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迷上古珠的“随意”

 江畔独步寻花66 2018-07-16

迷上古珠,原因之一是其“随意”。


买古董,给人的第一联想是“砸钱”,没个几百几千万想涉及古董行?门也没有。
但古珠,十元钱也可以得到,买个标本古珠,足以玩味好一段时间。

“古珠”与“古董”,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好比“手帖”与“书法”。


手帖,其实不是书法。小幅的帖,少则几个字,多则几十个字,只是一张便条而已。便条,有一点调皮,有一点小小得意,有时候又有一点百无聊赖的茫然和颓废。不想长篇大论议论是非对错,只想表达即刻自己的真实意思。


撇开书法线条,看看历史上留下来的便条:

晋代王羲之《快雪时晴帖》,道:“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他说,王羲之拜上:一阵雪过后天气放晴,佳妙。心想你可安好。事情没有结果,心里郁结,不详说了。王羲之拜上,山阴张侯启。


同时代无名氏帖道:“天气殊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近,且住为佳尔。”寒食节是清明前,雨水天气多,他劝客人说,此地甚好,不妨暂且留下。

唐怀素《苦笋帖》,线条漂亮得不得了,可当舞蹈来看。寥寥14字:“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大意是:苦笋和茶,味道都异常鲜美,那就请直接送来吧。怀素敬上。


就这样简短的便条,变成了中国书法里的名作,有点不可思议。多少人在上面盖印,皇帝、富商大贾、大诗人、大书法家……不是大人物,你的印章还上不去。
在提倡“文以载道”的国度里,手帖何以流传?你或许会说,那主要是因为书法美,而不因文字意思的表达。那么,完全撇开书法的《世说新语》呢?这本书里,全是一篇篇短文,几十个字,说某个场景,某个片段,往往随手而就,像备忘录似的。后人给这本书总结出一个关键词:魏晋风度。

我理解,不管是手帖也好,《世说新语》也好,真正迷人之处在于一种性情上的自在。外面世界天风海雨水急浪奔,我不眼热心跳,不奋起直追,不端着架势,不郑重其事。照样可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感受“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回到古珠领域,这性情上的自在,最能体现在这些随意的小手串上。

大作品,比如组佩,或者仪式上用来展示身份的配饰,必须有程序有规则有讲究。有些朝代,甚至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招致杀身之祸。那样的作品,费时费力,要大制作大排场。带来无上光荣的同时,也消耗制作者与佩戴者的巨大能量。

而人的一生,大日子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时间是平常日子。平常日子里,最适宜的就是真性情的流露。


手头正好有几颗珠子,好吧,随意将它们穿起来,戴在手腕上。过段时间有新想法了,好吧,拆了重串。春天,加颗绿松石点染春意。夏天,加颗剔透的水晶。雨天,加颗有着小太阳般光晕的琥珀。喜事临门,加颗平时不舍得用的西周玛瑙……


回头想,把平常日子一个个都过舒坦了,那才叫成功的一生!


最后,推荐您读本书:

雅活书系 古珠之美

作者:许丽虹 梁慧 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