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绿地做小镇的秘密经验,首次全面公开!做小镇值得一学

 青青百合图书馆 2018-07-16


特色小镇目前很热!不过很多房企还处在观望状态,他们在等,希望模式完全成熟心里有底之后再上马。

这种想法其实是错的,因为模式完全成熟的时候,先行者们的布局已经完成,跟进的最多只能分一碗汤喝。


绿地无疑是小镇的先行者,他们在15年前就开始做小镇了,其花桥小镇已经非常成熟。

国家提出“特色小镇”概念后,绿地把小镇立为集团层面重点发展的战略,他们在开发的不同品类的小镇,已经有15个。绿地内部已经积累下一套比较完整的做小镇的经验和方法论。


从3个层面深入了解了绿地做小镇的经验:


战略决策层面:为什么要说特色小镇会很有前途?值得重兵投入

项目开发层面:开发小镇,需要土地、产业资源、钱、团队。怎样才能拿对地、聚集产业资源,让钱滚动起来,让团队有的放矢?

项目运营层面:小镇不能一卖了之,需要长期运营,并在运营过程中不断收获。怎样才能运营好一个面积很大、产业众多的小镇?


下面是关于这3个层面的详细分享。


1


为什么说特色小镇会很有前途?


与特色小镇相关的,主要有四类主体:

地方政府:他们提供土地和发展政策;

开发商:他们开发运营小镇;

产业企业:他们入驻小镇,提供税收,创造工作岗位;

在小镇工作生活的人。

如果这四类主体都非常需要特色小镇,那么特色小镇就会很有前途……


一、对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来说:“土地财政”不可持续,通过产业获取税收成必然选择


大家都知道,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卖地。


而跳出土地财政的办法,就是:

不再做“卖地-盖住宅-卖住宅”的一锤子买卖,那样只能获得一次性的土地出让金。

转而要求房企拿地后做工业、商业、公寓等,持续持有运营,这样,地方政府也就有了持续性的税收!


二、对于房企来说:旧有模式持续增长难、风险大,需要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我国新房市场总规模已基本见顶,会在高位运行几年,但不会有大幅增长了。

因为上面说到的原因,加上中央提倡“租购并举”,一二线可用于销售的纯商品房用地的获取越来越难。

未来,想继续上规模,就得看存量、看产业,而通过特色小镇拿地就相对容易获得批准。

就风险防范来说。

做纯住宅,始终存在调控风险,国家政策从一线到二线到三四线层层推进。

没有特色的复制,市场竞争也将非常激烈。而特色小镇则是方兴未艾的。


三、对于产业企业来说:只有小镇才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才能形成新的聚集


产业企业有强烈的扎堆需求,因为如果一个小镇里有某产业的整条产业链,那么小镇上所有企业的生意无疑都是是十分好做的,合作也很高效。

但是,因为空间有限,城市中心想形成新的产业聚集,很难很难。但是小镇却可以。


四、对于个人来说:在小镇可以获得另一种生活


对于个人来说,在一二线买房成本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而三四线的家乡又没有合适的工作机会,和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

一二线周边的小镇,会有更低的生活成本、更好的的环境,也可以从一线导入最好的医疗、教育资源。


从上面四个方面来看,小镇有前途,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怎么才能做好小镇开发呢?


2


做好小镇开发的4个关键

拿对地、聚集产业资源

让钱滚动起来、建设专属团队


房地产开发的关键因素,在于土地、资金、团队,而特色小镇还多了一个:产业资源……


一、做特色小镇,拿对地的5个必要条件


特色小镇的拿地,和一般项目拿地,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具体来说,只有满足下面三个必要条件,才能拿对地做好项目。


1、出发点:是做好产业,而不是以产业为幌子;否则在与政府“对赌”中会输得很惨


有的房企希望以“产业小镇”为幌子拿一些便宜的地,然后盖住宅来卖。这在过去粗放管理的时候也许能在部分区域蒙混过关,现在则完全不可能了。

   

而且,地方政府能够判断你是否有导入产业的能力,以及产业的成熟度如何,而不会听你讲故事。不同地方的地方政府,都会有一个主导产业发展的官员,他的专业能力是很强的,他能甄别出你的技术和能力。


和政府谈判之外,收并购也是获取小镇地块的一种方式,收并购获取的项目土地一般拿地早、地价便宜、优惠力度更大。


2、城市选择:寻找能与地方政府的产业导向密切配合的地方


如果你家企业在某个产业上有优势,就要寻找重视这个产业的城市或区域拿地。

你的产业匹配地方政府的产业方向,他就愿意和你深入合作。否则,除非你实力特别强,地方政府是不会接受的。


3、位置选择:要享受大城市的辐射、交通便利


具体多远合适?要看城市。二线城市,辐射力相对弱,就要近一些,最好是郊区。


距离和交通的方便程度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有轨道交通,远一点问题也不大。


下图是绿地杭州湾滨海新城的区位展示,实际上它同时享受上海、杭州、宁波的辐射。


4、要有与产业相关的核心资源


比如,如果小镇最开始的出发点,就是承接大城市的溢出,那么距离和交通就是核心资源。

再比如,文旅小镇,景观资源、历史资源就是核心资源。

而产业小镇,附近区域相关的产业资源就是核心资源。

因为产业小镇只能是集聚产业资源,而不能完全凭空去创造资源。

如果当地人口流失严重,或产业基础为0,不管多强的企业,去了也只能失败。


而绿地雪野湖小镇,也是做多个主题产业,其中做康养旅游产业,就是因为区域内有湖、古长城、峡谷、古村落等资源,如下图所示:



5、地块规模:一般在1500亩-20000亩之间


小镇规模大了,边际效应才会大一些,能导入的资源也会多一些,小镇的优势才会出来。

小镇的地块,规模至少要1500亩。3000亩左右的特色小镇,一个主导产业就够了。而5000亩的特色小镇,如果引入的是新兴的产业,后续发展前景很广阔,一个产业也够了。

而产业如果相对成熟,或者产业链没那么长,5000亩以上就可以考虑引入2个以上的产业。

当然,现实操作中,地块是分批拿到,分期开发,最后连接起来的。


二、房企如何集聚产业资源


前面已经说到,拿地时地方政府最看重的,就是产业能力,也就是集聚产业资源的能力。


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能力?绿地认为有3种模式:


1、通过股份合作,直接获得产业能力


这个一般有2种模式。

第一种,双方合作,成立新公司。比如绿地就和一些高校、研究机构合作成立有新公司。

第二种,入股相关产业公司。房企有资金、有系统,而发展很快的高科技企业恰恰需要这二者。绿地就曾入股几家新兴的著名高科技企业。


2、搭建平台,为新兴概念落地提供帮助


一些的新兴的概念,比如说像区块链,后续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但是中间缺乏一个高科技技术跟现实生活的应用关联,也就是缺乏落地实践。


具体举例来说,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基本成熟,但现实道路的基础设施系统性跟不上,很难上路。而开发商则可以在小镇里专门建设一二条专用线,用来实践。


3、链接各种资源,引入有需求的公司


就绿地的经验来说,有以下一些渠道。


绿地内部也有创投基金,会和小镇项目方内部对接,看基金投过的项目适合哪个小镇。而外部的基金公司、创投公司也会和绿地合作。

绿地集团会跟一些高校签战略协议,引入资源,比如复旦、交大、同济等等。

绿地整合、导入产品、配套等资源的渠道,如下图所示:



三、要有资金实力,还要让钱滚动起来


小镇的开发周期比较长,占用资金比较多,所以做小镇一定要有比较强的资金实力。

而为了减轻资金压力,就需要让钱滚动起来。


产业、商业相对成熟以后,租金、服务收入就形成了稳定的现金流。

而如果入驻企业里有看上去比较优秀的,也可以通过入股,在该企业发展以后获得回报。

持有物业租金稳定之后,就可以逐渐产生溢价。

许多地方的政府会进行一定的税收返还,有一次性的,也有逐年返还的。

小镇的盈利,主要来自:租金 服务收入 物业增值 投资入驻企业 政府政策补贴返还。


租金服务收入相对稳定、物业增值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接下来就可以变现。变现的方式,有以下一些:


1、直接出让股权变现


既然持有物业已经有了稳定的租金收入和升值预期。那么就会有很多人找上门来,要求购买项目股份,这时候,出让股权就可以直接变现。


2、通过股市、金融产品变现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发布下属项目的业绩,通过市值管理变现。

而通过发行REITS等金融产品,也可以把持有物业变现。


小镇是不同于住宅快周转的一个新市场,是因为快周转市场未来容量有限、有风险,才开辟的。

小镇的开发团队,要秉持完全不同的开发逻辑……


四、小镇开发必须让团队接受全新的理念,实行完全不同的考核


让过去做住宅开发的团队直接去做小镇,是存在风险的。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心里老是想着过去的简单的快周转模式,觉得做小镇太慢,赚钱也少。

小镇的开发团队,应该是完全不同的,重新成立的开发团队。


这个团队在利润之外,还应该有别的成就感:

做小镇就像造一座城,自己可以创作的部分很多,其社会影响力是完全不同的,还可以带动几千上万人就业。

这个团队的考核,也应该是和住宅开发完全不同的……


3


做好小镇运营的4个关键

多团队分工运营;

建立差异化的考核机制

核心、配套产业保持稳定;

别的产业优胜劣汰


对于小镇来说,如果没有持有部分的运营,那么销售部分的盈利也是不能实现的。

绿地目前对于运营的心得有以下一些……


一、一个团队开发、多团队运营,运营团队在开发设计阶段就提早介入


一个小镇,除了主产业,还有一些别的产业,每个产业都很专业,所以其运营团队,也应该不止一个。

绿地的一个小镇有4个运营团队。因为它有3大不同产业板块,如下图所示:



因为每个领域都很专业,所以运营团队需要提前介入,在开发设计的阶段,就由日后运营团队的成员来指导设计,出设计任务书。大家都输入自己的要求,最后开发团队得出一个结果,去完成项目的开发建设。这个阶段,运营团队没有正式组建,进行建议的人还可能包括外部专家。

而项目开发完成之后,各个运营团队就正式组建完成,开始分头运营。


二、每个小镇会有一个运营总协调;不同团队和岗位考核机制完全不同


有的项目可能有三四个运营团队,分别在不同的模块,需要一个运营总,在中间进行协调处理。


小镇是一个生态的总体,有的部分见效快,有的部分慢一些,有的部分是核心产业,有的则是配套。


不同的部分,需要不同的考核机制。考核的标准,根据前期的测算和定位,完成整体运营周期的规划和成本核算,最后作出。


下面是绿地一个小镇的板块划分:



三、核心产业不变,保证基本配套


小镇的核心产业,一般都不变的,所以需要在最开始就完全考虑成熟。

一方面,核心产业是与当地政府协商合作的基础,不能变。

另一方面,某些核心产业的空间,是定制的,拿来做别的产业也不合适。

比如物流产业的专用园区,拿来做别的产业会很奇怪。汽车产业的厂房很高大,做别的很浪费。


小镇的配套产业,需要完善,中间也不能变。


四、非核心产业,优胜劣汰,最终形成生态


而并非核心产业及核心产业关联产业的,则要采取优胜劣汰的措施。

每个小镇,一开始可能设定了十几个板块或者六七个版块。真正运营起来会发现有些东西和当初设想的不太一样,或者时代发生变化了产业也变化了。

就像商业综合体根据经营情况,会不断更换内部的店一样,小镇也可以不断更新内部的产业板块。

之所以要如此,是因为小镇本身的一个优势就在于:


它不是自然形成发展的,因为企业设立了目标,所以能够导入更好的资源、更先进的一些服务方式和理念,从而吸引更多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