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塑文化审美 : 大众消费呼吁旅游美学的回归

 我的七彩石 2018-07-16
重塑文化审美 : 大众消费呼吁旅游美学的回归 - 余昌国 - 我的博客

旅游作为一种空间上的位移,简单说来,无非是为了“离开”和“到达”。离开,离开常住地,即希望改变生活状态;到达,达到旅游目的地,而这个“目的地”更多的是指精神的归宿、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一种回归,更是一种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吸引我们,让我们聆听内心的呼唤。人之为人,最为根本的生命追求往往最难用语言来表达,因此,就需要把它投射在外部客体上建立联系,寻找与内心某种契合的皈依。

旅游即是如此,探寻美、感知美,继而达到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审美关系——“旅游审美”。回归旅游美学,促进旅游审美内容的规划设计;由旅游者的审美变迁倒推旅游客体的市场供求;然后再引申到论城市文化的旅游美学价值上,以此形成关于旅游的“美”的合力,来促进旅游目的地更好的发展。

回归旅游美学

旅游是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之大成的审美活动,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不同层次的审美欲求。有研究学者曾提出旅游美的概念,并把旅游美分为四类:旅游自然美、旅游科技美、旅游社会美、旅游人文美。旅游自然美是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如山川湖海、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旅游科技美是旅游活动中所经历的科技创造所呈现的美。

旅游社会美即是旅游活动中所经历的各种社会生活所呈现的美,如民间习俗、民族节日、民族风情等等。旅游人文美则主要指文艺作品和人文遗迹所呈现的美,如古建筑、园林、艺术馆、博物馆等。旅游美更多的是旅游客体的传达和呈现,而旅游客体、旅游审美都是隶属于旅游美学所研究的主流范畴之内。

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推动了旅游科学的研究,继而为旅游美学的应运而生培育了土壤。曾在很长的时间之内,旅游美学并不为旅游开发者所重视。随着文旅产业的时代创新,全域旅游的进一步深入,旅游消费者的审美价值观的演变等等因素,变化的市场需求让旅游美学重新被规划层所注意,旅游美学也愈发在整个旅游业态链条上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旅游美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旅游政府部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科学的布局各种旅游设施;还有助于地区对旅游品牌行形象的设计与塑造,有利于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从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进步。

由旅游管理层决策到实践,改善了旅游目的地的环境设施,无论是对环境的维护改善、创意的空间设计、后现代极简主义理念元素的植入、颜色的搭配等等美学建设,无疑都会极大的丰富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审美体验,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无论是特色小镇、景区、民宿、主题公园等重要的旅游客体资源,还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景观大道,或后现代化的工业旅游创意城市空间,全域旅游时代,整个旅游目的地综合生态都涵盖着旅游美学的缩影。

以遍地开花的厕所革命来说,如今焕然一新的厕所面貌争奇斗艳,有各种极具创意的风格造型的,有充满未来感时尚元素的,有返璞归真极简主义的... ...外观设计的新潮美观、内部设施的温暖人心让这些基础公众设施完成从量到质的蜕变,难怪让大众如此追捧和欢迎。

对自然生态的审美重塑

“旅游审美”是旅游美学主流范式之一,旅游审美是一种社会实践,偏向于我们的感官经验层面,往往带有哲学品味。我们经常说的“诗与远方”在本质上,还是一种审美活动,是追求和领悟生命意义的活动。

陶渊明的审美经验是“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一个“终”字既是指时间的永恒,又可以指空间的无限。一个“终”字道出了他理想中的审美来,就会在“不乐复何如?”的美境中得到韵味无穷的心理满足。

在审美活动中,我们往往能被景观带来的美的哲学意蕴所感染,徜徉其中,会想象、品味,会被美的艺术表现力所折服,开拓我们的视野,激发我们的灵感。然而,消费升级,旅游者的审美内容选择日渐多元化,审美层次也不断提档升级。旅游者文化消费的指向性在逐步减弱,更偏重于精神放松,以及回归自然本真。

审美趣味由最初的“观光”转向“游憩”,由“游览”转向“体验”,而后,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追寻路上的自我、找寻那一抹乡愁... ...我们的旅游审美观念逐渐回归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审美上来。生态旅游审美是人类对故乡情结的追求,对精神家园的寻觅;生态旅游审美是导向于主客体之间对立的统一,是人们对天人合一之和谐的追求。

轻文明消费、极简主义,后现代化的绿色环保意识逐渐显现,蔚然成风,并凸显出最自然的集约化的生态魅力。就乡村旅游业态来说,几年前盛极一时的传统“农家乐”速生速亡,因其低价、以地区环境为代价,不顾生态承载量而日渐被淘汰。与之相反,新型的“洋家乐”强调自然与人的共生关系,即在自然给人提供积极旅游体验的同时,关注游客对自然的责任。

“洋家乐”更加强调低碳和环保,凸显人对自然的责任,从而在这种更富时代特色的召唤下、在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体验中获得身心愉悦和自我满足。在旅游美学中,“洋家乐”不仅是强调了旅游客体的自然回归属性,还注重了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的审美性与深度体验性。

其实,生态旅游审美与传统旅游审美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对自然欣赏态度的转换。在生态旅游审美活动中,通过对生态环境的审美感受,使人们重新发现自然物的环境意义。

传统旅游审美活动强调参与、进取和享受,而生态旅游审美活动则主张“无为”和“倾听”,尊重自然的异质性。这也正是旅游者审美的变迁,对自然与生态的回归。

重拾城市文化美学价值

在众多的旅游形式中,城市文化旅游依旧是人们经常选择的旅游形式之一。“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著名建筑理论家伊利尔·沙里宁在这里强调的城市,指的是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

他道出了城市与城市文化的深刻关系,城市人关于审美的种种意识、经验也沉积在城市文化当中。因此,城市文化对城市审美来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应当成为城市审美欣赏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城市的文化印象是旅游中最直接的感知,城市文化景观中像古代宫殿、城墙、石窟等建筑景观传达给旅游者一种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观者产生心灵时空的震撼和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这种文化的传达也需要在旅游美学理论基础之上进行科学规划,合理的旅游保护与开发,才能形成持久的城市魅力。

一座城市文化的内涵,决定着城市形象的水准,并烘托出城市的物质形态、历史文化、现实和未来诸种因素的综合风貌。这就要求城市建设要有科学的旅游审美意识、规划意识,需要步调一致地进行城市风貌的再创造,避免陷入毫无特色的同质化境地,既丧失历史文化传统,也导致城市文化旅游资源的缺失。

希拉里·迪克罗在《文化旅游》中提到了“成功吸引物”一般具备的五点:讲述一个故事、使资产活态化、使体验具有可参性、注重品质、使产品与旅游者具有相关性。

其中,讲故事,往往是是一个城市旅游目的地最重要的人文部分,它是一种正统精神人文的传承和发扬,超越了旅游客体带给我们的感官体验,从而上升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哲学上面,给我们带来视野的开拓和创意灵感。发展城市旅游,毕竟只有先回归城市文化的旅游美学价值,才能传承人文,打造出兼具品牌性和良性发展的旅游目的。

旅游是探寻美、发现美、感知美的过程,回归到旅游美学,对自然生态进行审美重塑,重拾城市文化美学价值,由美学切入到文旅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中,从而让文旅产业迈向更优质的发展路径上。

回归旅游美学,既是回归到科学性、全域化和优质化的过程,让美丽的风景随时伴我们左右。也许,“诗与远方”离我们并不遥远,“诗”就在耳边,所谓的“远方”也近在眼前。


 (来源:小荣说,作者:付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