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康熙釉里红子孙万代葫芦瓶,画意古朴自然,线条简洁流畅

 爱拍北京 2018-07-16

葫芦,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吉祥寓意的典型代表,其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源远流长。在对殷墟出土甲骨的考证中,就有学者提出过甲骨文中有代表葫芦的文字出现。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也有大量对葫芦的记载,如《邶风》中的“匏有苦叶,济有涉深”;《卫风》中的“齿如瓠犀”;《幽风》中的“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小雅》中的“南有木,甘瓠累之”等,可见,中国人对葫芦的认知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积淀。葫芦,寓意吉祥,“葫芦”与“福、禄”谐音;形状又与“吉”字相类;其腹内结子繁盛,象征多子;藤蔓绵延,“蔓”与“万”押韵,“蔓带”即与“万代”谐音。故葫芦一身承载了中国人期望福禄双全,子孙万代,大吉大利,世世荣昌的美好愿景。

作为众多吉祥寓意的载体,葫芦型器物深受历朝历代所垂青。此件清康熙釉里红子孙万代葫芦瓶,造型端庄,小直口,束腰,双球腹,平底,沙底无釉露胎,修胎严谨,胎质细致坚实,胎釉结合致密,釉面洁白,质地匀净,釉质肥厚,莹润如玉。此瓶瓶身釉里红描绘缠枝藤蔓葫芦花果纹,画意古朴自然,线条简洁流畅,布局疏密得当,绘工柔美雅致。康雍时期,许多宫廷内器摹明初之风骨,此件葫芦瓶纹饰便颇具明初绘画装饰风格。该瓶釉里红发色稳定,明快艳丽,体现出窑工对火候极高的控制能力。釉里红创烧于元代,但在当时多作为色块点缀,极少具象成图案。至洪武时期,虽开始使用釉里红直接描绘画面,但无奈釉下铜红在高温中发色极不稳定,对窑室还原气氛要求甚高,所绘纹饰欲鲜艳则晕散,欲清晰则灰暗,难以控制,佳作难觅。直至永宣时期,才可烧出发色稳定呈色上佳的釉里红器,真正形成了釉里红烧制的第一个高峰,但产品极少。进入空白期直至晚明,釉里红烧制工艺几近消失,瓷器所用红色大多用矾红彩描绘,虽工艺简便,但矾红远不及釉里红亮丽细腻。清初康熙官窑制度的恢复,使得釉里红烧制焕发了第二春,工艺水平直追宣德,有过之而无不及。无论体型硕大的卷缸还是小巧玲珑的案头文房,对釉里红发色的控制都炉火纯青。本件釉里红葫芦瓶虽无款识,但从其工艺水平可推断,其应为康熙一朝早期官器,为此类器物之佳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