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情节的技巧 主讲:李景宽

 tnj660630 2018-07-16

情节是记叙文内容构成的一个要素,也就说,凡是记叙文都离不开情节。情节的构成离不开事件、人物和具体情境。情节具有一定的长度,它好比一段链条,包括头、身、尾三个组成部分,细分还可分得更细——

情节的基本模式:情节=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那么,事件和情节有什么区别呢?

事件和情节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因果关系上,有个很经典的例子:“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了”——这是事件;但“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这是情节。事件不具备因果关系,而情节具备因果关系。“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了”——这个事件中,国王和王后先后死了,没有因果关系,也就是说,王后的死与国王的死没有什么关联。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伤心而死”,王后的死是因为国王的死,使她伤心而死,这就有了因果关系。所以,没有因果关系的叙述是事件,而有因果关系的叙述是情节。我们要想把事件变成好看的情节,就必须让事件中的人物之间的行为构成因果关系。

举个例子,昨天早上,强强和娜娜都骑自行车上学,娜娜迟到了,而强强没迟到。这个就属于事件,不属于情节,因为娜娜的迟到,与强强的没迟到不构成因果关系。

如果事实是这样的,他两家都住在一个小区,他俩的自行车都放在存车处,强强偷偷把娜娜的车胎气给放掉了,强强骑车没迟到,而娜娜迟到了。这就构成了因果关系,成为情节。

请看这段情节链条:

1、强强背着书包在自行车存放处推自己的自行车,发现了娜娜的自行车,他坏笑了一下,看看左右无人,蹲下身把娜娜的自行车后胎的气放掉了。

2、娜娜背着书包到自行车存放处拿钥匙开了自行车,推车走了出来。

3、强强骑着自行车行驶在上学的路上,还回头看了几眼。

4、娜娜骑上自行车,感觉自行车转得很滞,跳下车,发现后胎没气瘪了,只好推着自行车回存放处。

5、教室里,老师正讲课,强强往教室门口方向看。娜娜背着书包呼哧带喘地进来。强强掩嘴坏笑。娜娜憋着一肚子火,已经知道了是强强干的。

那么,强强为什么要搞这个恶作剧呢?因为前天在教室上自习,强强有道题不会,向娜娜请教,娜娜忙着写作业,没有告诉他,他挺生气,决定报复一下。这就出现了昨天早上发生在小区存车处的那一幕。

请看这段情节链条:

娜娜推着被放了气的自行车回到小区自行车存放处,向看车的老爷爷借了气管子,当她打气时,车胎不进气。她把气门芯拔下来发现那截软皮管不见了。她在车子原存放的地上寻找,终于找到了。她断定有人故意干的。

    2、还气管子时,娜娜向看车的老爷爷询问,老爷爷向她提供线索,比划着:有个背双挎书包的男生曾蹲在在这台车前不知干了什么。娜娜深思,出现背双挎书包的强强影像。

3、课堂上,强强不安地偷偷看娜娜,娜娜在座位上不动声色。

4、下课了,娜娜揪着强强的衣领要去找班主任老师告状,强强只好认错,请求原谅,娜娜没有表态,看强强挺不安的样子。

这个情节发展到这还没有完,还在继续发展。

请看这段情节链条:

1、放学了,在学校自行车存放处,强强发现自己的车子不见了,大惊失色,娜娜推起自己的自行车没有理他。

2、娜娜推着车子走出校门,强强跟在后面。娜娜骑上车子,强强一蹿高坐在后座上,娜娜赶他下去,他赖皮赖脸不下去。

3、驶进了小区,强强跳下车,向娜娜道谢,娜娜没理他。

4、在家里,强强正写作业,爸爸回来了,他向爸爸述说自行车丢了。爸爸笑了,掏出车钥匙向他说出真相。

5、闪回。爸爸到学校自行车存放处找到强强的车子,掏出备用钥匙,将车子骑走。

6、闪回。傍晚,爸爸来学校送车子,发现放学了,急忙骑车回家。

这个情节发展到此还没有完,请看后面的情节链条:

1、早上,娜娜背书包来到自行车存放处,发现强强蹲在她的车子跟前不知干什么,她要抓“现行”,悄悄来到强强的身后,却发现强强把气管子端部夹在她的车后胎气门上,然后打气。

2、强强发现了娜娜,向她解释,娜娜笑了,二人笑着击掌。

同学们,从这个围绕自行车展开的情节中,我们不难看出,情节不是固体状态的,而是流动状态的,波浪式的。情节最忌讳的是一条直线,平淡无奇,缺少波折。情节应该是变化的,曲折的,带有波峰浪谷的。刚才讲的围绕“自行车”发生的系列情节就是发展变化的,曲折的。它的起因是强强向娜娜问一道题,而娜娜忙于写作业,没有告诉强强,引起强强要搞个恶作剧的想法。

情节发展的第一步,是第二天早上,强强把娜娜的自行车气门芯软管拔下来扔掉了。

情节发展的第二步,是娜娜发现车胎没气的原因,找到了那截软皮管,通过看车老汉提供的线索,知道了是强强所为。

情节发展的第三步,是娜娜上学迟到了,下课后,娜娜扯着强强要找班主任老师告发,强强不得不承认错误。

情节发展的第四步,放学后,强强的自行车不见了,强强向娜娜求援,要坐娜娜的自行车回家,娜娜不理他。强强死皮赖脸坐上了娜娜的车货架上。

情节发展的第五步,强强知道了自行车是爸爸骑走了。

情节发展的第六步,是第二天早上,强强给娜娜的自行车打气,引起娜娜的误解,误解解除后,二人言归于好。这个“自行车”的系列情节有六个波峰,可谓起伏跌宕,曲折动人。

结尾的地方,娜娜发现强强又蹲在她的自行车跟前以为他又要搞恶作剧,于是,想抓个“现行”,到跟前一看,原来是强强要给娜娜的自行车后胎补气。这个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强强是个好孩子,知错就改。娜娜这才原谅了强强。

一般来说,好的情节结尾处都具有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

还有,当我开始讲述的时候,没有从起因讲起,而是从搞恶作剧讲起,讲到中间部分,才插叙强强为啥搞恶作剧,原来自习时向娜娜问一道题,娜娜忙于写作业没有告诉他,他便产生了搞恶作剧的想法。所以,在情节叙述时,为了更能吸引人,可以从情节的某一段讲起,这段应该最具有戏剧性然后,在必要处插叙起因。这个“自行车情节”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它反映了“同学友谊十分重要”的大主题。大家懂了吗?

我把情节归纳出“四个贵于”:情节贵于曲折;情节贵于意想不到;情节贵于合情合理;情节贵于以小见大。下面我分别说一说。

第一个,情节贵于曲折。情节要想曲折,就要在人物关系上设置矛盾。刚才讲的强强和娜娜之间,如果强强向娜娜问一道题时,娜娜给他讲解了,就不会有后面一系列的情节发生。正因为娜娜没告诉他,强强生气了,才搞了恶作剧。那么,强强的报复行为把娜娜知道了,下课时才有了娜娜揪住强强衣领要去找班主任告状。另外,之间的矛盾,是由不同的性格决定的。如果娜娜性格比较懦弱,她知道了是强强把她的车胎气放掉了,也不敢招惹强强,也就不会有后面的情节发生。娜娜虽然得理不饶人,但她不是小肠鸡肚的孩子,当她看到强强从双杠摔下的时候,主动去搀扶强强,使强强受了感动,放学时,他的自行车不见了,是坐娜娜的车回来的,尽管娜娜赶他下车,他也没下车,娜娜也没有坚决不让他坐车,才有了强强早上给娜娜的自行车打气的行为,有了这个行为才使二人言归于好。

第二个,情节贵于意想不到。往往情节的发展要出人意料,这样才有看点,假如读者都想到了后面会怎么发展,那就没有悬念了,勾不住人了。放学了,强强的自行车不见了,这是读者意想不到的。那么,强强的自行车究竟哪去了?作为悬念勾着读者的心。

第三个,情节贵于合情合理。情节发展合情合理,故事才立得住,经得起推敲。强强为什么搞恶作剧,是因为向娜娜问一道题,而娜娜忙于写作业,没有告诉他,使强强很生气。第二天到存车处取车时,看见了娜娜的自行车,他给娜娜的车子气门芯给拔了。这是合乎情理的,强强的报复属于孩子之间的恶作剧。后面,放学了,强强的自行车不见了,原来是爸爸着急用车子,给骑走了,用完送回来的时候,已经放学了。这样,情节合情合理。

第四个,情节贵于以小见大。同学们的记叙文往往都是生活小事件,但是,要想使文章主题深刻,必须是以小能够见大的小事件。什么才是以小见大呢?就是你选择的小事件里面要体现某种精神。强强和娜娜关于自行车的系列情节,从发生、发展到结局,体现了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精神,这就“以小见大”了。如果挖掘不出某种精神,通过故事情节起到某种警示作用,也属于“以小见大”。比如写“碰瓷”,亲生父亲逼迫孩子“碰瓷”,丧尽天良。这样的故事情节是带有批判性质的,它起到了警示性作用,也是“以小见大”。

总之,记叙文中的情节是有一定长度的链条,它是由头、身、尾三个部分组成的。事件要想构成情节,必须有因果关系。情节贵于曲折,贵于意想不到,贵于合情合理,贵于以小见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