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碚静观: 土地股份合作的实践与启示

 找东西zdx 2018-07-16
2012年12月27日17:20 来源:重庆日报

   一样的土地,

  创造了不一样的财富

  63岁的静观镇集真村6社村民张文碧一辈子务农为生,到老了,她却有了个新身份——股东。

  张文碧以自家的3.9亩土地入股,成为集真村成立的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员。在此之前,她以每亩1000斤稻谷的价格,将3.9亩土地流转给台湾农民创业园进行整体开发。

  1000斤稻谷,按照今年的市价,约折合人民币1700元,3.9亩可得租金6630元。为什么张文碧要改当“股东”?

  “过去种粮食,一年下来除去人工、化肥、农药等成本后,每年每亩地收入不到500元。”张文碧介绍,但自从儿子长大外出工作后,自己和老伴因年迈已无力务农。2008年,台农园入驻集真村,张文碧便和6社的其他社员一起将土地整体流转给了台农园,这样既避免了自家无力耕种而导致土地撂荒,又为自家增加了一份收入。

  但即使这样,张文碧心中也有隐忧:要是台农园有一天不再流转自家的土地,难道老两口年龄一大把了还要继续种地?

  如今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童作伦为她算了一笔账,老两口除了每年仍可得到每亩1000斤稻谷的保底收益外,还可多得两笔钱。

  第一笔是土地股份合作社每5年按照5%给农民的返红利收入。第二笔是集体资产的收益返还,大约每亩地100元左右,这一项老两口可得390元。

  也就是说,加入土地股份合作社前,老两口3.9亩土地一年的流转收入为6630元。而成为“股东”后,同样是3.9亩土地,却能为老两口带来7000多元收入。

  一样的土地却因“入股”这个新词为张文碧和她的乡亲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财富。

  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

  1万亩土地“活”了

  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让张文碧老两口每年多得了近500元收入,这增值部分从何而来?静观镇党委书记苟渊给出的答案是——“活”起来的土地资源。

  原来,村里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后,村民们纷纷以自家的土地入股,这让原本分散的土地相对集中起来,而村里原有的堰塘、滩涂、矿山资源及废弃的学校等集体资产也同样入股,在招商引资对土地进行规模经营后,这部分集体资产得以盘活并产生参股收益,其中一部分返还给农户后,另一部分再以“滚雪球”的方式逐年扩大,不但壮大了集体经济组织,也提高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苟渊介绍,目前静观镇已在产业各有特色的集真村、素心村、中华村和陡梯村建起新型土地股份合作社4个,这4个村的土地实现相对集中后,不仅保障了入股农户的收入,也有利于招商引资。

  “与以前跟各家各户分别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不同的是,我们如今只需要跟合作社签订协议,便可实现规模经营。”入驻该区中华村的川江建材公司相关负责人称,这在程序上省却了许多麻烦,能让土地快速得以利用起来,他们也愿意为此多支付租金。

  苟渊介绍,2011年通过引进重庆海峡两岸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入驻素心村,引进天恒成华实业有限公司入驻集真村、陡梯村,引进重庆川江建材公司、北碚区碚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入驻中华村,实现土地股份合作1974.78亩。一年为入股农户创收197.5824万元,实现户均年增收2975元、人均年增收1117元;每年为集体经济组织创造可分配集体资金24.58万元、固定积累资金10.0524万元。

  看到了由农民变“股东”的好处,农民以土地入股的积极性也一路攀升。据了解,2011年,4个村不到400名农户入股合作社,目前,该镇已实现了入股1082户,入股耕地4956亩、林地5206亩。

  农民办、农民管

  农民来受益

  静观镇镇长王鲜敏介绍,对于各村成立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实施的是三级管理,以在充分维护其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确保其依法经营。

  2011年8月,静观镇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管理中心,由该镇经济发展办公室、镇农业服务中心及镇城建办构成,对土地股份合作社相关信息进行发布、对其业务进行指导。此外,由于土地股份合作社涉及集体资产入股,为保证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由各村两委会对土地股份合作社进行监管;土地股份合作社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选举产生股东代表,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监事会成员成立组织机构,对合作社自身进行管理。

  “虽然实施了三级管理,但镇土地股份合作管理中心和村两委会只对土地股份合作社起指导、监督作用,这就强化了土地股份合作社自身的作用,让村民自己参与到对自己资产的管理上来。”王鲜敏说。

  在股权的设置上,4个村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也有创新。

  为了强化集体股份经济组织的作用,4个合作社还探索设立了集体资产股和土地资源股、集体积累股和个人分配股。其中,集体积累股主要用于为集体公益事业筹集资金。这也就是说,在集体获得收益后,可将其收益用于为村民修路、架桥等公益基础设施建设,让入股农民的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按照这样的模式,规范的运营体系便基本建立成型,保障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按章做事”,从而使土地股份合作社成为“农民办、农民管、农民受益”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成功创建

  国家3A级花木生态旅游区

  统筹城乡改革试点为静观镇带来的不仅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当地的环境也一天比一天更加美丽。

  静观镇是重庆有名的花木之乡,花木种植面积4.7万多亩,销售年收入达5.8亿元,有着“中国腊梅之乡”的美誉。如今,行走在静观镇的各个村庄,入目皆是整理平整的农业基地,现代化的钢架大棚、喷灌设施、防虫设备一应俱全,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修到了田间地头,满目青翠、花果飘香。

  静观镇副镇长谭昌贵介绍,近年来,静观镇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成立,招商引资规模发展现代农业,极大地改变了全镇的整体面貌。近日,经过重庆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静观花木生态旅游区达到国家3A级旅游景区标准要求,被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土地的集约利用也促进了当地农民集中居住,农民的居住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集真村村民周祖高已经从破烂不堪的老宅搬进新居一年多时间,新居位于台湾农民创业园农民新村。农民新村建筑风貌以巴渝民居风格为基础,融入代表台湾建筑特色的闽南符号,形成了独具台农园特色的农民新村建筑风貌。周祖高是第一批入住台农园农民新村的村民,他的老宅位于集真村,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为深入挖掘农村和城市用地潜力,减少闲置浪费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台农园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拓展用地空间。

  不仅是台农园,据了解,静观镇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通过生态移民、巴渝新居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等形式,积极探索集居点三种建设模式,快速形成了50户以上及10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点5个,聚集涉及1.5万人2574户农户,节约建设用地近460余亩,有力地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

  描绘统筹城乡新画卷

  作为全市20个城乡统筹集中示范点之一,北碚区静观镇近年来通过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及积极推进改革创新,使当地农村居民生活得到大幅提升。据悉,今年年底,该镇可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0678元,城乡差距显著缩小。

  创新土地利用机制,实现农民增收致富,这是静观统筹城乡的手段之一。而加大投入,使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基层,使农民能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这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应有之义。

  苟渊说:“近年来,镇里公共资源配置、财政投入都大力向农村倾斜,改善农村道路、居住、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总支出在1.6亿元以上。特别是财政‘一事一议’奖补项目的实施,使生产生活便道硬化到了家家户户门口,镇上每户人家都能喝上自来水、接通了天然气或液化气,每个村都有垃圾收运站,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此外,该镇编制了《静观镇统筹城乡总体规划》,目前,以花木产业和生态旅游为特色的两大产业已经形成。在成立土地流转服务站,组建新型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基础上,静观镇还开展了“三权”抵押贷款,建立了农村信贷担保机制。目前,全镇已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216家、9家股份专业合作社,农户入社率超过50%,通过引导农村居民集中居住,该镇城镇化率已达40%以上。

  苟渊称,通过城乡统筹示范点的探索和建设,目前静观镇已基本实现了基础设施“六到农家”、公共服务“五大标准化”、社会管理“三大促进”、农民生活“三大提升”、改革创新“五大突破”。今年年底可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0678元,使城乡差距显著缩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