窑那类耳熟能详,人人追捧的名品尖货,但因他研究深入,藏品具有系统性,学术成就非常突出,当然品味也是没得说的。阎焰先生现在是望野博物馆馆长,古陶瓷收藏界鼎鼎大名、很有影响力的学者型藏家。




长江石的“文气”近年来受到石界的重视,它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丰富的艺术表现,适合作各种文化或艺术的系列专题收藏,是长江石独特的优势。2013年我们以孔子文化为主线,按孔子的事迹、典故、语录等选择相应的长江画面石来表达,在山东曲阜孔子文化节作了一次《儒风石渐》专题展。因为做了较长时间的准备工作,虽是第一次探索,但在孔子文化节与赏石界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来仔细观察分析,因为长江石具有题材内容与图案形式变化的丰富性,可以搞很多各式各样的专题。文化的、艺朮的,大的小的,搞专题收藏、专题展览都大有可为。

长江石系列专题的挑战性在于既贯穿文化脉络主线、又达到艺术风格一致,这是高难度的,当然便是高品位的。这是理念、眼光、实力、魄力的综合体现。单纯的文化主线专题,往往依靠石主讲故事而整体视觉效果不佳,观者需要说服,但美是拒绝说服的。所以,完美的系列专题藏石如一首交响乐,整体和谐有主旋律。不成功的藏石专题则依靠插标签,拔掉标签便让人如坠五里云雾,难辨所以。这其中,专题的选择是有考究的。



先说说文化专题,最常见的、大家所熟知的文化专题如十二生肖,整个赏石界至今鮮有成功的作品。为什么,专题路子太窄、内容太具体,几乎所有做出来的这个专题,费了劲却没看头。试想:十二种动物,图形简单具体、高矮胖瘦、长短大小,除了文化概念的串接,形式表现上互不相关。这个专题做下来,只要一两个品质不够,整个专题便大大降格,而十二个动動物又缺一不可,必须凑齐。与此类似如十八罗汉、十二金钗之类都不是好选题,因为都是人物,必须性格鲜明而且互有呼应才算成功。而此类人物石但凡精道必是高价,凑成良莠不齐的专题,即便其中有首屈一指的拔尖精品,也是徒增遗憾的。

说得这么难,那系列专题藏石还有什么好做的呢?有,关键是思路。我们稍加注意便知道,张大千、徐悲鸿、齐百石、黃宾虹、吴冠中,都是顶级艺术家。不论画什么题材,他们各自的作品都不会与别人混同。他们一生的作品,无论什么题材,其实都是他的艺术系列。放到长江石上来讲,也就容易明白了,就是文化专题的内容要宽,艺术表现才好兼顾。比如道家文化专题,道教名迹、名山、名观,仙道神话人物、体现道家丹道修炼的一应图案,仙鹤、寿龟、白鹿、八卦、太极等等图案,皆可以入专题。除老子之外,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又可以不断充实内容,既宏大、又深邃,又好控制风格的整体统一性。类似的如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之类主流文化专题。也可以做地方区域性专题,民族文化类专题等。如大美四川专题,不仅风光风物,历史名胜,历史名人等皆可入专题。类似全国各地都可做出内容不同的系列专题,就不用一一列举了。



再有一类就是以艺朮为主线的专题。此前本人已发表过两篇相关内容的文章,《文人画与画面文人石》、《应物观化,美在意象》,两篇文章都是从艺术风格的主线着眼的。但这只是众多可以实施的艺术专题之一,而且文中所例举的石头,也仅是众多同类风格石品中的极小部份。本文探讨的是系列专题藏石的思路,艺术类专题范围太广,如抽象、写意、当代之类,大可挖掘,但凭个人的兴趣喜好选择。还可以按不同情调确立专题,如清新的、古意的,泸州百合的“花香四季”专题,就从人们不关注的地方,做成了特色鲜明、别具一格的专题。

长江石系列化专题赏玩,既能玩出文化艺术特色,也能玩出自己的品味,更能促进市场活力,是赏石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若如此,则赏石界必将藏出一座座的高峰来,让人仰望,让赏石文化的发展不负这个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