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岸丨“巴渝十二景”黄葛晚渡

 安橋8898 2018-07-16

“黄葛晚渡”属古“巴渝十二景”之一。位于重庆长江大桥南桥头的长江边。古时候,南岸地区古树参天,山高地险,“涂山古刹”隐居云雾山中,犹如仙境。人们来往大江南北,都必经黄葛渡口乘舟而过。

南宋名臣余玠曾镇守重庆府。某天他站在江边,顺着龙门浩的方向,眺望滚滚长江东逝水,水连天,天连水,水天一色,不禁心旷神怡,而近在眼前的黄桷树下,很多贩夫走卒放下挑子,拎包妇孺翘首期盼,等待渡船,怡然自得。看到一片祥和的情景,诗人兴致勃勃留下了贴近平民生活的写实之作——《黄葛晚渡》:

龙门东去水和天,待渡行人暂急肩。

自是晚来归兴急,江头争上夕阳船。

重庆有这样太平宁静的平民生活,这在战乱频频的南宋,十分可贵,应归功于余玠治国理政有方。

余玠为南宋的军事家、政治家,湖北蕲州人,出身寒门,以抗击蒙古军屡立战功,升至高级将领,1242年宋理宗召见,愿以恢复全蜀为已任,授四川安抚处置使,兼知重庆府,即四川、重庆的最高军政长官。

余玠入川,开府重庆,并将四川首府由成都迁重庆,在全川张榜招贤,整顿吏治,严肃纲纪,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组织屯田,发展生产,采取多点筑城建寨的防御体系,对抗蒙古军,即在沿长江、嘉陵江这样若干有水源的险要山头筑城建寨,成为积粮屯兵保民的要塞,全川建有合川钓鱼、凌云、大获、白帝、神臂等20余城,发挥了四川多丘陵,可以以步制骑,据城抗蒙,使蒙古军无从发挥骑兵在平原作战的绝对优势;各城寨之间可坚守,可相互支援袭击敌人。余玠率军与蒙古军作战数十次,多获胜利,治蜀十年,重庆和四川多数地区保持了安定和繁荣。1253年奉诏回京,出行之前暴卒,有服毒自杀之说,享年54岁。建城筑寨的军事防御体系起了很大的作用,钓鱼城坚守了36年,泸州神臂城坚守了35年;1256年蒙古大汗蒙哥战死在钓鱼城下,余玠的政绩战功永垂青史。

长江的江心有大洲(今称珊瑚坝),渡船曲折弯绕,方到对岸。每当烟雾苍茫之际,远眺往来木船,恍如秋叶。过去在渡口旁边有一棵巨大的黄桷古树掩盖渡口,景色宜人。

据说这棵黄桷古树在1968年遇洪水受损,1972年文革期间被砍毁。1980年10月1日,在古渡处建成通车一座雄伟壮观的重庆长江大桥,横跨大江南北,车辆行人,川流不息,成为主要的交通干线。

不知道这是巧合之作,还是故意而为,或者这个地方天生就是“渡”人之处呢?有一个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可以佐证。

相传:以前江心洲上住着一户人家,以打鱼为生,家有一女,芳龄十八,芳名珊瑚,生得乖巧伶俐、秀外惠中。珊瑚姑娘心地很善良,经常帮助那些需要渡江的人。一日,有个书生上京赶考,路过此地,珊瑚姑娘便用渔船载他过江。谁知渡到江心之时,山洪爆发,汹涌的江水把船掀翻,连船带人卷入江底。珊瑚姑娘为了搭救书生,自己化着一片沙石,将书生托出水面。书生感其救命之恩,放弃了京考,为了长久的在此守望着这片沙石,他变成了一棵黄桷树。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珊瑚姑娘,就在这个地方开设了渡口,并将这片沙石取名叫“珊瑚坝”。

巴县知县王尔鉴是一个洞察力极高的人,岂能放过这一有趣的佳景?于是,将此定为《巴渝十二景》之一,谓之“黄葛晚渡”,并在《小记》中说:“雨余月际,遥睇江烟苍茫间,舴艋往来,飘如一叶,亦佳趣也。”

此等好事,哪能少了喜欢舞笔弄墨的诗人周开丰?于是作《黄葛晚渡》诗一首唱和:

渝江秋色老,野渡暮生寒。

天水苍茫合,烟岚缥缈看。

悄无人共语,似有艓横滩。

极目层城上,风高更倚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